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思想,视野下沉,让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解放思想,视野下沉,让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给优秀中青年干部竞聘重要岗位创造了机会。到2006年学校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时,中层正职的平均年龄已经下降到45岁左右,副职的年龄则在41岁。一是全面实施公推直选。经过组织部门考察,确实很优秀。当时他只是一个教研室的主任,经党委常委会研究,“破格”聘任他为学院院长。

刚到上海水大工作不久,我就发现一个现象,上海水大学校不大,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当时的中层正职和正教授的平均年龄已过半百,好几位已经接近60岁了。而学校中在管理和教学一线的大多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什么原因形成了“断层”呢?

为了做好党务工作,我的案头总放着几本经典著作,有问题就向他们请教。《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是我常翻的经典。他老人家早就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经过实地了解,并翻阅有关资料,我发现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了“断层”。一是搬迁。学校1971年从上海搬到厦门,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从1972年10月恢复招生,一共招了5届,其中有一批优秀的学生留校任教或做管理工作,但在1979年学校搬回上海的时候这批年轻人大多留在了厦门。二是出国。恢复高考以后,学校从77级开始又陆续留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但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这批留校的年轻人大多是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学成归来的人数比较少。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关键还在于要解决问题。怎样尽快形成年富力强的管理队伍和教师梯队,经与班子的同事反复商量,我们确立了几个原则:正视现实、解放思想、自力更生。

正视现实:面对“断层”的现状,我们绝不自暴自弃。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从其他学校调入年轻的院长、处长或教授,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队伍尽快在教学与管理的重要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

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眼睛向下,就能发现人才。我在年轻时曾多次学过毛泽东同志关于要有势如破竹、高屋建瓴的气概,要敢想敢说敢做的论述,他举的历史上年轻人挑大梁的例子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为什么不能大胆起用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呢?

自力更生:与我曾经工作过的两个师大比,确实学校的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不可能到学校来工作,他们也不熟悉学校的特点。我们的队伍虽然有些老化,还是能够尽快完成“传帮带”,那些年轻人虽然没有经验,但是有干劲、肯学习,只要用得好,完全可以胜任。

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文件和上海市关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经过校党政班子集体讨论,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推行任期制。参阅有关文件,学校院(处、部)级班子任期为3年,到期必须换届或重新聘任。学院下属的教研室和基层党的支部的任期,由学院按照有关文件去决定。

(2)改进聘任办法。在实行推荐的时候,一是采用他人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而且要求每个人在自荐表上必须填足三个志愿:一个是原工作部门或学院的岗位,另两个是其他部门或学院的岗位,而且另两个岗位必须是机关和基层各一。这样,就为横向交流和上下流动做了铺垫。二是采用会议集体推荐和领导个别推荐相结合,领导个别推荐按照一定的权重折成票数,与群众推荐的票数一起统计,达不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比例要求就不予聘任。第一次聘任,就有三位正处级干部落聘、一位低聘。“于无声处起惊雷”。这在上海水大近几十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对于整个干部队伍整肃风气、形成认真履职、敢于担当的良好作风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推进作用。三是鼓励竞聘。同一岗位有两个或以上都符合条件的人员自荐时,组织小范围的会议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提交给组织部门研究。这就给优秀中青年干部竞聘重要岗位创造了机会。经过两轮聘任,学校的主要岗位都是由“60后(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干部来担当了。到2006年学校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时,中层正职的平均年龄已经下降到45岁左右,副职的年龄则在41岁。“断层”问题彻底解决了。2007年,时任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的薛明扬(后担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到我校互相检查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交流检查情况时他亲口对我说:“到你们学校来检查,我印象最深的是你们年轻的中层干部队伍,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比上海理工强得多”。

(3)积极推进民主。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应该是民主管理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因此,在干部队伍建设和人事管理方面我们也积极推进民主。一是全面实施公推直选。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的产生,“可以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差额选举办法进行正式选举”。因此,经过试点以后,我们在2006年和2009年的学院分党委的换届中,都采用了公推直选的办法,即先在该学院的全体党员中推荐分党委委员,经过两轮推荐,集中到多于应选人数20%的候选人数以后,采用召开党员大会直接进行差额选举。由于众望所归,工作细致,都是一次选成,为推进党内民主跨出了大步。而通过这样选举产生的分党委,每个成员更珍惜党员的信任,在工作中更注意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二是公开聘任要求。在工作开始时我们会把岗位职数、任职资格与要求都在校园网上对学校内外公开,尤其是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时候,我非常希望能够有名校的相关学科的副教授来应聘我校的教授岗位,我也知道有些人的水平不会比我校教授差。虽然由于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最终没有外校的名师来应聘我校的相关岗位,但是,我们的这些想法和做法确实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4)“好苗”破格培养。毛泽东同志曾经非常欣赏清人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高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自然各类人才较多。一些老教师曾郑重向我推荐本校教工子弟、日本留学归来的博士,还是民主党派成员,因为看着他成长,完全了解他的人品与素质。经过组织部门考察,确实很优秀。对这样的“好苗”,应该“不拘一格”。当时他只是一个教研室的主任,经党委常委会研究,“破格”聘任他为学院院长。我多次到他学院调查了解,发现他做管理工作像做学问一样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并且得到教职工的拥护;一年以后,我们又让他担任学校科技处处长,熟悉并推进学校的科学研究。这样,“小步快跑”,不久,他就被提为学校的副校长,成为推进改革与发展的中坚。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一个百人的学校,如果没有应该从教员中、职员中、学生中按照实际形成的(不是勉强凑集的)最积极最正派最机敏的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的领导骨干,这个学校就一定办不好”。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不仅有了几十人的领导骨干,而且形成了百多人的教学科研精英,有力地推进了我们这所万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8-89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