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有“技术含量”的德育

做有“技术含量”的德育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化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北京师范大学博导、德育研究专家檀传宝教授大力倡导教师德育专业化。“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作为口号是教师们耳熟能详的,但在现实中,德育的实效性并不是很高,有时甚至趋于形式化。根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定位是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在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在职前接受的德育方面的教育是很有限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化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现实中,教师专业化往往被窄化为教学专业化,对于德育专业化,很多教师并不关注。事实上,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2014年3月7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的访谈文章《教师专业≠教学专业》。她表示:“我国中小学新教师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师范教育,或者普通高校毕业加考教育学与心理学科目,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方式来实现。但这两种培育方式都没有专门以培育、提高德育专业能力为宗旨的课程设置。而新教师上任第一天就可能面临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师生关系中的德育、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等德育常规课题。因此,我们要突破将‘教师专业化’狭隘理解为‘教学专业化’的思维局限,克服将教师专业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学技能培养,从而忽视教师德育专业能力培育的弊端。”这个观点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北京师范大学博导、德育研究专家檀传宝教授大力倡导教师德育专业化。他认为,教师的德育专业化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班主任的德育专业化,而且是指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掌握现代化的知识、技能,实现其德育素养的专业化发展。

一、德育实效低下呼唤教师德育专业化

笔者曾在某教育论坛上看到过一篇题为“德育,一个沉重的话题”的帖子。在这个帖子中,这位老师描述了当前学校德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喜迎三八节,听着学校升旗仪式上孩子经年不变的陈词老调:‘三八节’是母亲的节日,让我们给母亲洗洗脚,我们要感恩母亲,感恩老师。”当然,这位老师还举了不少其他的例子,最后发出这样的追问:“像这样的德育,我们几乎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在进行着,可是孩子的行为却是眼看着一天比一天让我们不可思议。”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作为口号是教师们耳熟能详的,但在现实中,德育的实效性并不是很高,有时甚至趋于形式化。洗脚式感恩经常在各地中小学校园内上演,甚至有冬天在操场举行千人洗脚感恩仪式的。《河南日报》2011年5月曾刊登了一篇题为“感恩何必要洗脚”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又是一年母亲节,某学校特意组织了一次“给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可活动刚布置下去,就有学生抗议:“去年是洗脚,今年还是洗脚,就不能换个别的?”

这样,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关于洗脚的公益广告居然被学校演绎成感恩教育的“一招鲜”了。这真的值得我们反思。

那么,把我们的目光放到更多的活动,有多少德育活动是精心设计、达到专业水准的呢?当我们把目光放到学校德育中的更多活动时,就会发现很多德育活动是应景性的活动,甚至是为活动而活动。导致德育实效普遍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但作为德育工作实施者的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缺乏专业性是主要原因。德育实效低下呼唤教师德育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标准呼唤教师德育专业化

2012年9月,教育部分别出台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例,在总共十四个领域中,有两个领域跟德育直接相关。在“教育知识”领域的要求,具体包括“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等。在“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领域的要求,包括“根据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等。

根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定位是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也就是说,标准的规定是超越于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具体要求,是对所有教师的一般性共同要求。

国家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了。以前,我们虽然说全员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这只是软杠子,并没有多少硬性的约束力。特别是义务段实施绩效工资制以来,任课老师认为班主任享受工作量工资,自己只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德育更不关自己的事。今后,随着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一个必然选择。

三、教师应对挑战呼唤教师德育专业化

现在很多教师面临着学生越来越难教的困惑,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即便是80后的教师,也要与90后的学生斗智斗勇了,更何况是60后、70后的教师。其实,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必须要赢得学生的心。

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曾经做过一个有关师生关系的调查,结论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反思。有48.9%的教师认为自己“很了解”或“比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自我感觉不错;而学生认为老师“很了解”或“基本了解”自己的,却只占8.2%,根本不买账。

虽然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会说自己很爱学生,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但是,在学生的眼里,并不是这样的。一些学生认为班主任很不得人心,还有的学生私下里骂班主任。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但是,教师的爱要让学生懂才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德育的艺术。教师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在职前接受的德育方面的教育是很有限的。而在校本培训中,对教师德育能力方面的培训也不多。很多教师缺乏德育意识,缺乏德育能力,不会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失去了很多好的教育契机。实施新课程以后,教师接受了很多教学理论的培训,而在德育理论方面所受指导不多。教师应该迅速补上德育专业化这一课。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非常痛心地说:“为什么制作课件这样的教学技术都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而培育人心灵的德育艺术却长期不在‘教师专业化’的视野之内?”

后来,笔者留意到《人民教育》刊发了檀传宝教授的《主动回应时代的呼唤:走向教师德育专业化》,《教育研究》刊发了檀传宝教授的《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中小学德育》杂志2013年开设了“走向教师德育专业化”专栏,每期刊发一篇相关文章。可见,教师德育专业化正引起主流权威教育媒体的高度关注。

走德育专业化之路,更好地完善自身的专业成长,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并付诸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