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种课堂目标结构

三种课堂目标结构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表明,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在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中,学生将主要精力指向自己的学业成绩,而非学习过程。例如,如果教师说“各科测验成绩在90分以上的同学都可以成为‘学习之星’”,那么,这种情境下就会形成一种个体化的目标结构,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功对其他同学的成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课堂目标结构是教师通过教学策略和行为、态度、原则以及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所传达的有关教育目的的信息。研究表明,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不同的课堂目标结构会激发不同的成就目标。

1.竞争型课堂目标结构

在竞争型课堂目标结构中,学生之间相互竞争,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只有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可能达到目标;如果其他人成功了,则降低了某一个体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学校或班级建立了这样一个体系,每个班级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评上  “学习之星”  ,那么,学生之间就是相互竞争的。因为如果一个学生评上了  “学习之星”  ,就意味着另一个学生可能评不上。在此情境中,个体重视个人的学业成绩,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消极的。

在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中,学生将主要精力指向自己的学业成绩,而非学习过程。竞争激发的是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会感到自信心的增加,竞争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而能力较低、不太自信的学生就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的失败,担心别人的评价。

这种课堂目标结构对能力较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有利的,可以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感受,但对那些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学生来说,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对自我缺乏信心或成功的机会少,这些学生很有可能放弃努力,而屡遭挫折的学生甚至会产生  “习得性无助”  。

竞争性的目标结构会阻碍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因为这种结构很容易形成课堂中的等级排列,使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少有成功的机会。

2.合作型课堂目标结构

在合作型课堂目标结构中,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所有同学都达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可能达到目标。如果团体中某一人达不到目标,则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例如,小组中的四个成员一起在实验室中做实验。如果其中某个同学非常努力地工作,就会增加小组中其他人成功的机会。又如几个同学参加集体项目的比赛,需要每个同学都付诸努力,并相互配合。在此情境中,个体为共同目标而工作,重视相互协作,以一种彼此互利的方式活动,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的、积极的。

在合作情境中,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每个成员都需尽全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工作,积极承担集体义务,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

要使合作学习有效,必须将小组奖励与个人责任相结合。也就是说,当合作小组达到规定的目标时,必须给予小组奖励,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时,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对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当每一名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成绩都负有责任时,所有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使所有成员都有取得进步的机会,否则,极有可能产生责任扩散和  “搭便车”  的现象。

3.个体化型课堂目标结构

在个体化型课堂目标结构中,个体成功与否和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习结果和进步程度,个人的成败不对别人产生任何影响。例如,如果教师说  “各科测验成绩在90分以上的同学都可以成为‘学习之星’”  ,那么,这种情境下就会形成一种个体化的目标结构,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功对其他同学的成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此情境中,个体寻求对自己有益的结果,并不在意其他个体是否取得成功,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

个体化型课堂目标结构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比较和自身进步,也就是要求学生关注个人的成长与进步。这种结构强调的是对学习任务的掌握和完成学习活动本身,强调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完成学习。因此,在这种课堂结构下的学生会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他们对自己表现出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在遇到失败时,也不会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会降低自我评价,而是认为自己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对,坚持认为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学生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产生很强的自豪感;失败则会产生内疚感,但也不会认为自己无能,而是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或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来争取下次的成功。

总之,三种课堂目标结构都能在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研究表明,合作型的课堂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案例5分析

1.刘月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出人头地,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教师要不要鼓励?

刘月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她采取的目标是表现趋向目标。正如前面理论中所介绍的,这种目标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些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超出别人的优异成绩,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采用一些积极的认知策略。尤其是在国内的教育情境中,同学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目标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同学过分突出自我,高分成为他们自我炫耀的资本。有时为了获得好分数,尽量避免出错,他们可能会选择容易的任务,在学习中采用一些表面的学习策略等。对此,教师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李刚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他的目标取向和刘月比,两种目标取向孰优孰劣?

李刚同学的成就目标主要是学习目标。目前学者一致认为,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表现趋向目标,则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虽然表现趋向目标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不应鼓励学生采用这种目标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表现趋向目标有积极的意义,不应予以否定,而且,两种目标并非对立的,可以同时并存。看待学生的目标,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结合具体对象来分析。

3.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取哪种目标取向?

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目标,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对采用表现趋向目标的学生进行简单否定。对于单纯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即过于重视能力的展示和获得他人的认同的学生,需引导他们采用学习目标的取向,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