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活应用学习动机的理论

灵活应用学习动机的理论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机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对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启示。一般来说,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强化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惩罚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

 

动机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对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启示。简言之,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主张通过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来调动学生的动机;人本主义主张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认知学派关注个体对成就的价值判断、对成功的期待、目标、自我效能、归因方式等因素对动机的影响,主张通过改变人的期望、归因方式,增强自我效能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动机理论强调和关注的内容不同,教育工作者需要加以综合考虑,并灵活应用。

1.恩威并重,奖惩有度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认为,动机并非个人的特点,而是受环境制约的。来自外界环境的奖励和惩罚是建立和保持行为的基本机制。如果想让学生努力学习,就要密切关注其行为,并在期待的行为发生后给予表扬或奖励。如学生课前迅速准备好学习用具,上课主动发言,认真完成作业,老师就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表扬,这种强化就会激励学生在今后表现出更多期待的行为。如果学生表现出教师不期待的行为,如做作业磨蹭、上课随便说话、作业马虎等,就给予惩罚,这样就可能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一般来说,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强化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惩罚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

奖励和惩罚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手段,但如何合理应用,使其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灵活应用。本书第2章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外部奖赏或惩罚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避免过分依赖表扬或惩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以人为本,关注需要

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如图1-2所示。他指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图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诸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要;安全需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与支持等;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这几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缺失而产生,也称缺失性需要。求知的需要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的理解,如探索、实验、阅读等;审美的需要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指的是实现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全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后三种需要也称为成长性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般来说,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由于求知的需要处于其他基本需要之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沉重的作业负担、频繁的考试,使得不少学生睡眠不足,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基本的生理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缺少朋友、不被同学接纳使学生对学校和班集体没有归属感;经常被同学欺侮、被老师指责而缺少自尊等,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分散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

因此,教师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需要设身处地了解和关心他们学习之外的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尽力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尤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效,是广大教师需要努力钻研的课题。切忌靠拖堂或占用学生其他的休息时间取得成效。

第二,作业的布置和安排。作业的布置是一门学问,在作业内容、难度和质量上要精选,避免无效或低效的题海战术。

第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课堂管理、班风建设方面,教师要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使每个同学在班集体中都有归属感。

第四,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意味着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中,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需要和渴望,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尤其是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觉察并理解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赢得学生尊敬的教师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3.提升学习的价值,促进学生成功

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水平是由成功完成任务的期望和任务的价值大小共同决定的,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动机水平=期望×价值。期望即个体主观估计的成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大小,价值即完成任务的特定结果对个体而言的价值大小。如果两项中任一项完全缺失,那么,个体将不会付出任何努力。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认为成功的希望渺茫,即便结果对自己十分重要,那么学生也不太可能去努力。如果成功的希望大,但结果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或意义不大,那么学生也不愿意付出努力。当学生既看重任务的价值,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又有足够的信心时,他们的努力程度是最高的。表1-1列出了几种可能的情况。

表1-1 动机水平与期望、价值的关系

根据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教师不仅需要帮助确保学生在学习中有机会获得成功,增加他们对成功的期待;同时要不断提升学习对学生的意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的内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中学习任务的安排不要太难。如果学生认为任务太难,就会因为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成功的期待低而不去努力,或轻易放弃。中等难度的任务对学生更为合适。

第二,评价标准应因人而异,鼓励学生与自己做比较。在以教师设定的绝对标准为参照的评价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学生往往是少数。在长期追求成功而得不到成功体验的情形下,学生可能会采取假装努力或回避努力、设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拖延、欺骗等自我防御策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与自己做比较,设定自己的努力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渐进步。

第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反馈,帮助学生树立对自我的积极信念,增强他们对成功的期待,纠正他们对失败的不合理信念。

第四,强调学习的价值。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基本的语言和数学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商场、银行、驾驶、阅读产品说明书、家庭预算等,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更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应避免单调乏味的说教,或以消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不学习的负面后果,如:

不好好学习你就毕不了业,考不上大学。

学不好数理化,将来找不到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