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论点带动论据夹叙夹议

以论点带动论据夹叙夹议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论说文的一般规律来说,分析说理的视角、方法等可以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因内容而异等,但联系管理类考试考生的实际情况看,阅卷老师们从大量试卷中概括出既符合通常说的论说文的基本规律,而又适合管理类考试考生实际的视角和方法,那就是以论点带动论据进行夹叙夹议。

怎样来分析说理?从论说文的一般规律来说,分析说理的视角、方法等可以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因内容而异等,但联系管理类考试考生的实际情况看,阅卷老师们从大量试卷中概括出既符合通常说的论说文的基本规律,而又适合管理类考试考生实际的视角和方法,那就是以论点带动论据进行夹叙夹议。请看2012年管理类考试写作试卷。

考试真题: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35分)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个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到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模考范文

做学问切忌盲目跟风

学问,学问,不仅是“多学多问”,更要在此基础上深入钻研,触类旁通,而非盲目跟随大流,群起而趋其途。但目前,我国学者在求学研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大哲学家熊十力先生早就说过的“好追逐气风”“逐臭”“浮动”这些现象,无人深入研究,无人创新研习。这一风气乃国人之死症,应当远离之。我认为,要“做学问”,应当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首先,治学在“精”,此处的“精”乃指深入钻研,专攻于某一门学问,某一类专业问题,求其解决之道,求其科学规律与方法,而非盲目地选择跟随时下流行的学术方向及问题,停留于表面,“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即指钻研不够专一,遇事无从深入,仅仅将时间用于浅薄的学术表面问题研究。试想袁隆平若不专注于水稻科研方面的研究,怎能得到现在的成就。因此学问不在研究领域的广泛,而在于学者所在研究方向的“纵深”程度,一定要精于此业,才可改变追逐之风。

其次,治学在“稳”。正如哲学家熊十力指出的目前国人之问题“徒养成浮动性”,这乃一大弊端。常言道,稳中求生存,稳中求成功,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才能获得卓越的成就,但目前很多做学问之人都不够“心静”“无永久不改之业”,必将成不了大学问。“心静”是目前学界所必需的素养,“宁静以致远”,只有潜心专门一科乃至一门学问,才可能有所成就。

再次,治学应“广”。此处所指“广”,是谓“眼界要广”,不要盲目跟风,大家共趋于同一研途,从而忘记了还有其他千途万途等要盲目跟风,大家共趋于同一研途,从而忘记了还有其他千途万途等着被发现,被研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应用以广阔的胸怀,深邃的目光去观察、去发现,不要只跟着时下热捧的一些话题不变,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历来各项诺贝尔奖获奖者,都得益于其非同常人的研究课题,足以证明此道之合理。

总之,我们应当抛弃目前学术界“好逐之风”,时刻用“精、稳、广”等素养要求自己,方能在神圣而又严肃的领域开创自己的一片天空!

不难看出,该考题的关键词是“跟风”,中心论点可拟为“做学问切忌跟风”。此份试卷从中心论点衍化出三个分论点,即“治学应‘精’”“治学应‘稳’”“治学应‘广’”,该文则先后以“精”“稳”“广”为分论点,又以袁隆平“专精于水稻研究”、古代箴言“宁静以致远”、各项诺贝尔获奖者专注于课题研究为论据,以“论”带“据”,分门别类,依次分析说理。这样既避免了论据的堆砌,又避免了干巴巴的论说。唯其如此,始可充分体现论说文的“分析”和“说理”的特征。

其实,论说文的论证,可以是以论点带动论据进行夹叙夹议,也可以是以中心论点和关键词为中轴线的辩证说理,这种文思乍一看表面上不如前一种清晰可辨,一目了然,如果作者写作功力好,那么释卷而思,就会感到分析说理的迂回曲折,左右逢源,而又有滔滔不绝的思辨。在仓促的半小时左右,以七八百字的篇幅,论证分析能如此一波三折、文气流畅,没有相当的文学功底、文字表达能力,是难以一气呵成的。请看我们借用2007年的写作试题进行模考的范文: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论说文。700字左右,题目自拟。(35分)

电影《南极的司各脱》,描写的是英国探险家司各脱上校到南极探险的故事。司各脱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南极,却在归途中不幸冻死了。在影片的开头,有人问司各脱:你为什么不能放弃探险生涯?他回答:“留下第一个脚印的魅力。”司各脱为留下第一个脚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模考范文

第一次与唯一一次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而生命只有一次,那么问题来了:用珍贵的生命去为第一次冒险,是否值得?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有人亲身实践,但大多数人一定会回答我,如果可能他们不会这样做。毕竟生命不仅短暂,而且珍贵。

电影《南极的司各脱》,就讲述了这么一个以生命去换取“第一个脚印”的上校司各脱的故事。

上校司各脱与他的英国同胞,阿拉伯人崇敬的外籍英雄劳伦斯十分相似:他们不管是征服自然还是追求信仰,最后,他们都殊途同归——死于意外。

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他们确实留下了身后名,但是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明白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有更多的创造。具备冒险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是也要考虑到最坏的结果,即不应该以生命为代价。

我们每个人所经营的是个人也好、是企业也好,都有许多未知的地方,好奇心和好高骛远的个性,使我们常常去冒险,去挑战我们的第一次。当我们进入未知领域时,危险就可能随之出现,我们万万不可因为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而冒险、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

在登山时,除去自然因素外,最危险的时刻往往是在下撤的时候,很多人成功登顶,却在下撤时意外地发生事故。我们做人、办企业,不论进退,都要尽力留下“完美的脚印”,而不是过多地考虑“脚印的魅力”。

任何一次决策,都应该是一次周全计划的实施,不单要知道如何完成“第一次”,还应该知道如何避免将“第一次”变成“唯一一次”!经营管理一个企业、规避风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许多人为了达到目标,不顾实力、规模,耗尽资源,经营不善,导致“兵败如山倒”,从此一蹶不振,无法东山再起,断送了企业的生命。相反,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有所预计、有所应对,那么每个人就可以达到生命中“南极”的终点,不会像司各脱那样悲惨。只有在险境中全身而退,才有重新崛起的机会,才有继续开创另外的“第一次”的机会,从而彰显更丰富的生命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