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文化遗产高等教育最为典型。有些国家也设有专门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专业教育,美国便是一例。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_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6.4.1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

6.4.1.1 国外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简况

从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的实践来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往往附属于遗产保护教育之中。在世界遗产大潮中,遗产保护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总体看来,国际遗产保护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形式。社会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提供的讲解、培训、体验等,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津巴布韦为了保护自己的石头建筑、岩画艺术和非洲部族传统文化,便采取了重娱乐、重参与、重效益的教育办法,力图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45]学校教育方面,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韩国等都设立了国家遗产学院,这是遗产保护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美国、西班牙、斯洛伐克还将遗产保护教育纳入了中小学教育体系,这是学校教育的最低层次。从小学到中学,美国学校都开设有“保护我们的历史课程,教育和培养学生从小尊重历史文化遗产。[46]学校教育中,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并没有单列出来,而是结合遗产教育进行。法国文化遗产高等教育最为典型。

有些国家也设有专门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专业教育,美国便是一例。美国档案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大学开设的正规教育、档案专业协会提供的继续教育、档案馆举办的岗位培训。美国没有档案本科教育,保存与信息保护是硕士学位教育的内容之一。[47]大学正规教育一般是在历史系或图书情报系(学院)下设立档案专业课程,施教对象是攻读历史学、图书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可视为研究生层次的一种联合教育。1341年,美国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系开设档案保护专业教育,其中包含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三年制的档案保护技术班,目标是培养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人员和专业工作人员;另一个是一年制的档案保护管理班,要求入学前必须先取得图书馆学学士学位,目标是培养档案保护宏观管理的领导人员。[48]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全美共有10余所大学开设了档案专业研究生课,攻读历史学或图书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可选择档案专业作为研究方向,或者选修档案学课程积累学分。所设课程内容偏重具体原理和实际操作,授课形式灵活多样。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档案管理、档案理论、档案和手稿管理、档案馆组织、档案史、现代档案管理、档案程序指导、保护工作指导、保护和修复、口述史、计算机和档案管理。[49]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修复只是其中的课程之一。在继续教育方面,其招生对象从受过正规档案教育的毕业生、尚未接受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到对档案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无所不包。岗位培训的目的是使刚进入档案馆的新手接受根据本馆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培训方案。和我国比较,美国开办档案保护教育的院校数量要少得多,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制体系,但是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极为突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自不必说,即使是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偏重于实践。表现在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实际,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课的比例与理论课不相上下,并通过到档案馆参观实习、专题定向研究、课堂实验、模拟表演、自由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会和消化理论原理。

6.4.1.2 法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高等教育与培训

在世界各国的遗产保护教育中,法国起步最早,发展得也比较完善,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一面旗帜。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校教育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其历史虽然不长,却是世界各国从事本专业教育的先驱。对其形成起着直接推动作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在巴黎发起成立了保护世界遗产组织,并达成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此为契机,法国政府开始筹建与之相关的学校专业教育。

(1)迅速成长的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1973年,历史悠久的巴黎索邦大学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部(Section de Conservation—Restauration des Biens Culturels),专门致力于艺术品、馆藏物品、考古遗址和人种志的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教育,是法国最早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大学,在大学教育中独树一帜。该部在开设之初,仅仅从事本科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该部开始了相当于硕士水平的教育,即高等专业研究文凭(D.E.S.S.,高等教育的第三阶段),这表明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踏入了高学历教育的殿堂。D.E.S.S.面向海内外招生,是针对修复工作者、古籍工作者、图书档案保护工作者、建筑学家、历史纪念碑管理员的专业文凭,在欧美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鉴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法国政府认识到,仅靠巴黎一大一所高校培养专业人才非常有限。于是,政府专门成立了一所大学来从事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科研、教学与培训,即国家遗产大学(cole Nationale du Patrimoine)。它位于文化氛围浓厚的拉丁区,于1990年创建,1992年开始招生。该校以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的馆长培训为主,通过对学生为期18个月有关国内外法律、财务管理、社会和技术知识的培训,为管理国家文化遗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文化遗产的不可恢复性,针对那些业已遭受损毁的文化遗产,修复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于是,对修复工作者的教育培训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国文化部早在1978年就做过调查,论证了对修复工作者进行培训的必要性。经过多年的探索,国家遗产大学于1994年决定成立修复学院,并开始择址建校。修复学院校址选择在巴黎北郊的圣—丹尼平原威尔逊总统大街150号,取名为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Institut Fran9ais de Formation de Restauration d'Oeuvres d'Art,简称IFROA)。该学院成立于1996年1月,开设有8个专业,其规模在法国同行中排名第一。

图尔美术大学(cole des Beaux-Arts de Tours)和阿维尼翁大学(cole d'Avignon)是继以上两所学校之后,与它们有着相同水平的新型学校。图尔美术大学侧重于雕塑的修复,阿维尼翁大学以绘画品的修复为主。这两所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处于自主发展之中,但同样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由于它们地处边远,相对独立,在欧洲的声誉远逊于巴黎第一大学和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

除了以上4所高校,法国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培训有关的单位和机构还有:

第一,某些研究性大学的实验室,如巴黎矿业大学(cole des Mines de Paris)的创新社会学中心(Centre de Sociologie de l'Innovation)可以培养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高级人才。

第二,至少有7个国家实验室(ARC'ANTIQUE,ARCNUCLART、CICRP、CRCDG、C2RMF、LAM、LRMH)和20多个非国家实验室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和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三,全国公务员中心和一些部级单位也组织修复工作者的培训,包括常规性培训项目和临时性培训项目。国家档案局每年主办国际档案工作者培训大会,其重要内容之一是档案遗产的保护和修复。[50]临时性培训比较常见,如15人左右为期1—3天的小型研讨会、“研究日”活动等,目的在于解决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2)两大支柱学校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学制、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兹以举世闻名的两所学校——巴黎第一大学和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为例加以介绍。

·巴黎第一大学

巴黎第一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部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本科和D.E.S.S.。

本科教育为期4年,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是专业学习,分别叫CP-1,CP-2,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接受一般的培训,例如,基础科学、保护与修复的一般原则、预防、材料技术和修复技术实习(分为陶瓷、绘画、刻印、鎏金等不同的领域)等。其中,CP-1的课程包括保护简介(方法和历史)、伦理学、材料属性与技术、损毁机制初探、石头及墙画的保护与修复、绘画、模型、数学、普通化学、物理、预防的概念等;CP-2的课程内容有书画刻印技术、照相术、皮革、绘画、雕塑、丝织品、有机化学、无机颜料、生物学等。

第一阶段结束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M.S.T.)的学习。该阶段学制两年,第一年是分科前的基础课学习阶段。此时,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提供建议。第二年伊始,学生开始分科,并参加实习、撰写论文。分科,即选定专业方向,允许学生同时选修两个专业。巴黎一大开设的专业方向有:A-考古,AG-书画刻印技术,OA-艺术品,OE-人种志物品,P-照片,PC-支架画,PM-墙画,S-雕塑,T-丝织品。学生依据所学的物品分为二维(2D)和三维(3D)两组。其中,AG、P、PC、PM和T属于二维组,A、OA、OE和S为三维组。实习时间为6~12个月,可以到校内外甚至国外的实验室或保护和修复机构进行。实习后,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并且接受综合考试。实习、论文和综合考试的成绩直接影响能否获得学位。

D.E.S.S.招收已经取得本科以上学位且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修复工作者、古籍保护工作者、图书档案保护工作者、建筑学家、历史纪念碑管理员等,旨在为国家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性高级人才。学习期限为1年,基本科目包括科学、收集立法、保护、材料与损毁,此外,还有一般介绍、藏品环境的熟悉与研究、藏品的熟悉与研究、流通过程中的藏品、保护项目管理和保护—修复计划等。D.E.S.S.课程除了与法国遗产大学、法国宪章学院、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国家记录文献保护中心等国内教学科研单位有着密切联系外,还与英国、美国、加拿大的有关遗产机构(如大不列颠博物馆和艺术廊委员会、加拿大保护学院、美国盖蒂研究所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

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设有以下8个专业:陶瓷烧窑技术、金属制品的修复、书画刻印技术、丝织品艺术、家具、绘画、照片、雕塑。它拥有科学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室、颜色观测室等多个实验室、1个文件中心和1个图书馆。该图书馆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重要的专业图书馆。

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面向国内外招生,入学考试在每年的第一学期进行。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口试和实践考试。理论考试包括艺术史、材料史、材料技术、物理、化学、语言等课程。口试要求进行作品评介。实践考试包括绘画、颜色复制、拷贝等。以前,考试分预试、初试、复试三步进行。从2001年起,取消了预试,分初试和复试两步进行。考试团成员由本校教师、校外知名人士组成。考生录取率约为15%。

8个专业的学制都是4年。前3年,每周约35课时。专业课程分理论课、一般艺术课、实践课和语言课。其中,理论课有艺术史、修复史、预防、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一般艺术课包含素描、模型制作,实践课为保护与修复实验、专门艺术史、技术史、古代技术实践初步、材料研究等。实践课针对特定专业专门组织。学习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来说,第一和第二学年在法国境内,第三学年末到国外,第四学年选择1个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训或高级修复工作,尔后开始撰写论文,公开答辩。专业方向的选择和论文答辩由一个审查委员会审查、备案。该委员会来自学校外,由不同水平的人士组成:修复工作者、艺术学家、科学家,他们的评审结果决定是否授予毕业文凭。

(3)丰富的教学内容

尽管各个学校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别,但从总体上讲,仍然有不少相同的地方。笔者发现,各校的教育内容大致包括以下5个方面:

·材料科学

在艺术和考古领域,科学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渗透了。这逐渐导致了理解艺术品的学科,就像物理学、化学一样,也导致了直接研究藏品的科学实验室的建立。1830年卢浮宫修复实验室就是一例。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教育培训工作也因此悄然诞生了。对各种具体的文化遗产组成成分的认识、损毁原因的诊断和理解是保护与修复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各个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学校都设有材料科学,如材料属性与技术、皮革、丝织品、无机颜料等。在法国,人们认为,材料科学的开设至少有三个好处[51]:第一,将科学方法引进到保护—修复行为之中,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及其潜在的危害进行短期、中期及长期评估,寻找适当的保护与修复方法;第二,借助于材料科学实验室的科学分析能力,可以清楚地表达问题、阐明问题、解决问题,并了解各种方法的局限性。第三,不断进化的产品、方法和设备将推动保护—修复技术。对于修复工作者而言,当可以应用多种方法修复一件残缺的藏品时,他一旦懂得材料科学,就可以加以权衡、取舍,从而择优运用。

·制造科学

让学生了解艺术品、文件或书籍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制造科学知识的获取依赖于参观、见习,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理性的,这些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经验、技术操作、感性知识,不仅让他们了解材料史,而且让他们熟悉文化遗产的材质、具体成分及其特性。这样,他可以从制造科学的角度知悉制作一件藏品或创作一件艺术品的艰辛历程,就能够用独特的职业眼光来看待藏品、尊敬藏品。不论是巴黎第一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部还是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雕塑、纸张等与制造科学有关的基础课不仅是入学考生的考试科目,而且还出现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

·自然科学

巴黎第一大学的本科教学中设有数学、普通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即使是认为实践教育、古代技术教育应当高于自然科学教育的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也设置有物理学、化学,组织学生到国家记录文献保护中心(CRCDG)学习微生物学、害虫学知识。显然,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就无法理解藏品损毁的理论,更不用说保护与修复的原则和技术方法。

·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学校极力倡导的学科。特别是与史学有关的学科,如通史、艺术史及考古学。通过这些科目的学习,辅之以案例研究,学生们一方面可以正确地理解藏品,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如绘画史、书史、服饰史、建筑史、钱币史等。这种人文科学课程的设置在法国宪章学院表现得最为明显,如书籍及其印刷史、中世纪艺术史与考古学、地质考古学、16—18世纪艺术史等。各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学校开设人文科学课程比较多,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前必备史学高等教育学历,以便将史学知识与专业课程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

·保护与修复科学

这部分内容举足轻重,是教学的重点。它首先涉及实践教学,即直接对艺术品、书籍、文件进行处理,往往在学校实验室完成。实验课中,学生们学会处理藏品的基本程序,如分析材料、进行评估、选择修复项目、精确的解释和描述这些项目。学生从一无所知,到遭遇困难,到自己动手解决,到方法得到检验,再到专用的“实验物品”(模拟物品)上进行操作实验。反复操练,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巴黎第一大学的D.E.S.S.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前必须具有实践工作经历,学校也只接受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理论教学完成后,学校还集中学生进行实践强化培训。科学工作者,不论是化学家、物理学家还是生物学家,一旦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同样需要接受这种强化培训。理由是,人们不应该对那些珍稀的文化遗产藏品做任何不负责任的尝试性的试验。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校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国,文物、档案、图书是文化遗产的子概念,各种具体遗产的保护也经常为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概念所替代。这是一种“大遗产”观和“大遗产保护”观。在人们(尤其是专业人士)眼里,不论是博物馆,还是档案馆、图书馆,其保护—修复理论和技术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需要保护和修复的藏品的制成材料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只不过是各具体部门保护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当然,这种强调文化遗产制成材料、相对淡化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做法直接催生了“大保护教育”观。在这种“大保护教育”观下培养的学生只有专业的差异,毫无行业间的隔阂,可以在各个文化遗产部门寻找工作,避免了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带来的问题。[52]同时,法国各文化遗产保护学校校际交流非常普遍。尤其是巴黎第一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部和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两校课程各有特色,学分互认。巴黎第一大学的学生可以到IFROA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其丰富的藏书撰写论文。从2001年起,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根据国家遗产大学和国家宪章学院的协议,开始接受法国宪章学院的学生培训。同时,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还接受外国学生的职业培训,并在第三学年末也将自己的学生送往国外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这些校际之间的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各大学还和一些国际性组织一起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培训。例如,2001年在巴黎主办的为期4周的国际培训“分享保护科学:面向共同语言”是由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中心(ICCROM)和法国国家遗产大学共同承办,法国艺术品修复培训学院和国家记录文献保护研究中心等5家单位协办,巴黎一大有两位教师参与了一部分教学工作。校际、学校和科研机构、国内和国外的广泛交流、合作,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校教育领先于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除学校教育外,关于遗产方面的社会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法国人喜欢逛博物馆,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国立博物馆对18岁以下的公民免费开放。在巴黎,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多达100多个,它们是学生学习课外知识、了解遗产的最佳去处。以卢浮宫为例,每年参观者达600万之多,其中,学生占半数以上。成群结队的学生除了参观宫内的珍藏外,还学习与这些珍藏有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知识等,还可以参加卢浮宫为学生专门组织的各种活动。其中的一项活动叫“艺术车间”。所谓艺术车间,并不是工厂的车间,而是卢浮宫专门为学生开设的专题活动,如“了解遗产”、“认识植物”、“古埃及艺术”等。艺术车间备有各种与主题有关的各种材料、模具,学生们除了听讲解、参观外,自己还动手做在参观时所看到的东西。这种体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经验掌握知识,这是法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应该看到,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还是遗产保护教育的一部分。

在档案部门,法国自1950年开始,便进行国内培训,为档案专业提供技术和教育方面的补充。从1951年开始,将国内国际结合为一体,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保护是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

6.4.1.3 我国档案文献保护教育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体系。

(1)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与我国图书馆学、档案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920年,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1929年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1934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设档案管理特种教席,开我国档案学教育之先河。1940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成立档案管理科。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从中专、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培养的层次结构。尤其需要提及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曾于1978年、1982年开设过“档案保护技术专门化”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开办过档案保护技术本科专业,培养了一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目前,我国22所具备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开设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招收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目前为止,正规的学历教育中,只有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和南京金陵科技学院提供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教育。

2001年开始,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就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三年制中专古籍修复专业,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特色专业。2003年该校被确定为江苏省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试点学校。2004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又在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专门设立办学点,开办五年制高职古籍修复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莫愁职校设立了校内古籍修复实训基地,由书画装裱实训室、修复技能实训室和古籍性质分析测试中心等部分组成。该校与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宁波天一阁等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莫愁职校在专家指导下专门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标准,每年组织有关专家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鉴定,明确规定只有鉴定合格方可继续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目前,学校已为全国各地图书馆和文博单位输送了一批具备古籍修复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在2007年新增了古典文献(古籍修复)本科专业,为适应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金陵科技学院与南京图书馆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探讨古籍修复专业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53]

在职业培训方面,遍布全国的高等院校档案专业以及档案中专教育、档案职业高中教育、国家以及省市级档案干部培训中心等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全国档案继续教育网络,通过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班等形式提供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内容的培训。新中国成立后,1961—1963年以及1989年,国家图书馆、中国书店曾先后举办过3期全国性的古籍修复人才培训。针对古籍修复人员短缺的现象,教育部和文化部于2003年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需要的古籍修复队伍。

2007年10月11日,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开班典礼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系统32个收藏单位的35位学员参加培训,这有望缓解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修复人员极度匮乏的现状。为期3个月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着重于修复理念的正确认知,修复技术的科学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课、技能实践、考察,共计420学时,古籍装帧形制的演变、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西方文献保存和保护程序等课程设置独具特色。除理论课外,大量时间用于学员的实际操作训练。[54]

我国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也在加强。早在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便邀请了美国图书馆保护技术专家唐纳德·西贝尔就去酸技术、图书和档案材料的有关标准、墨水退色的原因及其修复技术、美国保护工作者的培训、缩微技术等进行讲学活动。[55]此后,从私人讲学发展到国际学术研讨与交流。2006年3月28日,为期一周的“中埃文物古籍修复技术教育论坛”在南京市建邺区拉开帷幕。论坛结合中埃两国文物保护及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情况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并就中埃两国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合作进行商讨,以期达到“传承中华历史文脉,搭建中埃交流平台,展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一流专业品牌”的目的。[56]国家图书馆于20世纪80年代后积极开展文献保护的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了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开展。该馆近年来主办和参加的文献保护国际交流活动主要有:1986年邀请国际图书保护专家克莱门茨博士来馆进行为期1个月的学术交流,1986年赴维也纳参加国际图联组织的“国际图书保护研讨会”,1986年赴日本参加“第7届亚太地区图书保护会议”,1997年赴英国参加图书保护交流活动,2001年赴毛里求斯进行图书保护技术交流活动和图书修复、脱酸的培训工作,2001年主办“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等。

(2)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来,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可贵的是,档案学专业一直将档案保护技术学课程列入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之列,为培养档案专业保护人才提供了专业教育。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形势并不乐观,笔者曾从大学层面、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对此进行了分析。[57]

首先,我国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档案学专业结合;在档案学专业教育中,学校只提供档案保护技术学的课程教学,或者缺乏实验室,或者难以保障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更为突出的是,目前,除了南京金陵科技学院、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提供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学校教育,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提供研究生教育外,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专业学校教育严重不足,导致了档案文献保护专业人才不足。

其次,与档案文献遗产管理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建设非常不平衡。据统计,全国28所高校建立了档案系或档案专业。绝大多数高校将档案保护技术学、文献保护学列为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四川大学曾将其设为限选课。从学分来看,绝大多数学校设为80学时或4学分,少数学校设为54学时(3学分),也有个别学校(如上海大学)将保护技术学分为两个学期开设,有时设为6学分(1996),有时设为7学分(2003)。[58]总体看来,档案学专业对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学科建设还是比较重视的。这和美国的情况是比较相似的。在《美国档案高等教育计划》中,保管与保护是作为一门课程并列使用,作为5门专业知识课程之一。[59]图书馆学专业则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对18所高校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表明,各校所开的专业课程中,无一包含图书文献保护方面的课程,对13个单位图书馆学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的调查也是如此。[60]遗憾的是,馆长眼中的图书馆学核心课程列举了21门,其中也没有专门的图书文献保护方面的课程。[61]

再次,文博系统保护人才与档案文献保护脱节。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余所高等院校设立了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科技保护和古建筑维修等专业,不仅提供大专、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等还提供博士学历教育。但是,这些高学历教育主要集中在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缺乏对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教育。

最后,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数量稀少,难以满足保护与修复档案文献遗产的需求。整个遗产教育领域,从事遗产培训的单位并不多见。世界遗产研究教育中心主要进行世界遗产的科学研究,并鼓励和培养更多的人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行列,并不针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修复。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与培训专门针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取得了成效。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也从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方面的培训,但力度仍然不够。以2007年的培训方案为例,该中心举办了20个培训班,却没有专门的档案文献遗产培训班,与之相关的内容渗透在相关的培训课程中。[62]

正是因为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方面存在着这么多问题,导致了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人才严重匮乏。“现在我国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而全国古籍善本书有3000万册左右,需要修复的就有1000万册。”提起中国古籍保护的现状,国家图书馆詹福瑞有些担忧。[63]由于长期以来古籍生存状况的模糊,这个特殊行业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造成古籍保护、整理和修复人才处于长期匮乏状态。据粗略统计,坚守古籍修复这一神圣职业的,全国范围不超过100人;从整体上看,古籍修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够,破坏性修复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修复手段和保护技术落后,古籍的保护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面对超过1000万册等待修复的古籍,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修复人员的队伍。[64]

(3)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的改进措施

可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单霁翔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文化遗产事业健康、永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和条件”。“用教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高等院校的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丰富和完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设置,促进相关专业中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科研工作,密切高校与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科研方面的合作,对全面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具有战略性意义。”[65]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会带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专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要求:“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热情。”“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为此,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项目,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有人建议将遗产教育纳入到中学教学课程之中。[66]2004年,中国开始着手筹建“世界遗产研究教育中心”,目前已经开始运行,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创办专业的遗产教育学校,培养专业的保护人才,对于提升遗产保护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类似的呼吁还有:

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作为实现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集体行动的纲领呼吁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团体和协会一起行动,“鼓励更多的学校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普及遗产知识”。[67]“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文化遗产理论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把民间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68]

上述呼吁正好印证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教育计划第27条所强调的,“本公约的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条和第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对遗产保护教育的重视势必带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借鉴欧美经验,建立专门从事遗产保护、宣传的学校教育是必要之举,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可以作为一个专业列入;其二,培训是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系统近年来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培养了一批专业古籍修复工作者。档案系统则需要依靠国家档案局和各个省(市)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从事这个方面的推广工作,大力推行继续教育,吸收社会人员从事档案文献保护和修复活动。其师资力量,则采取专职与兼职的做法。档案文献保护与修复兼职教师,可以参照上海市档案兼职教师的做法,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并通过业务培训,以教育需求为导向,完善兼职教师的知识结构,等等。[69]其三,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也需要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将保护科学列为博物馆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的必修课程,并按照教育部“宽口径”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培养能够从事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馆藏遗产保护的通用性、复合性专业人才。不仅如此,还需要在加强遗产保护与修复的高学历教育,让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一样成为“国粹”,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教育需要在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融于遗产教育体系之中,同时还需要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并举。当然,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继续教育,还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只有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保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