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提高高校经费使用效益的探讨

关于提高高校经费使用效益的探讨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成本和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考核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必须首先搞好人才成本核算,这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基础。在人才数量、质量既定的情况下,经费消耗愈多,成本愈高,经费使用效益就愈低,反之亦然。后一种只作为考核人才成本和经费使用效益的依据,待条件成熟后再采用完全的计提折旧的记账和核算办法。人才培养成本指标是反映高校全部经济活动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提高高校经费使用效益,是高校财务部门的中心任务。近几年来,虽然我国高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经费紧张仍然是当前高校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提高高校经费的使用效益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合理分配经费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前提

经费分配是经费(资金)运行的第一个环节。如何分配经费,直接影响着经费使用效益的高低。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决定或制约着投资的重点、结构和方向;它能够利用核定经费数额多少的办法,对经费使用的效果进行奖惩。发挥经费分配对经费使用效益的促进作用,要重点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一)核定经费的办法要科学。在过去一个较长时间内,高等院校的经费分配普遍采用了“基数加发展”的办法。所谓“基数”,实际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经费支出状况;所谓“发展”,其中也包含着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如由于教职工人数盲目增加而造成的超编也属于一种“发展”,这种经费分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鼓励盲目增加教职工的消极作用。教职工的增加势必造成人员经费的增大,从而相应地减少公用经费的数额,即减少能够真正用于教学科研方面的经费。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普遍对“基数加发展”的分配办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分配办法。这种办法,主要按学生人数和各自的综合定额核定经费,此外,对一些特殊困难给予专项补助,而对超编的教职工不再核定正常经费或不给经费补助。使经费的多少和学生人数多少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教职工人数的不合理增长,减少了人员经费的开支。

(二)投资的结构要合理。这里的投资结构,指经费分配的重点、方向及各项经费比例关系等。它对经费效益的好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的状况是,学校经费有限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种有限的经费与事业发展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投资的结构,做到分清轻重缓急,突出投资重点,进行统筹兼顾,而不能面面俱到,齐头并进,“撒芝麻盐”。否则,势必削弱经费的整体效益,既浪费了经费,又无助于事业的发展。我们还可以以经费分配为杠杆,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长线专业实行限制,对短线专业给予扶持,使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用有限的经费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合格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经费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提高经费的社会效益。经费分配的重点、方向、比例结构,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和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和战略,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三)坚持奖优罚劣的原则。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对经费分配办法进行了大胆改革,每年从总经费指标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奖励经费,用于奖励那些经费使用效益显著的单位,而对于经费效益差的单位扣减原有的经费指标,克服了长期以来经费分配与经费使用效益脱钩、经费效益好坏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的弊端,取得了明显效果。实行经费奖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办法。运用这种办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制定一套科学而又具体的经费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并依据效益的好坏进行奖罚。

二、实行人才成本核算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上,有无“成本”这个范畴?是否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有不少人对这些问题是持否定态度的。这是导致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不善、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门虽然属非物质生产部门,但是培养人才要有必要的经济投入和耗费,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的消耗。因此,智力投资产生了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问题。人才成本和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考核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必须首先搞好人才成本核算,这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基础。在人才数量、质量既定的情况下,经费消耗愈多,成本愈高,经费使用效益就愈低,反之亦然。简言之,所谓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就是用较少的资金耗费培养出较多的合格专业人才。

成本偏高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是财务人员素质差,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从客观方面看,如教职工人员的工资增长,师生各种补贴的增加,各种仪器设备价格普遍上涨和其他一些开支标准提高等,导致成本增大。尽管这些原因有正常和非正常、合理和不合理之别,但都应该努力使这些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那么,如何降低人才成本,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呢?

(一)试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的办法。按现行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实行一次核销的办法。这就不能准确地计算人才成本。如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设备,一购进就做经费支出,但往往当年并不能报废,这样把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价值一次全费摊入人才成本,显然是不正确、不合理的。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地考核经费使用效益。学校对固定资产分别按不同的年折旧率计提折旧,就能够正确分析和考核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的占有情况。这样就会节省固定资产的投资,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为了不违背现行有关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决策报表等方面规定,目前计提折旧,可暂时采用两种记账方法,即按原办法记账和按计提折旧记账。后一种只作为考核人才成本和经费使用效益的依据,待条件成熟后再采用完全的计提折旧的记账和核算办法。

(二)严格控制人员经费的增长。人员经费属于消耗性经费。一般地说,人员经费所占整个经费愈少,能够真正用于教学、科研方面的经费就越多;成本越低,经费使用效益就越高。近年来,高校的人员经费所占总经费的比例大幅度增长,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控制人员经费增长,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即切实搞好整编定员工作,严格控制教职工人员的不合理增加,并坚持按照计划编制人数核定经费。对一些超编人员的工资及其他费用,可由所在系处通过有偿社会服务解决,以促使学校教职工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趋于合理化,减少人员经费的开支。

(三)挖掘学校现有潜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有偿社会服务活动。

目前,一些高校人浮于事,设备闲置的现象比较严重。充分利用闲置的人力、物力,开展短期培训、对外服务、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的有偿社会服务活动,使学校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创造一部分收入,增大学校可用资金的总量,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等于降低了人才的成本,提高了经费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有偿社会服务活动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提高了经费的社会效益。

(四)建立独立的人才成本核算体系。人才培养成本指标是反映高校全部经济活动效益的综合性指标。进行人才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人才成本核算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而应该根据高校经济活动的特点,建立一套独立的人才成本核算体系。这种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包括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的编制等;二是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成本计算办法和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指标,以便进行定期的分析、考核、评估、奖惩等。

三、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方式先进与否,是影响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因素。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管理要效益”,就是指管理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中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经费效益之所以不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本的原因是管理不善。所以说,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必由之路。实践已经证明,每一项财务管理改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财务管理方式改革对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财务管理方式指在财务活动中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形式、手段等。财务管理方式是否先进、科学,对经费使用效益影响很大。近年来,高校所进行的财务管理方式改革说明了这一点。如改革过去“单一式”管理方式,实行“综合式”管理,可以将所有资金纳入综合计划管理轨道,对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发挥经费的综合使用效益;改革过去“事后”管理方式,实行“全过程”管理方式,可以对财务经济活动运行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尽量减少经费的浪费;改革过去“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实行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管理方式,能够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用经济法规和经济利益分配的办法,来调节、控制和引导财务经济活动有秩序地运行;改革“封闭型”管理方式,实行“开放型”管理方式,能够促进学校采用多种形式有偿社会服务,弥补经费不足。这些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从不同侧面对经费使用效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对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财务管理权和经费使用权的权限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对高等院校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统得过死,束缚了经费使用单位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适应“经费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自求平衡”的预算管理体制,要有步骤地把财务管理权下放到学校。使学校在既定的预算指标内,有权制定财务计划,安排使用各项经费,从而减少经费安排使用上的盲目性。

(三)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对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高校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革了人民助学金制度。1987年,高等院校对新招学生普遍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改变了那种依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确定人民助学金数额,而与学生学习成绩无关的不合理状况。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大部分院校还可以节约经费开支。二是推行各种经费承包责任制。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了经费使用上吃“大锅饭”的状况,使经费效益的好坏与经费使用单位及个人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就能够鼓励经费使用者在改善财务管理上下功夫,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上做文章。

继续完善和深化高校财务管理各项改革,为提高高校经费使用效益开辟了广阔的途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但都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这个中心进行,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四、加强财务监督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保证

财务监督是财务部门基本职能之一。而财务监督对经费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监督财务会计数字的真实性,为财务核算和财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离不开会计核算和财务活动分析等,而会计核算和财务活动分析又都离不开会计数字。会计数字贵在真实,虚假的数字不仅无用,而且危害甚大;它往往导致决策失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经济损失;它掩盖了事实真相,影响对经费使用效益的正确考核。因此,加强对会计数字的真实性的监督,乃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监督经费使用中的浪费现象。目前,有些高校一方面经费紧张,不能满足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经费使用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其主要表现是,(1)设备方面:重复购置,搞“大而全”、“小而全”,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低。(2)后勤方面:管理不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普遍存在,水电费开支过大;修缮材料领用手续不严,浪费严重。(3)行政性开支方面:讲排场,比阔气,竞相购置小汽车等专控商品。(4)教学科研方面:只管花钱,不计算成本,不问效果。诸如此类现象,加剧了经费紧张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经费使用效益。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浪费现象进行认真的检查和监督,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堵塞漏洞,高校的经费使用效益就会大大提高一步。

(三)监督经费使用中的违纪行为。在一些高校,还存在着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现象,如贪污盗窃、用公款旅游、大吃大喝、请客送礼,滥发奖金实物等。这些违纪行为,不仅影响了经费使用效益,而且损害了国家经济利益,影响了事业发展。只有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加强监督,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做斗争,才能保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加强财务管理监督,既要有对国家利益高度责任感和坚定不移的原则立场,同时又要注意正确处理财务监督和改革的关系,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财务监督和财务改革都从不同方面对提高经费使用起着积极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全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高校财务管理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岳凤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