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德服天下

孝德服天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四孝中就记载了上古时期舜帝以孝德服天下的传说:在史书中记载,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尧虽然接受了四方诸侯的推荐,但是为了天下百姓,还是想要亲自考验舜。三年之后,父母兄弟交口称赞闵子骞的孝行,他的贤德也因此闻名于天下。我们可以理解,孔子所说的全孝,乃是将对自己亲人的爱敬用于天下的人。

平时,我们常说要孝敬老人,那么,这个“敬”的程度有多深呢?先贤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标准: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意思是说,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有什么困难?父母讨厌我,我还是孝顺他们,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贤人。二十四孝中就记载了上古时期舜帝以孝德服天下的传说:

在史书中记载,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在舜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舜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的性情很不好,对舜不仅不疼爱,还百般刁难他。不久,后母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父亲和后母非常溺爱象。虽然平时舜很孝顺父母、关爱年幼的弟弟,但是后母和弟弟却很讨厌舜,而父亲又只听后母与象的一面之词,常常是非不分,对舜又骂又打。

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加上弟弟又年幼,所以舜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历山下独力耕田养活全家。即使如此,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却依然不喜欢舜,常常找机会陷害他,有时甚至差点让他丧失了性命。

舜深知自己的处境,总是处处小心,对于他们屡次的陷害,总是设法躲避过去,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他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从不怨恨,默默承受着一切不合理的待遇,相反的,他还想尽办法取悦父母,使他们高兴。因为舜的这种德行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当舜二十岁时,就以大孝而声名远播。

后来,贤明的尧帝在寻找继位的英主时,大家纷纷推荐舜。尧虽然接受了四方诸侯的推荐,但是为了天下百姓,还是想要亲自考验舜。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又让他的九个儿子和舜相互往来,从旁观察舜怎样待人处世。

除此之外,尧还让舜以孝悌的美德教诲百姓,百姓都能顺从而不违背。舜处理各项政务十分得当,百官也都能够服从政令。尧又命令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诸侯都能对舜恭敬而顺从。最后,尧命令舜守护山林,舜在山林里即使遇上狂风暴雨也能辨明方向,不会迷路。

最后,尧认为舜有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于是就让舜来继承帝位。

这个传说所体现的“孝”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般所认为的孝顺父母的浅层次的孝,而是通过修身立德达到安邦定国的“孝”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认为的全孝,深层次的孝。

闵子骞是孔子的贤德门徒之一。闵子骞曾请教孔子道与孝的关系。孔子回答说,道是自然的妙用,孝是人道的至德。用于万物为道,用于人则为孝。孝敬双亲,忠君爱国,交友诚信,关心属下,尽力向善,即使独处室中也不懈怠,仍然心存恭敬之意,谓之全孝。闵子骞听后,退而归家,上孝父母,下顺兄弟,言行都按照孔子所说去做。三年之后,父母兄弟交口称赞闵子骞的孝行,他的贤德也因此闻名于天下。

我们可以理解,孔子所说的全孝,乃是将对自己亲人的爱敬用于天下的人。换言之,真正的孝,是指一个人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身边的一切人,孝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更广意义上的博爱,无私博爱的胸怀是对父母亲人的爱的基础,而对父母亲人的爱是这种更宽广的博爱在亲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孔子说,教导百姓懂得博爱,百姓就不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了。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孝”的内涵、层次的区别,即对父母亲人的“小孝”和对国家社会的“全孝(或者说大孝)”的区别。鲁国的大夫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子曰:“无违。”这里的无违,是不违背义礼的规定。如果父母不义,子女也不能一味的盲从。《论语·里仁》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有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父母的过失要劝阻,如果不听从,仍然要恭敬对待,虽辛劳,而没有怨气。也就是说,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那是陷父母于不义。不是说你听父母的话,为了父母而做什么都是孝,否则就是不孝。以孝顺父母为名,你去偷盗、抢劫,逆天叛道,数典忘祖,欺师灭祖,欺骗天下,那能是孝吗?

现代家庭生活中,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子女连最起码的孝敬父母这一最基本的道德标准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全孝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感叹别人怎么这么蛮横无礼,人们怎么这么没秩序,人人好像是敌人,我们要恢复良好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必须回复传统道德。“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所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长幼之序”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法宝。

新的时代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传承古代孝文化,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