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人成长重在专业提升

个人成长重在专业提升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察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2014年,我被调到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担任校长一职。对于校长要不要给学生上课,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最后,我与李慧敏老师一起对“认识扇形”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受训的名师们深受启发,亦盛赞小北路小学的学生思维活跃、阳光朝气、灵气自然。尤其是小北路小学,一校三区,管理起来难度更大,耗时更多。

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要驾驭好课堂,让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收获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是教师,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不同于大学教授,唯有立足于课堂和学生的研究才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关键。

考察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为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并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而作为学校,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

(一)一定要坚持给教师上示范课

2014年,我被调到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担任校长一职。从调离小北路小学到回到小北路小学,不到三年的时间。

对于校长要不要给学生上课,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认为要上的一方觉得,校长不上课,便难于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脱离了教学一线与教学实际,肯定没有办法引领学校实现良好的发展;而认为可以不上的一方则觉得,校长有着许多的事务性工作要处理,上课的时间根本没办法保障,并且教学只是学校诸多工作的一个方面,完全可以从其他途径去了解,而不应该只是紧盯教学。

对于校长是否应该给学生上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我而言,我是更倾向于给学生上课的。

作为校长,对于学校学情、教情的了解与掌握,我多是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那就是听课、评课、上示范课。

要了解一所学校,只要进入她的课堂;要了解一位教师或是学生,同样只要进入有他的课堂。所以,长期、不间断地听学校教师的常态课,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学校办学理念有没有得以落实,重要的一条渠道便是课堂。我听课,一般会在听课笔记本上记下这是几年级几班,班主任是谁。从而通过我在听课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孩子们的表现来判断班主任老师对于班级的管理。听课,不仅仅是听那节课老师的备课情况、教学情况,还可由此去了解老师有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不只是学校举办一两场大型活动,更主要的是孩子们天天要上的课。课堂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主阵地,许多违背学校办学理念的却又容易被办学者所忽略的细节,往往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校长听课,掌握第一手的学情与教情,更多的应该是为了引领学校的办学方向。

记得那天是数学教研日,刚刚听完一节数学课的我还在思考着,课中一个知识点老师没有讲透彻。这时,一个孩子从我面前走过,只见他皱着眉头,似乎不太高兴。我心中一怵:课堂是愉快的,孩子应该是有收获的,为何这个孩子闷闷不乐?我快步追上去,问:“孩子,怎么了?”他有点惊讶,想了想,认真地对我说:“彭校长,我觉得老师并没有把为什么带单位的分数不能化成百分数给我们讲清楚。”从他的眼里看到了对知识执着的追问,正在这时,第二节的上课铃声已响起。孩子对知识的疑问必须解决,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必须满足!我马上叫上数学老师一起,走进了教室。看我来到了课堂上,习以为常的孩子们并不讶异,只是好奇地看着我,我笑着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想占用课前3分钟演讲的时间,把上节课的一个知识点给大家讲清楚。”看到校长对知识这么“较真”,老师和孩子们都认真起来,精彩3分钟过去了,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的笑声与掌声,那个向我提问的孩子,正用明亮而满足的眼光看着我,此刻的我,心中充满了温暖的阳光。作为一名校长,我总是去捕捉一个又一个的“教育3分钟”,去感染老师,去熏陶孩子,传递一份对教育、对人生的态度——务实与求真。这种对孩子负责任、接地气的教育才是阳光好教育!

评课,只有对教师们的课进行评议、评述、评价,才能让他们明白优势在哪儿、问题在哪儿、得在哪儿、失在哪儿,才能让他们明白我所倡导的灵动教育理念的教学主张与价值追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与体现。

上示范课,则可以通过你的教学实践展示,让学校教师们感性地、直观地、清晰地感受你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重点与难点的把握、课堂气氛的营造、情境创设的技巧、师生沟通的艺术、设问与提问的巧妙,以你的经验、风格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范例,从而引发他们对于教学与教育的种种思考与感悟。

校长上示范课,这在其他学校,可能比较少。但于我而言,课堂是实现我生命价值的重要场所。可能是因为我对课堂教学的热爱,对在课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互动的那种氛围非常迷恋,我喜欢孩子们称呼我为“彭老师”。再有可能是因为我对教学艺术的评价态度,即教学应该有一种艺术的追求,但艺术就没有完美,任何人的教学都不能做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不断地教,从别人那里听取好的意见、学习好的经验,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熟,所以,我从来不担心上示范课后评课环节会被人提意见。所以,一有机会,我就会给教师们上示范课。

2014年年底,京苏粤浙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班(第二阶段)要来在广州开展研讨活动。当时,承办活动的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的领导给我打电话,要我和海珠区的李慧敏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我当时心里也有些没底,怕上不好,因为京苏浙三省市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全国都是一流。但给我打电话的领导说,“这个课一定要有一位特级教师上,你不上谁上?”如是我一咬牙说:“行,我一定把课上好!”最后,我与李慧敏老师一起对“认识扇形”(小学六年级上册)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不断提出质疑,孩子们的积极思考和探究推动着整个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深入展开。受训的名师们深受启发,亦盛赞小北路小学的学生思维活跃、阳光朝气、灵气自然。南京市天正小学校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王九红博士赞叹我的示范教学“教材理解,高屋建瓴;轻重缓急,恰到好处;脉络清楚,收放自如;学生自主,效果显著;行云流水,灵动平实;美不胜收,艺术享受!”

从那次“同课异构”开始,学校的老师们对我的课堂情结有所了解,和我探讨教学问题的教师逐渐多了起来。我对老师们的教学个性、风格、潜力以及问题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课堂因生命而灵动,生命因课堂而精彩。

(二)三招逼出年轻教师的真功夫

但是,校长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尤其是小北路小学,一校三区,管理起来难度更大,耗时更多。因此,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仅是示范课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对待工作有热情,有创意,有迫切成长的期望,可塑性强。但同时,他们对于自我的发展缺乏理性的思考与系统的规划,对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往往浅尝辄止;对学校以外的教师与教学接触较少,专业视野较窄;对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多来自于书本,对学科教学缺乏理论转化的经验和整体体系的把握。

在梳理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和对接学校年轻教师的实际情况后,我决定用通过随堂听课、异地教学、大循环教学三大途径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堂听课。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我针对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提出的随堂听课,既包括学校领导和老教师听年轻教师的推门课,这样既能全面而真实地掌握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发展与提升给出明确的指引;也包括要求年轻教师要抽出时间多听学校骨干教师的常态课,带着问题去听,带着比较去听,带着思考与感悟去听,听得多了,收获自然便有了。

我在东风西路小学任教时,有个叫陈笑榕的老师跟着我学习。她经常听我的课,实习三个月后,她觉得当老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把很难的知识用很容易的方法教给学生,令她身心愉悦。后来,她留到了东风西路小学当老师,我也经常听她的课,我们一起磋商、探讨,她在教学上成长得非常迅速。有一次,越秀区教研室的小学数学教研员给林老师打电话,说第二天要来听她的课,她马上跑来找我,说很紧张,时间太短,没办法做准备,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鼓励她,不用特别准备,就像我平时随堂听你课时那样讲就行了。第二天,她的课上得非常成功,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她也早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由此可见,随堂听课,对于一个教师专业成长是何等的重要了。

异地教学。所谓异地教学,就是让年轻教师到别的地区或是别的学校,给自己并不熟悉的孩子们上示范课,或是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校园、陌生的氛围、陌生的学生,在这些陌生的叠加之下,如何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好教学氛围,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目标,考验着年轻教师的教学心理与教学智慧。经常性地异地教学,能让年轻教师的心理更加成熟起来,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迅速提高。

无论在东风西路小学、旧部前小学还是小北路小学,我常常带着刚工作不到3年的年轻老师到处异地教学。刚开始大家都会有些紧张,我会鼓励他们,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就是最棒的,大胆把我教给你的方法都用上。特别是陈笑榕老师被市教研室教研员杨健辉老师赞誉为是一位有着我的影子,充满阳光、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是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成长的典范。

大循环。大循环可以让青年教师系统准确地把握所在学科的教学整体体系。

旧部前小学的何老师一直担任高年级的数学老师,从工作开始就没有到过低年级任教。从同事口中得知,何老师聪明幽默,不过对自家几岁的孩子却一直缺乏耐心,经常凶巴巴的。

“这么优秀的老师怎么会对孩子没有耐心呢?”安排新学年的教学工作时,在我的建议下,何老师被分派到一年级任教。从高年级这一关键年级到了低年级,何老师显然不愿意,他撒手兼摇头不愿下去。但在我的坚持与劝说下,何老师虽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到了低年级。

刚开学第一个星期,何老师完全拿那些小豆丁没办法:小家伙们坐不定不听指挥,说话大声点就会把他们吓哭,自己的“冷幽默”他们根本理解不了……何老师一个头有两个大。我不时会找他过来问他教低年级的感觉怎么样?何老师总是一副幽怨的表情:“校长,我跳楼的心都有了!”

可是,聪明人到底是聪明人,何老师适应得很快。一个月过去之后,我到他课堂上听课就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起来……”“看看哪个小朋友坐得最直……”嘿,你还别说,何老师已经会用哄小孩的招数把小豆丁们“收拾”得服服帖帖,而且在他掌握了低年级的教学之后,对其他年级也更是应付自如。何老师对我说:“我不只是在学习低年级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改变了我的教育观,丰富了我对教育教学体系的认识。是我在向孩子们学习呀!”最让我高兴的是何老师妻子的反馈:“自从教了低年级,何老师一改以前对自家孩子的臭脾气,变成耐心有爱的父亲了。”

(三)五个“五年”开启教师培养高速路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分阶段来完成自己在专业成长上的目标,积小成为大胜,对于学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从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徒弟们的成长中总结得出,将青年教师到区域性名师的养成分成五个五年,即五个培养阶段。第一个五年,属于活力阶段。这时,教师们大都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着激情,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充满着憧憬,富有创意,接受新理念快,可塑性强,工作热情高。第二个五年,属于困惑阶段。这个阶段教师们大多数面临着结婚生子,但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又处于一个将成熟而又未成熟的时期,内心有着自我突破的渴望,但家庭和事业交织在一块,让他们疲于应付,从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第三个五年,属于成熟阶段。这个时候教师们已有10年以上的教龄,在教学上游刃有余,已经形成明显的教学风格,多数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进入学校的行政岗位。第四个五年,是属于“高原阶段”。这个时候的教师进入专业发展的瓶颈期,往往对职业缺乏激情和深刻的理性思维,因满足于固有的模式而容易从经验思维出发来思考问题,也极易在专业发展上因无法实现对自我的突破而永远止步,直到迷失,这时,唯有对症下药才能不断跨越。第五个五年,逐渐进入职业幸福阶段。这个时候教师可能已成为名师,在课堂教学和自己的工作当中挥洒自如,在自我专业的发展上处于一种极其自由的状态,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少之又少。

这样的五个五年阶段的设计,让不少教师看到了清晰的职业规划,有了目标和奔头。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困惑期或高原阶段都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只要“挺一挺坚持住就过去了”。前面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秘密“武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作为校长,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引航者,让教师下一定的功夫从事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校长真正实现教育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

无论是随堂听课、异地教学还是大循环,更多的是从教学实践层面来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这种成长主要是自我经验与技术的提升。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在行动中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再修正行动,作为学校只有坚持教研结合,不断整合、优化教科室职能作用,推进教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强化研究,在丰富多样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自我。

我在专业路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就是从课题研究开始,所以,我一直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科研。在东风西路小学任副校长之时,我以课题改观了学校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状况。在旧部前小学,学校已基本形成“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研究体系。来到小北路小学后,为了发挥科研在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在我的倡导下,扩大了学校教科部组织,把学校的“名师”“南粤优秀教师”“教坛新秀”都招揽进来作为核心成员,负责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专家报告、校内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使教师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研究实践,实现了在工作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高了课题中心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构建起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然而,每个学科的大课题都是由教科部的成员来负责,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参与研究,下面很多教师都不知道这个科研是做什么的,既不懂也不理,这可怎么办呢?为此,我引进了江浙一带流行的“微课题”(又称小课题),让这些小课题促进教师的成长。小课题研究注重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师教学工作实际的结合,倡导教师从小处着手,搞微型科研。确立了上好一节课、开展好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科研的思想,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引导教师们带着问题走进教育教学活动,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真正做到教育教学活动问题化、主题化和课题化,从而进入到一种人人研究、主动研究、自主发展的工作状态。

通过参与微型研究,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小北路小学的语文科组长余慧莹就是小课题的受益者。此前,她被学校委派到南京参加“小课题”的培训。“小课题,顾名思义,那就是比大课题的切入口要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任何的一个小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针对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帮助老师提高业务,解决教学当中碰到的困难。”余慧莹说,“参加了7天的培训之后我就好像被洗脑了一样,觉得看着一杯水都可以成为课题内容。从南京回来过程中滞留机场,我们培训成员都开玩笑说可以来一篇基于流量控制在机场的研究。回校之后面对一些记忆力稍差的小朋友,可以写一篇《关于孩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问题研究》……”

科研思维能让教师们将自己的工作实践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地完善自己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认知,并在经验积累中理性地寻找规律,从而慢慢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状态转变。而小课题则可以通过对教育教学细节的关注与重视,将全校教师都带入到一个研究的状态中来,当教师将自己教育教学当中的琐碎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好,那么长期坚持下来后他所收获的必然是自我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自由理解与诠释,对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自如掌握与发挥,对学生、课堂、学校的自然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