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通识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高职通识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高职通识教育,以及进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相关改革,都是指向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的。因此,实现好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还必须重视高职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引进人文类专职教师,这是确保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虽然说“高素质”的培养在于通识教育,但不可否定专业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思想必须全面贯彻,齐抓共管方可奏效。

(一)改革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

1.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

开展高职通识教育,以及进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相关改革,都是指向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的。从前面论述可知,高职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应着力于培养身心健康的自然人,有责任感的会做人的社会人,能应对职场变换并获得发展的职业人,具有国际视野并能通行于国际职场的国际人,具有较宽广的专业基础并有较深厚的专业意识与情感的专业人。这“五人”合而为一,即高职通识教育要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是高职通识教育的价值诉求,是高职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

2.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必须全面构建通识教育体系

高职通识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在思想观念上不仅应高度重视,更应付诸行动。履行高职通识教育使命必须有固定的教育组织与机构,这就是当前许多学院设置的如“人文科学院”“基础课教学部”等。但审视当前这些机构,存有以下不足之处:目标不明确,未能从思想高度全面把握;体系不完善,似乎仅仅是为了完成必要的课程而设定;思想上不重视,边缘化现象严重等。为此,必须全面重构高职通识教育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服务体系、国际化体系等。只有完善有效的体系,才能实现高职通识教育目标。

(二)改革遵循原则与实现途径

1.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

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以开设相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第一课堂,则是重中之重。第一课堂有专职教师的教学、讲解、熏陶与影响,有合乎培养目标需要且赋予一定价值取向的教材。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第一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是学生拓宽视野、丰富学习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主要是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会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此外,社会实践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2.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

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是决定第一课堂有效性的关键。首先,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提升素质为追求,精心选择课程及其教学内容;其次,由于高职教育学制短,课堂上的时间极为珍贵,而培养目标任务繁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课时少与目标重之间的矛盾,精心编制综合性教材,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再次,选修课程也必须高度重视,要有开设意义,坚决删除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以节约学生的课堂时间,提升课程的针对性;最后,编制好教材是课程进行的重要前提,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则是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课程目标也难以实现。

3.全员参与、全程渗透

加强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高职通识教育部门全体成员必须共同参与进来,不仅是学校专任教师,学校领导更应如此,哪怕是后勤服务人员也应参与,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而且,必须将素质教育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在思想观念上、培养目标上,而且在实践行为上都应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尽管通识教育肩负着重大的素质教育培养任务,但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教育同样必须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与通识教育共同完成“五人”的培养目标,只有二者有机结合,目标实现才更为科学、合理、便捷。为此,学校高层领导必须将通识教育目标同时落实到专业教育之中,借专业教育之力共同完成培养目标任务;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通识教育部门也必须主动与专业教育协调,在目标渗透上、课程建设上、教材编纂上与专业教师合作。学生在校的全方位时空里,学习与生活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形成一种的教育力量,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生活是一个重要的体验过程,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提升学生生活体验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革保障条件与成效评价

1.思想重视是前提

思想上高度重视,是保障高职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也是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学校高层领导及中层管理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包括通识教育新的使命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的资源等推动力,了解高职通识教育在强校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与途径。这些教育理念与思想还得深入人心,力求全校形成有利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实践中的通识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2.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

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期刚过,大多数院校建校才几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学校教师大多为专业教师,而且整体上看,教师职称低、年龄小,而能胜任通识教育的教师则少之又少,加上学校并不重视通识教育,故很少引入有关这方面的专任教师,以致当前,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因此,实现好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还必须重视高职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引进人文类专职教师,这是确保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

3.齐抓共管是关键

培养学生高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还得有赖于全校形成合力。虽然说“高素质”的培养在于通识教育,但不可否定专业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思想必须全面贯彻,齐抓共管方可奏效。不仅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上要齐抓共管,而且在全校教师的组织安排上,也必须形成合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协调,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齐抓共管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制度上、行动上,只有全面兼顾、全程渗透,才能实现目标。

评价考察高职通识教育效果和通识教育体系运转如何,是控制、管理通识教育的有效策略。评价可从前提、过程和结果上入手。

第一,前提上看,思想重视、统一,机构设置合理、健全,职责明确。

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思想认识、机构设置等。通识教育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明确通识教育价值追求,深刻领悟高职素质内涵及其要求,明确教育国际化要义,具有全面服务学生、学校及社会的理念。当然,学校高层领导更要站在顶层,加以有力引导。学校应设立相应的教育机构,如通识教育学院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使机构与制度有机协调,共同努力指向通识教育服务目标,为强校做出自身贡献。

第二,过程上看,行为切合实际,指向明确,沟通顺畅。

前提条件还只是静物,要发挥它们的功效,还必须予以充分有效的运转。首先,机构各系统自身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遵照规章制度有效运行;其次,机构间必须有效协调、配合,为实现共同目标打造一个有机整体;最后,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更新与发展能力,成为一个卓越的学习型组织。

第三,结果上看,效果明显,师生反应良好,社会评价良好。

从结果上考察,是评估通识教育体系的最为明显的标志。结果可从以下方面具体评价:整体效果,可从师生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体现,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是重要方面,学生素质的提升及其水平是结果评价最为关键的部分。

(四)改革的主要建议

1.提升高职通识教育地位,全面认识通识教育的价值追求

针对当前高职通识教育边缘化现状,努力提升通识教育地位,必须改变通识教育附属地位,将其提升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上来。通识教育肩负着培养“双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与旨在培养学生高技能的专业教育一样,应受到学校高层管理的重视。高职通识教育存在的价值即在于它要培养学习者“高素质”,即培养“五人”。要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上的功能,素质教育思想必须全面渗透专业教育。

2.全面贯彻国际化和全面服务思想

教育国际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机会。教育国际化,不仅在于培养目标中的“国际人”,也包括培养过程国际化,如师生评价、师生国际交流等;教育国际化还包括教育资源输入上的国际化,如合作办学、聘用外教、借鉴国外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等。综合来看,教育国际化有两层含义:其一为与国际接轨,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等;其二为资源国际化,利用信息国际化等便利条件,努力汲取可供利用的各类办学资源为我所用。作为一类社会组织,高职院校能否立足并获得良好发展,有赖于它能否做出应有社会贡献及其贡献程度的高低。只有在全面服务的思想指引下,高职院校才能突破平庸的办学行为。全面服务首先要服务学习者,而通识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培养学生“高素质”。不仅是在校生,在社会技能培训中,也必须发挥通识教育作用。服务好了学习者,从而有效地、间接地服务社会,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也体现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上。服务好学习者,服务好社会。

3.精心编制教材,打造优质课程体系

课程与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而且,由于可用于教学的时间少而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决定了高职通识教育必须精心编制教材,合理、科学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打造优质课程体系。按照前述分析,结合高职通识教育培养目标,通识教育可开设如下必修综合课程:身心健康、思政哲学、职业英语与外国文学、职业素养与发展、大学语文、专业公共基础与认知等。上述必修课程学分各为3分,以对现有课程进行综合或补充。国家规定开设的课程,可以在学时和内容上做适当调整,如思政课,可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合并,并纳入哲学知识;体育课与心理健康课可合并,同时加强课外活动课辅之。职业素养与发展课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英语与外国文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国际视野;专业公共基础与认知课主要针对全校性的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与情感。选修课可围绕上述必修课,结合教师特长而开设,开设时要进行必要的审核。

4.引进或培训专任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由于高职通识教育边缘化,能胜任通识教育的教师在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比较缺乏,而且大多为兼职教师,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特别是从事人文类课程教学的教师。为此,必须依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全面提升通识教育师资水平。一是引进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重点并不在于教师的学科知识,而在于提升教师从事素质教育的能力:能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大量信息,充分挖掘其中可提升学生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素材。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还得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内外活动或实践中亲身体验,不断提升素质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