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榜样人物商鞅约前前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名鞅

榜样人物商鞅约前前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名鞅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名鞅,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国,史称商鞅变法。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陷害,受车裂而死。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但却遭到秦国的贵族和大臣的竭力反对。商鞅知道老百姓还是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50两。这件事立即传开,一下子轰动了秦国。商鞅知道,他的办法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榜样人物

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名鞅,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国,史称商鞅变法。孝公死后,商鞅被贵族陷害,受车裂而死。

●榜样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大力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人,只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的这一举措,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并得到秦孝公的召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理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了,朝廷就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但却遭到秦国的贵族和大臣的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又刚刚即位,改革的事便暂时搁置了。

过了两年,秦孝公拜商鞅为左庶长,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决定。”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他想了一个办法建立威信,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谁10两金子。”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10两赏金?”有人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的玩笑吧。”大家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前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是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50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就在大伙儿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黄澄澄的金子,一两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开,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们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办法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被罚做官府的奴婢。

大家都严格地遵守新法。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量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并最终完成了统一!

●妙语点睛

人无信而不立。商鞅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要讲诚信,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