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除开头和结尾外,一般是一个逻辑“漏洞”一个自然段

除开头和结尾外,一般是一个逻辑“漏洞”一个自然段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了解,考生在论证分析和结构语言这两方面之所以丢分,主要原因是:论证分析方面,对逻辑“漏洞”所指不具体,定性模糊,对逻辑“漏洞”之原因的分析简单笼统,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展开。其唯一找到的逻辑“漏洞”点是:“生物界的现象尤其是一个动物的习性不可能,不可以比拟到人类的经济社会。”逻辑“漏洞”的四个点都很精准,对其错误原因也有具体阐述。

笔者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以及评阅各类试卷已有一、二十年,以此来分析管理类联考的小作文试题,一目了然。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应该是从逻辑“漏洞”“点”和结构语言“点”两方面分别给分的,但以逻辑“漏洞”“点”为根本依据、基本线索,即:如果在逻辑“漏洞”“点”上有欠缺,则无论结构语言多漂亮,也不可能得高分。所以本书对此问题用了两章篇幅去阐述,希望引起考生重视。这一章则讲解结构语言的处理策略。

据了解,考生在论证分析和结构语言这两方面之所以丢分,主要原因是:论证分析方面,对逻辑“漏洞”所指不具体,定性模糊,对逻辑“漏洞”之原因的分析简单笼统,没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展开。

结构语言上,缺乏(或根本没有)谋篇布局的意识,上来就写,甚至一段到底、一逗到底;对每个内容板块该如何安排,事先没有清晰的意识。细节上,书写匆忙草率,字迹潦草难辨。这种考卷一般都不可能得高分。

请看下面的模考例文:

56.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2003年真题: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模考例文

论企业发展的计划性

有这么一篇文章,说几只蜜蜂和苍蝇在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中,瓶底向光,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逃生。文章认为蜜蜂之死是由于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继而把这一结论,由自然界中现象归纳的结果,应用于经济界、企业界。认为企业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并进而认为混乱的行为比有序的衰亡要好得多。

这种论证真的是牛头不对马嘴,毫无逻辑可言,当然导致其结论贻笑大方。

生物界的现象尤其是一个动物的习性不可能,不可以比拟到人类的经济社会。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人类社会经济界有它自己的规律,它们都有各自的科学,不能混淆,不能张冠李戴。

本文说了这么多,落脚点就在于企业发展的规律,那就是要有计划性,不能瞎碰乱撞。

不遵守经济规律、不遵循社会及经济发展规则注定是要失败的。想靠一时的侥幸和运气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那是不理智的。

企业的发展要有总体规划,要有前进方向。企业要准备在复杂的环境中求变、求新,但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宗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求变求新,虽然会历经艰辛、挫折,但最终一定会成功。

这份模考答卷只能得低分。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结构上,引言部分(即答卷的第一段)不够精练简明,过于繁复冗长;具体原因则在于抄题干中的材料过多。二是逻辑“漏洞”上,对精准指出逻辑“漏洞”缺乏清晰的意识,没有明确指出哪些语句在论证关系上存在缺陷。其唯一找到的逻辑“漏洞”点是:“生物界的现象尤其是一个动物的习性不可能,不可以比拟到人类的经济社会。”三是只顾对题干的具体内容进行评论,并具体阐述自己对企业发展的见解,如最后两段。

现再以2006年真题为例:

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订单得到确认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之一——空中客车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中国、俄罗斯等国作为合作伙伴,也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其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这意味着未来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这表明中国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可以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的结果,这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模考范文

盲目乐观的报道

某报的一篇报道,通过中国参与空客公司一种飞机的设计、制造的部分工作,得出了中国在相关领域和国际合作方面的一系列结论。

初看,有例子有结论,貌似有理,可全面分析以后,发现诸多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报道认为中国承担了飞机的5%设计和制造工作,就意味着未来每销售100架飞机,就有5架由中国制造。这里明显有概念不清的错误,因为中国参与的5%是一架飞机设计和制造作为一个整体的其中5%,而不是单独设计和制造整个飞机数量的5%。飞机的制造是需要众多的5%,10%……n%所组合成的100%才能完成的。

其次,报道通过中国参与空客公司民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得出中国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结论,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众所周知,在航空器设计和制造领域,民用技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军事、通信、气象等方面。所以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在此领域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结论。

第三,空客只是民用航空业的一家公司,而且一种民用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也不能完全代表民用飞机的整体水平;同时2005年10月开始的研发工作和5%的任务量,这些都不足以说明中国的民用飞机制造与研发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和国际同行的认可。

第四,报道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合作将双赢,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国际合作不一定双赢,有些最先进、尖端的技术,真正国际交流的比例很小,而且通过独立研发与制造,我国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所以说国际合作是必由之路理由不充分。

由以上可知,这是一篇盲目乐观的报道。

这篇模考范文理应能得高分。逻辑“漏洞”的四个点都很精准,对其错误原因也有具体阐述。而且,该答卷整体结构线索清晰,语言简明精练,流畅自然。

由于论证有效性分析题篇幅有限,加上要对逻辑“漏洞”做具体分析的实际要求,可以说,本题在整体上结构上,考生基本没有多少自由安排的空间。本书下面提供给大家的结构方式,大致就可以应对。

除标题外,全文总共三个大段,六个自然段:

第一大段,用1个简要的自然段,这是引言,大致概括一下题干中的基本内容与观点及论证关系,并明确指出其缺陷,以引入正文;

第二大段,用4个自然段,这里是正文,要深入分析选择的四个逻辑“漏洞”及其原因;

第三大段,用1个自然段,这是结尾,对题干中的论证不成立之处做简要概括,收束全文。

考生一般不用在结构上过多地去考虑是不是要追求变化、新意。

1.引言

需注意,这里称为“引言”,是为了明确其功能,考生在实际写作时,是无须也不能加上这样的字眼做标题,直接书写内容即可。

引言部分的具体内容要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指出题干所讨论的基本内容。

(2)指出其论证过程。

(3)其基本结论、观点。

(4)明确指出其论证、观点是不合适的,以引出正文。

但这四部分都一定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切不可过多提及题干中的具体内容。篇幅上,四部分合在一起,一般不要超过六七十个字。

大家可比较观察下面三个引言:

(1)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引述、推理,得出中国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荒谬结论,其整个论证过程是有待商榷的。

(2)评论材料仅根据统计国际经济学界学术刊物上中国经济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就得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结论。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3)上述材料通过空中客车公司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并邀请中国等国参与研发与生产过程的例子得出中国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的推断,进而得出参与国际合作将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论。仔细推敲其引申及推断,发现有以下的漏洞和逻辑问题。

(1)的写法基本上也符合要求:提到了题干中的论证关系,即第一句话“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引述、推理”,只是太空,缺乏内容;结论:“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题干的具体内容这一点没专门提,但也可以通过结论中的“中国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这个语词显示出来,所以也不算缺位;明确指出其论证、观点不合适:“其整个论证过程是有待商榷的”。因此,这个引言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过整体上,A的引言还是略嫌单薄。

(2)的写法比较合适:上面4项都具备,不过具体措辞还可以略精炼一些。而(3)的写法就显得有点臃肿了:题干中的具体内容引得太多,第二个小句也太长。

2.正文

这里也就是对题干中四个逻辑“漏洞”进行具体分析,自然是整个文章的重头戏。基本原则是:为一个逻辑“漏洞”安排一个自然段。也就是:一方面,不要在一个自然段中分析两个“漏洞”,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个“漏洞”的分析写成两个自然段。前者的弊端是:线索不清晰,客观上也可能导致评卷老师注意不到;后者的弊端是:表述不精炼,实际也没必要对一个逻辑“漏洞”做长篇大论地深入分析。

与引言的写作相比,分析题干中的逻辑“漏洞”就要难得多,但技巧性也强。希望考生要对如下观念要有深刻的意识:论证分析题有很专门的答题模式。可以说,无论你平时的写作水平、文学水平有多高,如果不懂本题的要求,只凭日常答题经验是不大可能拿到高分的,甚至及格都难。切记精准娴熟地掌握本书讲授的操作和行文思路。

概括看,揭示逻辑“漏洞”的自然段可分为下面三个层次,也即三个必备的要件,缺一不可。为提示思考,我们对之描述为三个问题:

一是,“哪里存在‘漏洞’?”即,具体指出题干中的哪些语词、句子是存在逻辑“漏洞”的;简称为“指明”。

二是,“是什么‘漏洞’?”即,对该语句属于何种逻辑“漏洞”做准确的定性;简称为“定性”——主要就是各种逻辑“漏洞”。这里我们平时要有丰富的逻辑知识储备,逻辑定性所用语词要体现专业水准,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切忌用词含糊,啰嗦重复。

三是,“为什么是‘漏洞’?”即,根据题干所谈具体内容,并结合掌握的一般性专业知识,对其之所以存在逻辑错误进行深入论证,讲清楚逻辑“漏洞”的原因;简称为“分析”。

为方便记忆,简要概括为下面三句话:

(1)明确指出“漏洞”所在。

(2)简要指明逻辑错误。

(3)讲清逻辑“漏洞”原因。

简单说,即“指明、定性、分析”,大家对三个词语一定要牢记心中,深入领会,娴熟运用。这里郑重提醒诸位考生:以上三个要件是没有任何可商量余地的,只能严格执行;否则必然丢分。有的培训教材对这点缺乏清醒的认识,甚至还明确否定这样做。如,有的教材认为:只需要对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做否定性的质疑即可,对错漏之处,既可明确概括,也可用不指明错漏的笼统说法。

这里明确提醒诸位:“对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做否定性的质疑、不指明错漏的笼统说法”,这两种做法都不恰当,它们都容易使文章产生驳论的效果,并且使文章的线索不清晰。

具体写作策略上,下面两种做法都可选择:先揭示“漏洞”,后定性;或相反先定性,后揭示“漏洞”。

先揭示“漏洞”、后定性的写法在文意上更自然,也更为常规一些:在指明题干中存在“漏洞”的相关语句之后,直接对之进行逻辑“漏洞”的定性。在表述形式上,要两者一起安排为一个大句之内。一个逗号里面的内容叫作一个“小句”,几个意思相关的“小句”合为一个“大句”,最后用句号。段落结构上,这个大句也就作为本段的主题句。

主题句之后,自然就是对其错误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阐述。这方面必须要做专门、深入的论述、展开,并以之构成本段的主体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前面第三章中已做专题阐述,可参看。

例如:

文中由“中国承担5%的设计和制造,而推出每100架飞机就有5架是中国制造”(引出题干存在错误的语句),这种结论明显存在概念上的混淆(对之做逻辑错误的定性)。显然承担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是指由单个飞机的制造而言,中国将负责每架飞机大约5%的技术设计或飞机制造工作,而绝非是全部飞机数量的5%,所以无法得出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的结论(对其逻辑错误做具体分析)。

材料以国际上经济学术刊物中中国经济学家发表的文章少,来推断中国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少(引出题干存在错误的语句),过于片面和武断(对之做逻辑错误的定性)。首先,每本杂志都有其思想倾向性,而我国经济学的主流观点无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文章不被国际期刊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经济学家的成就表现在很多方面,并不是仅凭发表文章定义的(对其逻辑错误做具体分析)。

前面两例是把引用和定性分别表述为独立的小句,整体形成一个大句。这种做法是最常见的,操作简单,清爽醒目,便于识别得分。

“先定性后揭示‘漏洞’”做法也有可取之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文章的逻辑“漏洞”阐述的思路极透明。例如,同样是上面的内容,也可以采取下面的表述形式:

文章存在概念混淆的错误,“中国承担5%的设计和制造”,与“每100架飞机就有5架是中国制造”,这是两个内涵明显不同的现象。这是因为,承担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是指由单个飞机的制造而言,中国将负责每架飞机大约5%的技术设计或飞机制造工作,而绝非是全部飞机数量的5%,所以无法得出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的结论。

材料有以偏概全之嫌,中国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学术刊物中发表的文章少,并不就意味着中国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少。

报告存在不当类比的逻辑问题,玻璃瓶相对于蜜蜂和苍蝇的环境,与现实世界相对于企业的经营环境,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瓶子是封闭的,只有一个出口,怎能用来比喻充满变化的市场环境?在一个充满信息和变化的高科技社会,机遇和商业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像瓶子那样的封闭环境。

希望考生对上述两种表达策略深入理解,熟练掌握。这样的好处是:既能确保大家在答题时思路清晰,做到紧扣论证有效性分析题的大纲要求;又能避免不必要地节外生枝,也节省精力。

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先对题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段落的最后指明逻辑“漏洞”,也就是文末点题。对这种写法,一般不提倡。例如:

“试图向某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学,不啻于试图向一个从来没见过其他人类的人传授哲学。”这一推断缺乏有效性。即便是一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只要他在组织环境中工作过,他就对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如沟通、协调、组织、决策等有一定的观察和感受(对其逻辑错误做具体分析)。这与“向一个从来没见过其他人类的人传授哲学”是不能类比的(对之做逻辑错误的定性,文末点题)。

一般不提倡把指明“漏洞”所在和“漏洞”定性压缩在同一个语句之中,因为这种形式往往会很像否定、反驳。例如:

(1)玻璃瓶相对于蜜蜂和苍蝇的环境与现实世界相对于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具可比性。

(2)企业和蜜蜂是不能相类比的。作为一个企业,整合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在有计划系的管理和组织下,可以调动一切力量和智慧来改变业务、组织变革乃至战略调整来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果像苍蝇那样“无目的乱窜”,其结果将是必然的失败。

特别是,这种小句字数上不能太多,否则容易让人难以解读。如果题干中需要引用的内容很多,当然就更不适合采取这种表述形式了。“企业和蜜蜂是不能相类比的”这个小句,是把指明“漏洞”和定性做了高度压缩,但对题干中的错误位置指得不清楚。

题干中存在的逻辑“漏洞”一定都超过四条,一般会有6~8条,我们当然要选择有把握的四条来写。次序上,一般做法就是按照它们在题干内容中出现的顺序来写,这样既显得条理清楚,也便于识别。行文时,也要具体标明这种顺序,一般采取:“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字眼,当然也可以直接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其他词语也无不可,只要清楚就行。

最后应该注意的技术问题是:篇幅上,主体部分的4个自然段要大致匀称,这样看着舒朗、美观,给人以好感。也就是,对每个逻辑“漏洞”都要有相应的具体分析,不能对熟悉的逻辑点分析很多,篇幅很大,而对不熟悉的点一笔带过。

3.结尾

结尾是对文章的概括。相比于引言和正文,这一部分在内容上要自由一些:并不要求严格紧扣题干中的逻辑问题。说白了,这个板块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的话,文章结构就残缺,会丢分;有的话,一般也不会加分,因为给分点关键是在逻辑“漏洞”上。具体看,下面两方面的内容都可选择:

一是简单对前面逻辑“漏洞”的分析做一概括,即,指出该题干的论证过程确实存在逻辑错误,是不成立的;

二是针对题干所讨论的具体内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可以是呼吁式的积极建议,也可以是批判性的否定意见。

篇幅上,结论与引言大致相当,两行左右即可,切不可过长。表述上,一般要以“总而言之、概言之、由上可知”之类的字眼起头,即,要清楚提示这里就是结论部分了。这些细节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也不可麻痹大意,它们都是使文章结构严谨、线索清晰的必要措施。

下面几种结尾都是可行的:

(1)综上所述,整篇论证的逻辑联系不严密,论据也不能令人信服。这是一篇存在诸多问题的论述。

(2)总而言之,蜜蜂实验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企业要学会分析环境、把握方向,而不是像苍蝇一样碰运气,或像蜜蜂一样执迷不悟。

(3)总之,面临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企业明智的选择是:要保持头脑清醒,既要遵循客观规律,保持适度有序,也要相机而变,这样,企业必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而下面的结尾就不合适:

(1)总之,题目短文的论证存在诸多逻辑“漏洞”,依据这种论证而得出结论,即MBA教育试图将管理传授给某个毫无经验的人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糟糕的是,它是对管理的一种贬低显然是牵强附会的。

(2)综上所述,我觉得说我国经济学还远远没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一点也不为过。如果长此以往,我们还是只有羡慕别人包揽经济学奖的分。

①的问题在于在结论中又开始讨论具体内容了。②的问题是肯定了题干中的观点。

下面是一份结构严重残缺的模考试卷,大家可以引以为戒:

分析此材料,在论证的有效性方面出现以下问题:一、第一段中表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而第二段中表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是逻辑上的错误,因为文中表述中国还没有人得到过诺贝尔奖。二、第三段中的“理性的精神”“理性化”以及“理想主义”的概念没有界定,且前后不一致,这是概念上的错误。三、第三段中表述“中国的经济学界太热闹了”与是否将“理性主义”作为基本框架没有直接的联系,论据不能支持结论。四、第三段中表述的有的经济学家的行为并不能论证他们是否可以做严肃的经济学研究。五、第四段中表述的“经济学要远离现实的诱惑、潜心于书斋”,这与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研究成果都经过实践的检验形成矛盾。六、第四段中将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人从经济学研究中给剔除出来,这是明显的不合理。七、第四段中“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的解决方法是与“官场”和“商场”保持距离,这是模糊了“官场”和“商场”的概念,并且也模糊了论证的来源,结构显得很松散,段二段三间的连接不是很紧密,前后不一,翻来覆去,尤其是最后一段表述的东西与上一段根本不连贯,其所表达的意思是在论述第二段的内容。九、从每一段的论证来看,论据都没有很好的论证结论,甚至有的地方还与前面所论证的东西背道而驰。如: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来说明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达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有一些勉强和不合理。

大的问题有二:一是没有标题;二是全文没有分段。看着也累,分数不可能高。据悉,历年来,这样的试卷为数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