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学堂”的由来

“新学堂”的由来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学堂”是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一个标志性概念,是附小校报的名称。后来,学校在全校师生与家长中征集校刊名称,在上千个名字中,“新学堂”三个字契合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引起老师们的关注。“新学堂”的实施策略——破解难题、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创新驱动学校发展,融汇多种资源,凝聚正能量,办大教育。这也是“新学堂”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新学堂”是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一个标志性概念,是附小校报的名称。学校合并更名之初,新领导班子和全校教师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校情,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决定:继承原来学校办学传统,紧紧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才资源,秉承“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电子科大精神,走创新出特色、创新促发展的办学之路,办一所高标准、高质量,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后来,学校在全校师生与家长中征集校刊名称,在上千个名字中,“新学堂”三个字契合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引起老师们的关注。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诉求的电子科技大学,它的附小,应该传承文化,传承科学精神,变“讲堂”为“学堂”,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上下工夫。90岁高龄的电子科大教授、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林为干老先生闻讯后,欣然题写了校刊名——“新学堂”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我赞同大家的选择,在我看来,“新学堂”是附小新的教育思想,新的价值追求和整体改革的一个载体

“新学堂”的办学宗旨——“立德树人”,这是学校的灵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人以“明德、崇德、正心、修身”为道德理想。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彰显崇尚美德、操守的大学精神。“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新学堂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探索突破“花瓶”式德育、说教灌输式德育、宣传训诫式德育等不适应当代儿童特征,只有空洞形式无实际效果的德育方式,代之以培育式、感染式、体验式、活动式、生活式、融入式、智慧化德育,从小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阳光的心态、丰满的心灵、健全的人格、中国小公民的素养和世界小公民的意识。

“新学堂”的办学理想——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个教师和谐成长,让每个家长幸福成长。

没有和谐成长的教师就带不出和谐健康成长的学生。同样,没有懂得教育,心态平和,负责任地配合学校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家长,学校教育则孤掌难鸣。“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苏霍姆林斯基)孩子的健康成长将是十分困难的。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我认为,实现这三个“让”就是我们理想的学校,就是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新学堂”的目标定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型”现代品牌学校。

“新学堂”的实施策略——破解难题、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创新驱动学校发展,融汇多种资源,凝聚正能量,办大教育。

客观地说,办学宗旨、办学理想、办学目标等都是动态的,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中,其内涵也会与时俱进。我们将在改革创新的探索中,在持续的反思中,不断修正发展方向,不断丰富和深化办学目的的内涵,让其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使其成为学校和教师“活”的灵魂。

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是具有世界性共识的教育诉求。我认为,只有让素质教育走进校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质的教育品牌。而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破解如何有效地、持续地、增强学生体质,如何丰富儿童情感,如何实施有效德育,如何因材施教、落实个性化教育,如何培育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如何实现家校共育等难题。这也是“新学堂”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新学堂”承载着附小人美好的愿景,“新学堂”寄托着我的教育梦想,下一步就是踏梦前行。

起步是艰难的,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慨万千。

客观地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所在的主要社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工业基地必然地衰落了,以它的子弟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文化积淀相对贫乏,教育观念相对封闭、僵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育质量自然无法与普通学校(非子弟小学)相比。

先不要说那么多教育梦想,现实情况是连招生都困难重重,师资老化,优质生源大量流失……我和负责招生的老师从早到晚打电话,接待来访家长,走访学生家庭,发放说明书,宣讲学校新的办学理念,解说新的管理机制,一对一地耐心回答家长的疑问,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顾不上吃饭、喝水,声音成天沙哑着……

改革之路是艰辛的,教育改革者肩负着使命,怀揣着梦想,要开拓一条新路,更需要一种胸怀,一种胆略,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一种虔诚的教育信念。

好在我们挺过来了。有位老师这样憧憬“新学堂”——

这里是人海中一个宁静的港湾,哪怕港外惊涛拍岸,这里却波澜不惊,祥和而安宁。

这里是闹市中一片葱茏的小树林,尽管林外车水马龙、浮躁喧嚣、红尘滚滚,这里却生机勃勃,书香醉人,自由而清新。孩子们在这里满怀希望和兴趣,寻找童话中的彩蝶,追逐梦中的精灵。

这里很小很小,人不过数千,地不足半顷,校园里甚至放不下一个足球场。

这里很大很大,孩子们的眼耳口足,老师们的一言一行,图书、影像、网络、墙壁、走廊乃至校园内一草一木都是“课堂”,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大千世界,人间万象无不在这里浓缩,人脑加电脑,整个世界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大背景。孩子们的脑袋虽小,里面却装着长江黄河,装着五湖四海。

这里的门关得很紧很紧,老师们容不得一痕尘埃侵犯了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这里的门开得很大很大,孩子们敢于迎接铺天盖地的信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懂得选择,懂得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才能学会学习;他们敢于迎接现实社会的春花秋月,急风骤雨,因为他们懂得那是他们的必然归宿。畏惧艰险怎能学会生存,不经风雨,何来满天彩虹。

这里的孩子特别好动,因为他们的学校是目前世界上单校拥有乒乓球台最多的学校,当上千个孩子同时在300张乒乓球台上挥拍搏击,当3000多个孩子同时在操场上龙腾虎跃,你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活力四射,什么是汹涌澎湃的生命激情。这里还有设计科学、丰富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孩子们动手动脑,精彩纷呈。难怪教育大家顾明远对电子科大附小题辞有云: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

这里的孩子特别喜静,图书馆里静静地阅读,上课时静静地听讲,静静地思考,做练习时紧张、从容、安静的场面……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强的自控能力会令你惊叹不已!

这里是老师们的精神家园,理想职场和美好的人生舞台。他们不断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哲学中吸取营养,不断地从实践中磨砺提升,又不断地在教育行为中展示着,创造着;他们用宽厚、仁爱的心灵,热情、平等地呵护每一粒智慧的种子,为他们提供适合成长的养料、水分和阳光,真诚地期盼他们枝繁叶茂,为大地添一抹绿荫,成为社会栋梁;同时,自己也收获着成功的愉悦。

这里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他们在这里自由地呼吸,和谐共生;在这里激扬生命,享受金色的童年,享受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生命的旅程不可重复,愿在附小的这一段时光中,每个孩子都带着微笑生活,伴着快乐前行,踏着梦想成长。

附小人相信:六年前,孩子们在老师们切切的目光中迈进电子科大附小的校门,沿着校园的小径,随着上课铃声一步步走向智慧的圣殿;六年后,孩子们在老师依依不舍的目光和孩子们“一路平安”的默默祝福声中抬起头,迈着自信的脚步走出电子科大附小的校门,也必将沿着校园外的人行小道,随着时代的节拍一步步走向辉煌灿烂的人生。

附小人相信:成功的小学教育,必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番描述有几分诗意,但了解电子科大附小的人,一定会觉得这不仅仅是“诗意”,因为附小人的教育理想有的已经变为现实,有的正在一步一步实现着。以下是一位老教师眼中的“新学堂”,她见证了“诗意的存在”。

“新学堂”,新风貌

在电子科大附小这个以年轻教师为主的群体中,我算得上老教师了。

近些年来,学校建筑物虽然仍旧那么朴素,与周边林立的高楼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师生人数却从1000多增加到3000多,校区由一个发展为三个,学校的美誉度不断提升,来学校考察的、访问的省内外同行络绎不绝。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为附小以创办“新学堂”为标志以来展现的新风貌,由衷的高兴。我记下了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分享。

与孩子们的梦想一起飞

比较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类基因结构99.9%完全相同,不同约为0.1%。这个0.1%却奇妙地导致了人的千差万别(当然还有多种因素),形成了人的多样性。大班制、标准化的教学如何适应学生差异,成就孩子们的不同梦想?这是一代又一代老师们苦苦探究的课题。附小的“走班制”教学,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这一改革为儿童个性化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老师就必须通过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老师伴随着孩子们的梦想一起飞,童趣盎然,青春勃发,充满诗意。

小班长 大建议

在一次校长与全校各年级学生班干部代表的圆桌会议上,一年级的一位小班长在发言中说:“有时候中午的菜太辣了,不少同学受不了,请康校长给厨房做菜的叔叔阿姨们说一说,少放点辣椒。”康校长赞扬小班长提了一个好意见,散会后立即召集后勤组相关人员研究改进方案,调整了全校学生午餐菜谱。由此,我想到了附小近些年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制度,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学校管理。各项制度严格而又充满着人性的温暖。比如,要求教师比学生提前到校,并严格打卡,学校食堂却为老师准备牛奶、豆浆、包子、馒头、花卷、三种以上小菜(主食分有糖无糖两种),保证教师营养。学校要求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50分钟大课间活动,虽然当时累,但坚持下来以后却收获了健康、收获了更为充沛的生命力。

让心灵在微笑的一边常驻

“上帝给了人有限的能力,却给了人无限的欲望。”(大仲马)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使之合理,就会情感失衡,心态失衡,烦恼不断。过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长期缺位的。这些年,学校非常重视精神文化建设,请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作报告、讲课,提升教师社会学、心理学素养;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培育师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慢慢地,学校和谐的氛围渐浓,正能量在凝聚。老师们带着平和的心态,丰沛的激情走进教室,课堂必定生机蓬勃,充盈着学生成长的拔节之声。

莎士比亚曾感叹:“人!你在微笑与眼泪之间摆动。”附小人却努力让心灵常驻在微笑的一边。

(艾超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