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在阅读上如何“补课”

教师在阅读上如何“补课”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多家媒体对上海市这次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报道,又一次引发了公众对教师阅读状况不理想的担忧。在阅读上,教师要有“补课”的意识,让自己很好地补上缺失的阅读这一课。上海市的这个调查报告,是对当前教师专业阅读少的一个有力佐证。在阅读上,一个有“补课”心态的教师,会走得更远。

2014年9月,《上海教育》杂志用10页的篇幅对2014年上海市中小幼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聚焦。相关数据显示,81.8%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少于1个小时,61.2%的教师在过去一年内的阅读量少于4本,86%的教师在过去一年订阅的杂志少于2本。教师不仅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低,而且阅读方式以浏览为主,精读不够。国内多家媒体对上海市这次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报道,又一次引发了公众对教师阅读状况不理想的担忧。

上海市的这次调查,由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牵头,联合上海市教育工会、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等,对上海市17个区共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这是上海市第一次围绕教师读书状况在全市进行的一次大范围专题调查,也是国内第一次对教师读书状况进行如此大范围专题调查,具有样本容量大、调查结果客观等特点。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发布的消息可知,2013年我国国民的人均阅读量为4.77本。可见,教师群体与一般公众的阅读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客观地说,现在教师阅读状况不理想是有多种因素的,但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比一般人更爱学习、更善于学习。因此,教师要在全民阅读中起好领头和示范作用。在阅读上,教师要有“补课”的意识,让自己很好地补上缺失的阅读这一课。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意识地进行阅读上的补课。

一、补学生时代错过的书

很多教师在学生时代阅读就不足,错过了与很多好书接触的机会,在整体阅读上要有“补课”心态。

不少教师也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时代没读多少书,走上工作岗位后自然也就没有形成读书的习惯。笔者曾听一位青年教师说,他中学时代基本上没读什么书,大学也没怎么读,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也没有有意识地读,直到学校大力倡导教师阅读,才开始真正阅读。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应该在中学时代形成。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对精神食粮的饥渴。事实上,今天的教师,还承担着培养未来读书人群的重任,而鼓励学生读书的最好方法,是教师自身爱读书。

2012年3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刊发了杭外语文组教师给高一学生开出的书单。这份书单当时曾引起全国教师的关注,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份理想主义的书单。杭外的这个书单分为经典散文、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生命哲学、自由精神、风骚传统、艺术美学、政治经济、宗教伦理等方面,书的范围可以说是包括古今中外。如梁文道的《常识》、陈平原的《北大精神及其他》、培根的《培根论人生》、柏拉图的《理想国》、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等。

这份书单对我们教师的阅读有很大的启发。笔者跟不少各行各业的朋友交流过,他们都说其中的很多书没有看过。在这份书单里,有不少书能奠定一个人的精神根底,但是我们在求学时代没有碰上。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补课”工作。

2014年9月18日,“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在北京十一学校发布,该书目精选适合初中、高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人文、科学经典图书各100种,采取“30+70”的模式,即选择30种基础阅读图书和70种推荐阅读图书,力求以此为广大中学生的阅读量“打底”。我们教师不妨去翻翻给学生看的书目,从中选择一些来为自己补补课。

二、补一些经典著作

自从把开展全民阅读写进十八大报告后,我国逐步进入了全民阅读时代。国家把全民阅读纳入立法轨道,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地方出台推动全民阅读条例,各地开展各类全民读书活动等,都在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现在,很多微信、微博都在推荐一些书目。比如《人民日报》的微博、微信推荐的必读的那些书。当然,这些书并不需要我们都去读,但是有些比较经典的著作,没有读过,的确需要补一补。原先,我们获得资讯的途径有限,现在则是有多种途径。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白鲸》等,笔者也是通过各类推荐书单了解的。有些小城市和农村教师以前买书不方便,现在有了网络,在这一点上,差距是越来越小了。

从各种推荐书单中,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书属于经典。比如《人民日报》的微博推荐了50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有《道德经》 《围城》《活着》等。

又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等推荐的《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中国哲学简史》《大数据时代》等也值得我们关注。

有些书在多份书单里都出现,说明认同度较高,为我们选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比如《万历十五年》在很多书单中都出现过。如果教师在阅读上有“补课”的意识,可以有意识地去阅读这类书。

多阅读这样的经典,可以让教师回归文化人的角色。

三、补教育专业的书

《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年第10期转载《上海市班主任阅读状况调查》,这是国内至今唯一的大样本的关于班主任阅读状况的调研报告。这个调查显示,当下班主任在书籍上的阅读以文学类为主,报刊以休闲类为主,网络阅读以新闻类为主。这样的阅读倾向跟地铁上随便拉一个人没什么区别,严重缺乏专业性。研究者大力呼吁班主任的阅读要增强专业性。

笔者一直有一个观点,教师的阅读,一定要有专业阅读的量。虽然很多人都提倡教师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不能只读教育类的书。但是,教师不读教育类的书,何以体现专业性?上海市的这个调查报告,是对当前教师专业阅读少的一个有力佐证。

因此,专业阅读不足的教师,需要在教育专业方面补一补。比如很多教师写文章时都会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名言,那么,究竟有多少人认真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 ?

新近出版的一些教育方面的优秀著作,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关注,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中国教育的最新发展和同行在关注和思考的教育话题。

一个阅读面广、视野开阔的教师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在教师知识权威已不复存在的今天,教师读书不能不如学生,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在阅读上,一个有“补课”心态的教师,会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