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的驱动和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的驱动和组织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生命课堂的构建中,我们选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生命课堂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是基于生命课堂的价值追求。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72]可见,合作学习具有四大特点:一是以小组为基本的课堂活动形式;二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作为基本的活动动力来源;三是合作学习是以目标导向的;四是,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评价和奖励,不再单纯评价学生个人。

在明晰了合作学习的内涵之后,我们再来讨论生命课堂上如何来组织和驱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

1.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生命课堂的重要价值

在生命课堂的构建中,我们选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生命课堂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是基于生命课堂的价值追求。生命课堂就是要创建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尊重,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实现的课堂形式。这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在备课中仔细加工,再逐条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改为以任务或问题驱动的,学生以板块为课堂活动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在课堂上当把任务给了学生,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有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则不能甚至完全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资源和潜力,我们就要利用这种资源,在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以达到解决个人问题而获得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只能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尊重、保护和促进,因为过多的课堂统一活动,特别是听讲,是压抑个性的,这一点已在前文中多次论述过。

再有,划分教学内容的板块,提炼任务和问题,组织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和学习,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能力特长,能促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教师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学科教学知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等密切结合。所有这些都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促进,都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2.小组的划分与组内分工

教学实践早已证明,班级内学生的合作小组划分,以四至六人为一组为宜,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水平上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最佳,且“不同性别的混合小组合作学习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73],在教室的座位上,同一小组的同学应彼此相邻,转身即能相互交流。这是分组的基本原则。

小组划分后,应对组内成员的职责进行分工,应是组内每个人都担任一定的任务。比如学科组长分在几个人身上,还有的教师安排组内某一科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就担任这一学科的组长,据说这对促进该同学在这一学科上成绩的提升极为有利。总之,组内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且人人都有事干,事事都有人管。

3.组织和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的五个关键点

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有着多种的操作方法,在学术界被称为合作学习的分类,主要有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辅助个人法、合作型读写一体法、共学式、切块拼接法等。[74]但学者们经过研究认为,合作学习共有的下述特征,是把握应用好这一方法的关键:小组目标,每一个小组都要明确自己本次合作学习活动的目标,以及一段时间本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个人责任,小组成员都在学习活动中负有自己明确的责任;成功的机会均等,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言、参与活动,都能获得成功感;小组竞争,虽然强调组内合作,但在班级内部要强调组间竞争;任务专门化,即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成员身上;适应个人需要,独立思考和组内的讨论的方式都可以是个性化的,都存在有满足不同学习习惯、学习速度等的需要的空间。[75]我们认为,在生命课堂的实施中,要组织起高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应用好上述研究成果外,要集中关注以下五点:

第一,需要教师给出明确、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或者要解决的问题,这在上文讨论备课中的“表述问题和任务”时已经论述过了,不再赘述。

第二,一般应要求学生先独立学习,在把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独自完成后,再开始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学。这很重要,不仅对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和任务时独立解决的习惯培养有益,还对后续组内讨论和互学的效率有重要影响。

第三,教师必须明确地意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学生个体,而是一个个的小组,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应将平时惯用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发言的同学应是他们自己确定或推选的。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其观点应是全组同学共同讨论后的观点,代表了全组同学。教师的表扬、批评都要面对小组,而不提及个人。

第四,在小组合作分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一心二用:一要关注全班的各个小组是否都在讨论、互学,是否有个别的同学不参加小组活动,若有这两种现象,应及时予以提醒和帮助;二要参与某几个小组的活动,倾听同学的发言,掌握多数小组学习的进展和解决问题的程度,为后续的教师精讲点评奠定基础。

第五,教师必须建立起正确且明确的学生如何才算学会的意识。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是最主要的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过程,小组内讨论过的学习内容,其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不需要再讲解;而唯一可能需要的,是对难点的再解读、重点的再强调。教师必须抛弃那种“只有我面向全班讲了一遍,学生才算是学过了,学会了”的潜在意识,必须抛弃那种“只有把自己想让学生学会的东西变为自己的声音,在教室的上空飘荡一会儿,才算是学生学习了,学会了,我才放心了”的教学方式习惯。事实上,这种习惯可能是最不可靠的教学方式,可能是造成传统教学课堂效率低下的最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