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被迫的有意识是非常无聊的事情

被迫的有意识是非常无聊的事情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理解了”这一名词作为一种假设,几乎与某一件事物完全相吻合。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显而易见”这个词语,其中,“易见”的意思就是“对某件事情已经很容易理解了”。如果有人非要对这种共同的背景较真儿,那无疑是愚蠢的,因为这种背景“已经完全理解了”。终究,强迫人们有意识地详述已经习惯的事物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因此,有意识的整合与总结是必须要做的。

理解就是人们对于一件事物的本质具备一定的认识,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多的时候,理解还会被称为“了解”或“领悟”。

而“理解了”这一名词作为一种假设,几乎与某一件事物完全相吻合。也就是说,已经被理解的事物应该是这样,不需要再多作明确的解释。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显而易见”这个词语,其中,“易见”的意思就是“对某件事情已经很容易理解了”。

若是两个人能够互相理解地进行交流,那便能够表示他们有共同的经验,也正是这一共同经验为他们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础。如果有人非要对这种共同的背景较真儿,那无疑是愚蠢的,因为这种背景“已经完全理解了”。相互理解地交流还表明此种客观的情况已经悄悄提供了天经地义的媒介,这就是观念的理智交流的引子。

不过,倘若两个人发现各自的意见大不相同,就必须要以自己的意见为前提,去寻找和对比两种不同意见的基础以及所隐藏的关系。如此,隐匿的就会变成明朗的。而且,无意识的假设经过简明的阐述,也会变成有意识的肯定。运用此种方式,便可以去除误解的根基。

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安奈·卡塞拉看来,所有具备效果的思想都包含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节奏和规律。

凡是对思维不断追求和训练的人,一定会认可上述观点。他们对无意识不会做出任何一种叙述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一直会坚守上述的观念。毕竟,一些情形、条件、控制的目的彻底掌控着他的思维,以至于他无须做出有意识的说明和编排。

许多人都知道,真切的思维只有在暗示或者能够被解释的内容的范围内才能生效。只不过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并刻意对类似的背景进行有意识的核查和校对时,人们必须要对一部分无意识做出假设,才能使之更加清晰明白。

关于如何使两个方面的思考能力达到适当的标准以及有规律的变化,人们暂时还无法提出合适的意见。同样,对于那些主动的、无意识的习性和观点发展到何种程度,才应该受到检查约束,使其所隐藏的意思变得清晰起来,人们也无法做出任何规定。

此外,对于进行到何种时候、何种程度,才应该做出分析性的检验和有意识的阐述,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虽然可以认为人们必须实行充足的检查和防范,也就是让个人知道,自己是怎样指导自己的思考行为的。但是在特殊的场合下,这种范围又以什么为标准?空间又是多大?对此,谁都说不清楚。

也有人认为,人们必须采取特定的措施,实施足够发现和预防一些负面感觉和推理,才可以得到有效的研究方法。只不过,此种方法只是重复之前的困难罢了。因为在特定情况中,人们依赖的是个人倾向和智商。而检查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和此种教育能否培养出一种思维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此才能够保持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永久平衡关系。

在此之前,我们对错误的分析的教学方法做出严重批评,认为它最大的错误点就是忽视了无意识的态度和有效的假定,而去追寻直接明朗的观察和论述,以求获得比较优异的结果。只是,纯粹地为了有意识地解释它,而将目光紧紧盯在已知的、普通的、机械性的事物上,这既是一种错误的干涉,又是引发内心烦躁的不良因素。

终究,强迫人们有意识地详述已经习惯的事物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教师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授课,学生的好奇心肯定会直线下降。应该知道,我们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和新奇的事物后,便会得到大量的一般意义。为此,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因为将精力都放在那些顺利有效的事情上,而不去有意识地思考错误或持续失败的根基,就一定会致使有效思维受挫。

过度简易化和为了快速获得某种能力而排斥新能力的行为,只不过是为了避免错误的发生,而故意避开某种障碍。这与让学生试图叙述他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事情、阐述在达到目标中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每一个详细步骤一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当人们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应当将相关难题中的知识累积起来,使其成为解决更深层次难题的有效资源。因此,有意识的整合与总结是必须要做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初期阶段,众多不受外力影响而自然形成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即便含有随意实验的风险,也依旧是被允许的。不过,一旦到了学习的后期,就应该将有意识的说明和复习重视起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推断和思考、直接前行和反复检验应当相互交换使用。无意识为人们提供了自发性的行为以及新奇的兴致,而有意识则为人们带来了支配和运用思维的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