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犯颜直谏,却理据为实,使人豁然开朗;为此太宗能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贞观二年,太宗得知姓郑的官员有一个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下诏将她聘为妃子。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太宗怀中。后来,魏征病死。这堪称对魏征成功人生价值的最佳诠释。不顾龙颜,敢于直言犯上,这就是一代名臣魏征。

●榜样人物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侍中。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为魏征所撰,时称良史。曾向唐太宗上奏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

●榜样故事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犯颜直谏,却理据为实,使人豁然开朗;为此太宗能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听到此,便直言不讳地说:“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比如,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官员、恶霸的行为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一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这都是反面的例子。所以人君应该兼听广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不受片面之词的影响。”

唐太宗连连称赞:“爱卿说得真是太好了!”

贞观二年,太宗得知姓郑的官员有一个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下诏将她聘为妃子。当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不顾龙颜大怒,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应该抚爱百姓,忧他们所忧,乐他们所乐。居住在宫廷之中,要想到百姓的居行是否安定;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有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也有家室之欢。而现在郑官员的女儿,早已订婚,陛下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实在不合为民父母的道理呀!”太宗听后大惊,当即决定收回成命。

但一些想讨好太宗的臣子,不经考察就说郑女没有订亲,坚持诏令有效。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之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借此加害于他全家。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虽然,这件事让太宗脸面不光彩,但是听魏征一说,还是坚决地收回了诏书。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盛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鹰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太宗怀中。

后来,魏征病死。唐太宗流着眼泪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这堪称对魏征成功人生价值的最佳诠释。

●妙语点睛

不顾龙颜,敢于直言犯上,这就是一代名臣魏征。他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