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采用的公司战略案例分析

企业采用的公司战略案例分析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战略理论称为战略设计理论。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战略的含义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优势地位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和纲领性谋划,它以产业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为基础,将以结构—行为—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其有关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壁垒分析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学分析。

(一)经典战略理论

钱得勒的基于环境—战略—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战略思想奠定了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基石。他认为,企业只能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应在对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目标与战略,组织结构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跟随战略变化而变化。

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战略理论称为战略设计理论。主张企业战略就是使企业自身与所遇机会相适应,仍然强调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战略分为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过程。安德鲁斯确立了战略分析的SWOT模型,主张企业应在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

以安索夫为主要代表的战略计划理论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调整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其主要思想包括战略“四要素”、战略经营单位、战略优势原理。

1.特点

(1)强调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市场的变化,企业制定战略必须对环境、市场进行分析。

(2)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与其适应。

(3)强调建立企业的战略优势、战略设计与规划、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2.存在的不足

(1)环境分析过分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而不重视企业宏观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环境的分析。

(2)缺乏对企业竞争因素的分析,不注重对竞争对手的考察,只强调企业被动地去适应环境。

(二)竞争战略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波特提出了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5种竞争力量模型。这5种力量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现有竞争者的力量、替代品的威胁、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及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波特在5种竞争力量模型的基础上,将选定的行业进行战略定位,并提出了3种可供选择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

波特强调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要联系企业所处的环境,指出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规则、竞争范围、企业的潜在利润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营利能力,即行业吸引力;二是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应当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

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战略的含义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优势地位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和纲领性谋划,它以产业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为基础,将以结构—行为—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其有关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壁垒分析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学分析。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缺点:

(1)波特的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按波特的理论,企业自身力量是既定的,企业战略选择取决于当前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对比优势,因此,它没有把企业内在的成长变化考虑进去。

(2)波特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作为最小分析单元,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发展趋势及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实践上还存在不足之处。

(3)波特的理论无法回答产业内企业利润的分散程度比产业之间企业利润的分散程度大的原因。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诞生。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英文原意是“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和集体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在制定战略时,内部环境比外部环境更重要,注重制定战略所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和行业学派侧重于外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可以获得超出市场的平均利润,能够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要求的能力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