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有效阅读的“三大攻略”

教师有效阅读的“三大攻略”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有人强调阅读的无用之用为大用,但对教师来说,还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来加快自身的成长,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之乐。因此,教师对自身的阅读要有一定的谋划,并落到实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聚焦式阅读的最大特点。不过,这种阅读可以让教师尝到甜头,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写作,成了教师成长中的分水岭。

阅读是教师一辈子的事。尽管有人强调阅读的无用之用为大用,但对教师来说,还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来加快自身的成长,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之乐。教师一旦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切切实实的好处,就能进一步激发自身的阅读热情,更好地用自身的行动去带动身边的人。教师如何通过阅读,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

不同类型的阅读,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教师对自身的阅读要有一定的谋划,并落到实处。在阅读中,教师要兼顾好以下三种阅读的关系,使阅读更好地体现其魅力,发挥其效用。

一、聚焦式阅读

顾名思义,聚焦式阅读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可以说是基于某种任务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一种短期阅读,只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是对某个话题要进行深入的了解。比如教师为了上好某节课、写好某篇论文、做好某项课题,而对某些著作或期刊上的文章进行集中深入地阅读。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聚焦式阅读的最大特点。

比如笔者对“心理账户”比较感兴趣,就会查找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心理账户”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育教学上应用“心理账户”的情况,并认真阅读。通过这样的聚焦式阅读,笔者对“心理账户”这个概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写作中也会有意识地引用这个概念。

这样的聚焦式阅读随着任务的完结或者困惑的解决,也就自然完成了。但随着需求的改变或新的需求的产生,又会有新的聚焦式阅读产生。

聚焦式阅读,其实很多教师都是经历过的,也被很多人所推崇。这类阅读指向较为明确,成效也较为明显,相对来说“功利性”较强。不过,这种阅读可以让教师尝到甜头,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教师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二、稳定式阅读

与聚焦式阅读相比,稳定式阅读称得上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性阅读。尽管稳定式阅读最终也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每次的阅读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这是一种日积月累式的阅读,最终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准、教育信念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中养成的。

稳定式阅读主要是阅读一些教育著作、教育专业刊物和跟教育相关的新媒体,此外也包括一些人文社科类阅读。

在稳定式阅读过程中,每一次的阅读都在为自己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养料”。比如阅读吴非的《致青年教师》、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书,作者的教育理想,他们对教育细节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见解,都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让我们对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

又比如,日常多阅读《教师博览》《教师月刊》《师道》等教育综合类刊物以及各类学科刊物,可以让我们对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动向有更清楚的了解。

当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跟教育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也是我们日常稳定式阅读的重要内容。

此外,人文社科类著作和相关的刊物,也具有提升教师素养的作用,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把它们纳入到自己的稳定式阅读的范围。

三、长期式阅读

现在,很多名家都倡导教师要多阅读经典。周国平先生认为,真正的阅读就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通过阅读,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提升,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的精神成长,内心变得丰富、充实。他建议教师要多读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类书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笔者觉得,对教师而言,长期式阅读就是要多读经典著作。

周国平先生自身有着很大的阅读量,因此他把这类阅读作为最重要的阅读。其实,对于教师来说,聚焦式阅读、稳定式阅读和长期式阅读都需要。缺乏了前两类阅读,教师的阅读就跟公众没有什么区别,教师自身的专业性也就无法体现了。

客观地说,在今天这个浅阅读盛行的年代,要静下心来读一点经典著作,是需要耐心的。2013年,《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媒体均对“名著”缘何死活读不下去这一现象进行过关注。

对《论语》 《道德经》 等传统文化经典以及西方的一些人文社科经典,教师要纳入自己的长期式阅读规划中。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家解读。比如,笔者先后读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王蒙的《天下归仁》等《论语》的辅助性读本,对自己深入认识《论语》有较大的帮助。

对教师而言,一些教育类的经典著作也要关注,这也是教师专业性的具体体现。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其魅力所在。而且,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阅读底蕴的增加,对于经典我们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以上三种阅读方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在同一时段交叉进行。不过,教师在阅读中兼顾这三种阅读方式,就能让阅读既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又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真正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写作,成了教师成长中的分水岭。有的教师依托教育写作,加快了成长的步伐;而有的教师,因为平时远离教育写作,导致缺乏必要的写作成果而失去了很多机会。

教育写作既是教师表达思想、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反思实践、改进实践的有效途径。

教育写作应该根植于教师自己的土壤,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远离形式和功利。现实中,有些教师过于功利化的写作已偏离了教育写作的本意,值得我们警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