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指导编剧活动贯穿始终

指导编剧活动贯穿始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宋先生让指导编剧活动贯穿始终,却始终将《石壕吏》的学习推向台前,始终以学习《石壕吏》为核心,突出《石壕吏》自身的特点,注重诗歌本身内涵的鉴赏、品读、背诵,以学习《石壕吏》为基础,紧密联系《石壕吏》本身的文体特点和上下文语境,将编剧和课文学习融为一体,避免了游离文本、非语文、泛语文现象出现。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也注意创设相关语境,但是大多是作为一种点缀,一种导入形式,在教学过程却忘了当初设置的语境,很快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教学形态。这样,所创设的语境无法真正有效地达成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宋明镜在《石壕吏》的教学中,则将编剧活动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指导揣摩人物动作、语言,考虑画面布置,选配音响,设计布景,确定主题音乐等,让教学的每一步进程都成为编剧的需要。

首先,宋先生开门见山,点出将《石壕吏》改变为剧本;要求全班同学默读课文,讨论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及选配音乐,提出背景音乐最好是中国风格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西北情调的音乐,以便与作品的背景、题材相吻合。学生再试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人物的感情。

接着,指导学生理解剧情,编写剧本。

第一步,讨论改编的原则和方法,为编写剧本奠定基础。

第二步,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为诗中的“我”、差吏、老翁、老妇四个人物设计动作,落实字词:暮、夜、逾、走、看。思考差吏为什么不在白天捉人,而在夜里?老翁、老妇的反应为何如此之快?理解剧本内容的社会背景。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分组讨论,给第二部分设计情景对白,体会差吏可能怎样问,才有老妇这样的回答。思考老妇自叙家事,是不是自言自语或自问自答?理解作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讨论后请同学表演。通过落实重点字、词、句,思考老妇诉说的遭遇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惨生活。

第四步,学生默读,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设计场景。包括布景(阴郁萧条的树林,荒芜杂乱的田野,破败矮小的茅舍,恐惧可怕的黑夜)、气氛(冷清,凄凉,恐怖)、画面(儿媳哭,老翁硬咽,乳孙抽泣,昏暗无光,青烟似有似无)、音响(哭声,哽咽声,抽泣声,偶尔隐约传来几声怪叫)等。体味“语声绝”“泣幽咽”中体现出的情节由高潮趋向尾声,冲突由剧烈趋向缓和的发展走势,思考此时此刻诗中的“我”的感情、心绪。

第五步,情景对比。感受“暮投石壕村”与“独与老翁别”场景的不同之处,思考写上“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否多余。

最后,布置作业,小组合作,改编、演出《石壕吏》。要求在两周后,活动课上表演,并评出“金像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道具、最佳灯光、最佳音响等奖项。

由上可见,教师将编剧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整节课都处在指导学生编剧这样的语境过程中,令学生时刻感受到学好课文是一种需要。

当然,宋先生让指导编剧活动贯穿始终,却始终将《石壕吏》的学习推向台前,始终以学习《石壕吏》为核心,突出《石壕吏》自身的特点,注重诗歌本身内涵的鉴赏、品读、背诵,以学习《石壕吏》为基础,紧密联系《石壕吏》本身的文体特点和上下文语境,将编剧和课文学习融为一体,避免了游离文本、非语文、泛语文现象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