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动机水平的下降,与个人的身心发育、学校和课堂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及家庭大量地使用外部诱因是造成学生学习内在动机逐渐削弱的原因之一。李强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避免家长和老师的惩罚。

 

1.影响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较大,而且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种递增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学习动机也越高。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且父母的榜样、示范等行为,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

●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量的研究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中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教师本人的治学态度、工作热情和兴趣,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待学生的方式、教学水平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来说,教师如何呈现学习内容,给予学生怎样的反馈和评价,如何实施奖励和惩罚等,这些教学变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 学生本人的特点

学生的需要、兴趣、目标、价值观、成长经历、归因风格等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身心特点,他们对认知的需要会有差异,对相同的内容往往有不同的偏好,对待学习也有不同的态度,对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也有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影响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身心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学校教育在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成为学校教师的重要任务。

2.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一般来说,年幼儿童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环境和各种知识有探究的欲望,由  “我要学”  的内在动机推动学习行为。在进入学校以后,他们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期望来学习,原来  “我要学”  的内在动机被老师、家长  “要我学”  的外在动机所替代。取悦于老师和家长、获得好成绩、得到奖励,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研究表明,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外部学习动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则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具有长远社会意义的自我实现动机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主要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以及学习环境的特点有关。因此,在培养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教育方式,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方面出发,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培养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等方式,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后,学习动机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出较多的非适应性动机,这些动机涉及效能感、控制信念、价值和个人兴趣等。学生的内在动机水平在下降,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减弱,学习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愉快体验在逐渐减少,而外来的压力作用越来越大,学习行为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外在因素的诱发。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获取好分数、升入理想的中学和大学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

学生动机水平的下降,与个人的身心发育、学校和课堂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重点就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做一探讨。

● 不恰当地使用外部诱因

学校及家庭大量地使用外部诱因是造成学生学习内在动机逐渐削弱的原因之一。学校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会频繁地进行各种类型的测验,采取各种形式的成绩反馈,并辅以必要的奖惩手段等,这些外部诱因并非没有积极意义,但是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和抑制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在鼓励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时,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传递的不恰当的信息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如有的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分数就是金钱,少考一分就要多交一万元。

● 学习的内在价值缺失

受  “升学指挥棒”  的影响,学校及家长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影响和要求并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需要,课堂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为升学做准备成为不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因而对学习内容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

● 课堂环境的变化

身处青春期的学生,对周围环境有更高的期待,渴望更大的自主性、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而家庭和学校环境却施加了更多的控制和限制。课堂和学校环境更强调竞争,对学习的结果更加关注,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却有所忽视,这使学生的许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教育专家米吉尼(Midgley, C.)等对2000名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学的期待和价值观等动机方面的变化与升入初中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感知到的课堂环境的评价较差,如师生关系消极,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学习潜力以及对教学的期待都比在小学时低。相反,那些对环境知觉较好的学生其教学期待和价值观却没有变化或有积极的变化。

据此,米吉尼等认为,尽管升入初中后的这一时间段是青春早期的敏感期,但学生主要是对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很敏感。因此,针对学生的动机发展特点,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应该创设更具支持性的学校和课堂环境,以扭转学生学习动机下降的趋势。

案例1分析

1.案例中几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他们背后的学习动机似乎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什么?有没有好坏之分?

张玉同学学习的主要动机来自外界诱因,其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老师、同学的认可,赢得家长的赞赏和奖励。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别人的表扬和奖励,在学习上十分努力,这在现实中是很普遍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学习动机很具有代表性。不可否认,外在的学习动机对于维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学习任务枯燥、繁重的情况下,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这种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同时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外在动机内化,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技能的获得作为学习的结果,强调学习的内在价值。

王成同学对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他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动机,对学习活动本身有内在的兴趣。他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自我强化,这种学习动机往往能够保持持久的动力。

李强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避免家长和老师的惩罚。这种表面型的学习动机具有消极的作用。虽然他也会参与学习活动,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比较低,而且很少会主动选择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选择中可能只选择简单的、容易完成的,因此,对于李强的学习动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刘刚同学的学习动机也属于表面型的学习动机,这种目标取向对于学习具有消极的意义。为了避免别人看不起,他会在学习中采取各种回避的策略,如上课不回答问题,选择任务时挑选容易的任务,或放弃某些任务。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予以引导。

2.在学校情境中究竟应该培养哪种类型的学习动机?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有内在学习动机,如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对学习的兴趣等,也有为了获得地位、认可、奖赏或回避惩罚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是学生的某些动机更可能是一种消极的动机模式,如表现回避目标(第5章将详细介绍)。在学习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加以合理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