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缺乏活力

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缺乏活力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却不容乐观。但孩子的行为在正确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用赏识的确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而当孩子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时还使用“赏识教育”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那么,就容易让孩子滋生骄纵思想,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利益,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存在较大危害。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却不容乐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吃穿玩都是最好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担忧,所有要求一应满足。

而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有一定家教意识,比起“棍棒教育”,更愿意采用“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孩子的行为在正确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用赏识的确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而当孩子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时还使用“赏识教育”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那么,就容易让孩子滋生骄纵思想,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利益,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存在较大危害。一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尤其在外人面前不愿承认错误,一味把责任推给别人,如“是别人先怎么怎么样,我家孩子是被逼的。”一些家长将主要责任推给别人,似乎这样辩解,孩子的错误就“合理”了。“我家孩子在家里从不这样。”一些家长这么说是把孩子的错误归结为环境因素,而并没有从孩子自身找原因。这样孩子就形成了“我总是没错”的心理,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无法接受批评、无法面对失败、缺乏责任心、放纵散漫、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状况堪虞。

在学习方面,家长、教师实质上最关心的还是分数,传统教育思想上灌输的始终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在分数至上的教育思想下,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普遍集中在分数上,分数成了衡量孩子优秀程度的“明规则”。为了不丢面子,为了别人羡慕的目光,广大家长朋友对于提高孩子成绩乐此不疲,急功近利,“快考试了,好好复习,考到第×名就有奖励,考不好什么都别想!”“从明天开始你不许玩了,给我好好做作业,什么时候分数上去了什么时候再玩!”类似简单霸道的语言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拳脚相加。家长心情不好,其实孩子自己也很伤心,他们也想考好,让家长、老师满意,也让自己人前人后有面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

有的学生为了满足各方面的期待,容不得自己有半点疏忽,即使因为粗心考了98分,仍在为那丢失的2分而懊恼不已。而作为教师,一方面与家长的期望是一致的,要求学生学习好,分数高,而另一方面,在社会的监督压力下、在主管领导的硬性要求下,自己本身对于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效果存在极大的厌恶排斥心理,而在现实环境中却又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也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在这样情况下,家长不反思,学生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教师迫于压力无能为力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教育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对于孩子的教育力度还不仅仅在于学校的成绩,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家长们不仅仅把眼光盯在考试分数上,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也为了应对上名校、找好工作的压力,纷纷把课外辅导班当作一根救命稻草。双休日,尤其是寒暑假,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大部分人满为患,但对于孩子来说,真正是为了培养兴趣的则少之又少,而在对市区一个六年级班进行调查问卷时,大部分孩子在回答是否喜欢上这些班时,都表示“还可以”“一般”,甚至“喜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这些辅导班对自己的学习和升学有利,只有三位孩子回答“无所谓”,仅有一位学生表示“没什么用”。这些课外辅导班包括学习类、艺术类、体育类和乐器类,在暑假到来之前,该班的孩子都表示父母早已为他们报了不止一个培训班。其中一个叫乐乐的女孩拿出了自己7月份的课程安排表,每周一、三、五上午参加奥数集训,下午上钢琴课,二、四、六上午参加小升初辅导班,下午在家做作业,唯一的一个周日下午还有一个游泳培训。乐乐刚拿到这张表时十分恼火,为自己档期饱满的暑假,为妈妈“疯狂”的报班行为而烦恼。但她很快发现,自己周围同学的命运基本和她差不多,也就向现实低头了。而这样那样的辅导班存在严重功利性,家长、培训机构基本都以考级作为最终目的,让本身是培养兴趣的辅导班日渐功利化,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失去了人文性,变得死气沉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