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比“拿”更快乐的“给”的环境

创造比“拿”更快乐的“给”的环境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是“给”,表示的却是“拿”与“给”两种含义。“给”即付出、帮助,“拿”即取得、索取。但在当今社会名利观的熏陶下,“给”的意识渐渐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如果父母、教师再不注意对孩子的良好影响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慢慢形成做事就是为了“拿”的思想意识,而意识不到“给”的重要性。当教师和幼儿内化了对“给”的理解时,他们也就在无形中分享着“给予”的快乐,良好的氛围自然就会形成。

15 创造比“拿”更快乐的“给”的环境

王 艳

有一则幽默:池塘里落入一人,路过者伸手去拉他,说:“把你的手给我。”那人不给。路过者又说:“给你我的手。”那人迅速拉住并得救。同样是“给”,表示的却是“拿”与“给”两种含义。

“给”即付出、帮助,“拿”即取得、索取。教师们都知道,在教学以及平时生活中需要培养幼儿“帮助别人”——“给”的意识,让他们知道人生的快乐不仅在于索取,更重要的是付出。但在当今社会名利观的熏陶下,“给”的意识渐渐被淡化,甚至被遗忘。特别是在目前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他们只知道关心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如果父母、教师再不注意对孩子的良好影响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慢慢形成做事就是为了“拿”的思想意识,而意识不到“给”的重要性。举个实例:肖涵涵是独生子女,这天家里来了小客人,给她带来了好吃的巧克力。然而,在大人们说话的时候,却传来了哭闹声,原来是因为小客人想玩肖涵涵的芭比娃娃,她很不乐意,所以两个孩子就发生了冲突。两家大人怎么劝都不行,最后只得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才避免了因孩子而引起的尴尬。

工作中也不乏这样的个案,幼儿园一旦新购进一批教学用品,让教师们去领时,他们都非常迅速,而当某样东西急缺让大家拿出来时,大家却都不情愿。另外,领奖金与献爱心的速度差距之大,也让我们深感,为了更好地教育幼儿,使教师形成对“给”与“拿”的正确认识十分必要。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首先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园长如果发现教师中“给”与“拿”的信念存在了问题,并希望她们加以修正,那么,首先应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而不要经常埋怨教师们不理解自己,自己为了幼儿园是如何的辛苦等。试想,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难道不是自己“给”的还不够吗?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工作中,园长要用实际行动去感化教师,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例如,看见地上有纸片亲自去检,关心情绪不对的教师、幼儿,伸手给孩子整理衣服等。让大家看看园长是怎样做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她们,改变她们的思想、观念,并树立起良好的模范作用,让她们充分感受到付出是快乐的。

然后,还要要求班子人员做到凡事多奉献,少索取。若达不到这个境界,那么,如何在教师面前有说服力,如何让教师去教育好孩子,又如何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呢?

园长要经常与教师交流,以增强她们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看到幼儿会进步,他们逐步丢掉坏习惯,与别人相互谦让、友好相处,班级变得更和谐,等等,与她们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这不也是一种快乐吗?当孩子模仿她们的正确行为,甚至有心的孩子向其投以敬慕的眼光,或在教师节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时,教师们都可以享受到自己的职业快乐。当教师和幼儿内化了对“给”的理解时,他们也就在无形中分享着“给予”的快乐,良好的氛围自然就会形成。

我们每天享受着人们给我们的爱,闭上眼去感受,这是一份快乐;当自己付出爱时,去体会别人接受爱的感受,这又是一份特殊的快乐——“给”的快乐。作为园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帮助别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多为别人着想,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辉煌的,幼儿园就会充满爱。让我们做一个奉献快乐的园长,每天都在被人“感谢”的快乐中生活。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教育局教研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