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优化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的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河北省要建成经济强省,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因而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基础学科类的人才。因此,今后要不断考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种类,增设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学科群,为河北省培养社会需要的、更丰富的高层次人才。河北省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所占比例大大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以河北省产业结构为依据,有层次、有重点地发展研究生教育

(一)探索产业发展重点,预测各科类人才需求量

研究生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不仅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速度要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且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和类型的发展方向应面向生产、科研实际,并与生产、科研实际建立直接紧密的联系。[36]我国逐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小幅降落,第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大幅上升。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与之相协调。而科类结构的优化需要以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规格为依据,预测未来人才需求的标准和比例。首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根据河北省现有的产业情况,重点培养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建筑建材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这些产业向高端化、精品化、专业化、深加工、科技化发展,改变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益的现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和文化产业。这将急需大量的交通、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商务、商贸、房地产、旅游、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再次,要积极发展海洋经济。这就要加大力度发展河北省目前空白的海洋类学科,如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水养殖、远洋捕捞等相关专业。最后,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教智力支撑。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保持先进的不竭动力,教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保持先进的源泉。河北省的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河北省要建成经济强省,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因而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基础学科类的人才。需要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培养信息、生命、空间、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

在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进行预测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关注各个地市各个学科的发展态势,进行各个学科人才毕业后的走向以及一段时期河北省内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分析,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与研究。之后,可以通过对研究生招生计划控制来调控各个学科的招生比例,也可以制定一些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政策,如专项拨款、联合培养、重点建设等措施,来鼓励一些学科优先发展,同时限制一些学科结构老化、学生数量供过于求、发展潜力小的学科发展。

(二)通过发展交叉学科及学科群,增加学科授权种类

目前,河北省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尤其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数量较少,覆盖面较小,有些学科还处于空白状态,总体上在全国居于落后水平,从而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而且在现有的授权学科中,传统学科占多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数量较少,单一的学科体系已经难以揭示事物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整合,难以转化为创新力。因此,今后要不断考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种类,增设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学科群,为河北省培养社会需要的、更丰富的高层次人才。

但在增设新学科专业上,要充分考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增设那些既是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又是学校有培养能力的学科专业。可以考虑将增设学科专业与发展交叉学科综合起来,即通过学科建设,在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学科群的过程中增设相关学科专业。新兴、交叉学科,是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它往往是在某个学科新的生长点上发展起来的。[37]学科群是指由若干相关学科围绕某一个共同领域以一定形式结合而成的学科群体,一般来说,其框架由带头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递进构成。[38]因而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群,不仅要培养主体学科,同时还要建设相关学科,尤其是要加强薄弱或空白的相关学科的建设,使其满足学科建设的整体要求。

二、加大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力度

(一)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是太多还是太少”的诘问伴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政策制定者、实践者以及一般的公众各有不同的认识,这实际上反映了研究生教育供与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涉及研究生教育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层次等方面。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主要表现的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构成的关系,基本上与社会各职业类型相对应;而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反映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层级构成以及不同层级间的承接关系、比例关系等,基本上与社会对不同程度水平人才的需求情况相对应。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区别不同科类、不同专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比较合理的硕博比例关系,而且要在博士和硕士层次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为社会发展对某一学科的人才需求规格是不同的,如对一些基础学科类,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够真正从事原创性研究的人才,但其需求量不会、也不宜太大,人才需求与供给遵循的是质量与水平第一的原则。博士教育层次应当更多地培养和训练这些从事原创性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人才,重点发展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类学科;而对一些应用性学科所需要的是具有相应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量相当大,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巨大需求成为硕士教育的首要目标。硕士教育应侧重发展应用性、职业性较强的学科,集中资源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39]河北省作为一个以传统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大省,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而,在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要加大力度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二)调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例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所占比例大大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河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势必需要大量的、规格多样化的高层次人才。而有关研究表明,公司、企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大约5%是研究型人才,而大约95%是从事生产设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人才。[40]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大批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的科研型人才,更需要大批面向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而这种人才的获得主要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正如美国圣约翰大学的Judith Glanzer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指出的那样,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实践,而非理论;强调技能,而非研究;强调培训,而非学术。硕士学位应以专业学位为主。[41]

调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比例,关键在于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首先,建立起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财政支撑体系。一方面,我国是穷国办教育,河北省是穷省办教育,不论是国家财政还是河北省财政都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办学经费,因而,多渠道、多方面地引进资金是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各方利益主体还未切实感受到专业教育的实惠,投资积极性不高,因此多渠道引进资金可以使专业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各供需收益主体办学,从而建立起以人才供需为主导的市场机制和以投入产业为导向的利益机制。其次,要采用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这种培养模式是企事业单位先提出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然后大学和企事业单位指定的双方导师根据其规格、要求,共同指导学生选课、确立与完成科研课题及学位论文。这样既能发挥高等院校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又能发挥企事业单位设备先进、科研课题明确、经费充足和实践经验丰富之长处。[42]再次,加强专业研究生教育与从业资格制度的结合。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就业者要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仅仅拥有学历证书是不够的,还需要职业资格证书。而要想获得资格认证的考试资格,往往又需要报考者具有一定的高学历背景和相关的工作经验,因此,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尽快建立和完善各行各业岗位资格要求,完善劳动准入制度,从而提高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推动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三)加大对学科专业的宏观管理

首先,应加强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员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高校专业设置的种类、数量、布局进行总体的规划。为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可按照学科专业建立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本学科专业领域和管理领域的优秀专家组成,其职能除了研定专业目录、专业设置指南、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之外,还要开展专业论证机制,对各高校拟新建专业是否存在重复建设、所在学校是否具有建设该专业的师资、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条件进行科学论证,只有达到该专业的设置标准才能批准设置,以杜绝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应加强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一些办学质量高,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的学科专业给予经费支持和就业政策支持,使之成为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第二,对一些河北省尚未设置,但经过论证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如海水养殖、海产品深加工、临海工程等学科专业),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基础较好的高校尽快设置此类学科专业。第三,对河北省已有的特色专业,应促使高校间强强合作和资源共享,打破学校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方面的合作,集中全省优势力量建设若干个依托不同高校的学科中心。

最后,应逐步建立起学科水平评价体系。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研究生教育学科水平进行宏观评价,包括制定评价的相关政策,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组织高校进行评价活动,进行学科水平保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等。第二,高校要做好自我评价,应对学科课程进行评价,以保障该学科的研究与教学走在学科前沿,具有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意义,保障学科开设的效益;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定期反馈用人部门对各学科毕业生能力状况的评价意见,以指导学校提升学科水平。第三,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作为学科水平的评价主体之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网站或信箱用以收集中介机构对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学科水平的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吸取有借鉴意义的评价意见,为其进行宏观指导提供依据。

三、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是教育部在2002年酝酿并提出的。2005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43]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首先,应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规模。充实导师队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第一,可以根据导师需要的量和学科队伍的实际聘请校外学术界、企业界等社会各行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研究生兼职导师。如上海交通大学就聘请了200余位来自企业界和研究所的兼职博士生导师,他们的研究领域遍及航天、船海、汽车、电力、信息、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等各个行业。[44]聘请校外兼职导师,能够将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带进学校,使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自主创新工程之中,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可以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聘请外籍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或者是大量引进国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工作。研究生导师的国际化不仅可以带来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培养模式等各方面的新的变革,而且可以使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共同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第三,要加大对在岗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对青年优秀教师的培养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所谓“走出去”就是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界、科研院所进行进修或开展合作研究,从而不断吸收新的学术思想、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通过接触企业实际的生产和科研项目,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所谓“请进来”就是请经验丰富的外校导师或企业的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当前学术前沿、企业界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企业界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需求情况等,使青年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产业发展情况,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整体素质。

其次,要建立起动态的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要制订严格的遴选条件,考察申请人是否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相对稳定独立的研究方向,是否有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和能力等。还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导师考核体系。在对导师的考核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评价作用,由于研究生是导师的培养对象,其对培养效果最具发言权,因而,“重视学生评教,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质量监控中,成为质量监控的一个主体,对于质量监控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45]

最后,要建立起以学科为中心的联合导师制,即在导师的安排上,应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需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不囿于某个导师的专业,而是在一个既定的学科背景下,由若干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现代社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以学科为中心的联合导师制,可以为研究生带来不同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有助于研究生开阔视野,拓宽研究领域;而且,学生在多位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不同的项目、实验,进行学习与研究训练,可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

首先,要体现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博士研究生一般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教育过程应以学术训练为重点,包括宽广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训练。 随着学科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过程中又在高度综合,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不是用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而是要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因此,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建立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导师团队。由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组成的小组针对每个新入学博士研究生的特点,制定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对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习做出整体安排;并帮助博士生建构相关学科知识结构,选定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把握研究方向和进展,并负责评价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应经常开展学术讨论,形成多学科的学术环境和指导环境,使博士生接受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熏陶、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46]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从目前攻读学术型学位为多数,辅以少数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状况,逐步调整到多种类型并举,应用型、复合型学位为多数的新格局。[47]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有必要重视与工业部门、企业、政府联合培养硕士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推进硕士生教育与社会、企业、市场多种层面的交流,不断扩大学校的开放程度,从企业、研究单位聘请硕士生副导师或合作伙伴,通过人员交流,参与项目研究,把新理念、新思维、新进展、新技术、新需求吸收到硕士生教育中来。

其次,要体现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区别。在教育目标上,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应培养教学和科研型人才,注重发展培养对象的学术发展潜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应培养以特定的职业为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如高级口译、评估师、职业经理人、物流师、建筑师等。在规格要求上,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强调精、深与探索,注重科研训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要求掌握专业技术职业本身所特有的基础知识,强调综合与实用。在教学方法上,学术学位研究生应寓研究于教学,强调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注重学术训练、小组讨论,也可邀请该领域的实践专家参与课堂讨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寓应用于教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48]在教师的选聘上,学术学位研究生强调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强调教师的实际工作背景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大量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学位论文上,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强调解决理论上的问题,在理论上寻求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反映当代工程技术、医疗技术等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课题和职业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在学位授予标准上,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对学位获得者在某学科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认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是对学位获得者从事某种专业技术职业工作能力的认定。

(三)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计划

为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应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计划,积极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计划应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研究生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进行资助,另一部分是对研究生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前者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基础性研究经费。这部分经费主要面向在校博士研究生,少量特别突出的硕士研究生也可申报,资助其独立主持设计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另一方面是由企业界提供的应用性研究经费。这部分经费面向所有在校研究生,资助其独立主持设计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课题。这样,不仅可以使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打破以往围绕导师作课题的局限,激发其独立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加速培养拔尖的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后者主要用于奖励研究生在学年内完成的且正式发表的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专利、科技发明和专著等。

(四)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

首先,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一,建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一流大型企业集团、高新企业等有关单位,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科研训练、学位论文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高校和企业共同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应既考虑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水平,也应考虑其实践性、应用性及成果可转化性。第二,高校和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研究生在导师带领下,在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进行来自企业的科研攻关任务,既增强了对企业的了解,又提升了其自身创新能力。第三,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高校要注重将其学科集群与企业的产业集群相对结,从而能够承担企业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者能够与企业联合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并以此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努力让学生参与对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活动。

其次,实行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49]实行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可以加强高等院校与各类科研机构的联系,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而且可以实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强强合作,形成集约优势,更重要的是拓宽了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东北大学真空与流体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的联合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的先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先后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金属所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先进仪器设备,发挥自身理论基础的优势,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而且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50]

(五)搭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

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应是包括研究生学术交流、科研训练、创新实践、成果转化在内的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

首先,以项目研发课题为载体,搭建研究生教育科研训练平台。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为支撑,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和相关领域的背景资料,更能够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1]有关项目课题的选择,可以是教育主管部门及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分析社会需求、听取专家意见,动态发布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经学校审批的具有研究价值、能反映学术发展动态前沿的课题。

其次,以研究生教育基地建设为依托,搭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离不开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效果也得靠实践活动来检验。可以依托学校各科研团队,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团队的实际项目中,也可以依托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界所建立的研究生创新基地,让研究生参与科研院所或企业的实际工作,还可以让研究生参加“三下乡”服务进行社会调研、科技服务等,从而使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再次,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创新平台。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可以实现学术思想的摩擦与碰撞,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因此,要将学术交流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启动学术交流活动,并逐渐制度化、项目化和规范化。这方面,中南大学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中南大学坚持开设研究生论坛、研究生科研成果校内巡展、研究生科研试验室开放日、开设学术研讨课程等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52]

最后,搭建研究生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是研究生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检验研究生创新成果实践性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建立研究生科技协作网,也可以定期召开研究生成果展示会,使企业能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技术成果,也能够使研究生及时了解企业对技术和科技产品的需求信息,从而使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能快速地实现转化。

(六)发展与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

目前河北省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博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参加研究生进修班。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小、类型少、尚未形成规范、制度不够成熟等。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河北省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河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各方面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第一,必须设立规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选拔考试。考试既要对笔试成绩有要求,也要对面试成绩有要求,同时还要参考考生的工作经历和取得的业绩等情况。[53]考试内容要实行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全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报名资格考试和选拔性的专业知识考试。笔试录取分数线要有统一的国家标准,面试分数线可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第二,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在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取舍教学内容上,突出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先进性。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开设专业必修课,也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和知识结构进行选修;既要有学科专业中经典的理论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一些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及时纳入教学之中。第三,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与实践实习结合起来,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结合起来,把传统演示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同时要增加大量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第四,要参考企业技术革新、技术创新的标准,制定非全日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要求论文选题应突出实践性,强调应用性,论文能够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要建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最好采用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察其理论的深度、学识的广度、前沿的新度,又要考察其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可应用性和可推广性。遵循“严出”的原则,严把论文开题和答辩两个关键环节,或实行严格的淘汰制。 

【注释】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 [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包水梅.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D].兰州:兰州大学,2007.

[3]邬大光, 赵婷婷. 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 [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4]杨峻,杨魁.高等教育与政治关系的研究 [J].上海高教研究,1996(1).

[5]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廖湘阳,王战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 [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

[7]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9]C Kerr. 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ape History [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10]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J H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 [M]. Chicago, Ill: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 [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13]孙春柳, 张友星.大学扩招的背后——改革开放前后高等教育对我国社会分层的影响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14]孙传宏,孙元涛.教育:难解的乌托邦情结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

[15]A Flexner.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

[16]钟彦姝.地方研究生教育结构和谐的探讨——以湖北为例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7]眭依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3).

[18]R M Hutchins. The University of Utopia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

[19]R M Hutchins. 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M]. 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 1953.

[20]谢维和,文雯,李乐夫.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结构分析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2]宴敬东.基于高等学校职能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23]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06-2007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4]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06-2007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5]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李锋亮,袁本涛,刘惠琴.中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中长期预测——国际比较的视角 [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

[27]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8]刘艳辉.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走势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9]A Levine. Higher Education as a Mature Industry [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30]B R Clark. The Rea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31]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

[32]魏小林.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3]Burton R Clark.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M].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34]包水梅.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D].兰州:兰州大学,2007.

[35]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

[36]高桂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调整的取向 [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7]李化树.大学学科建设探讨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8]吕改玲,蔡琼.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39]刘宝存.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J].江苏高教, 2005(4)

[40]吕福源.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3-6.

[41]刘显进.加入WTO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

[42]张海英.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6.

[43]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EB/OL].http://www.edu.cn/20050303/3130081.shtml,2005-1-21.

[44]杨铁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模式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45]H Coates. The Value of Student Engage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J].Quality in Education, 2005(11)

[46]刘国瑜.论交叉学科与研究生教育 [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47]张炜.中美研究生教育规格和结构的比较与思考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

[48]陈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其衍生策略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9]裴旭,张淑林.校所结合: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型实践 [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50]陈亚男,王志,巴德纯.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探索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J].中国冶金教育,2005(2).

[51]何德忠,方祯云,张素荷.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52]宋招权.全方位搭建平台,推进博士生创新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1).

[53]吕福源.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