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视野下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国际视野下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提出项目制专业实习,希望能给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海外学习行动是MBA学员的必修环节,其目的在于开阔学员的国际视野,提高其提炼、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潘燕春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摘要】管理的理论是科学,管理的实践则是艺术。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比较了国内外一些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了其实施的条件和难点,从中获得启示,提出项目制专业实习,以期提高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国际视野 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

管理学的学习和如计算机、电子等工程技术的学习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后者往往更易使学生形成“一技之长”,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相对紧密;而前者则容易给人“空中楼阁”的感觉,各种企业管理的理论学了不少,但如何应用则“无从下手”“眼高手低”。这和“管理的理论是科学,管理的实践是艺术”这一管理学的特点不无关系,因为实际的管理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学以致用,必须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摸索[1]。因此,作为管理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如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尽管高等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一直都通过专业实习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然而现有模式的效果却令人担忧[2][3]。例如:传统的集体实习面临对口企业不易落实的困境,而分散式的学生“单兵作战”自主实习又容易导致“放羊式”管理,学生“蒙混过关”;即便有企业接收实习生,因为高校注重基础教育,而企业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两者的差异致使企业往往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只分配其完成一些最基础的琐碎工作,与管理专业实践相去甚远;此外,实习指导老师更多只是承担审阅学生实习报告的“善后”工作,未能很好地在实习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提出项目制专业实习,希望能给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清华x-lab由清华大学14个院系合建,并与清华科技园、清华控股和清华企业家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清华大学新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教育平台,简称“三创空间”。倡导学科交叉、探索未知、体验式学习与团队协作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围绕“三创”探索新型的人才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创意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清华x-lab是一个公益性的开放平台,以项目为单位,持续接收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校友和老师的创意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项目,并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活动机会、培育指导、资源和服务,如推出“清华大学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课程,提供专业领域的训练、指导和咨询,提供学习和实践场所等。

可以说清华x-lab就是一个“创新型孵化器”,以创意创新项目和团队为依托,对接学生实践,甚至直接培育出新的企业。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海外学习行动是MBA学员的必修环节,其目的在于开阔学员的国际视野,提高其提炼、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首先由学员组成团队,每个团队有3~5人,然后以所学管理理论知识为背景,结合学员企业或其熟悉的企业案例,提出可能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撰写问题导向报告;学院则负责报告的质量把控,联系海外或境外高校和企业,组织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前往参访、交流和学习;学员回校后需要完成海外学习行动报告,针对问题导向报告提出的管理实践问题,结合海外学习行动的收获,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学院再组织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对学员的海外学习行动报告进行答辩评审。海外学习行动是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锻炼学员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笔者曾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留学访问一年,有幸了解了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情况。佐治亚理工学院以工科专业著称,其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有三个项目(Tiger Program,Business Program和International Study Program)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Tiger Program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采用择优选拔的方式,从理工科遴选一名博士生,由商学院出资培养,该博士依旧从事理工专业的研究,主要完成产品/专利研发;从商学院遴选一名优秀学员,主要完成商业模式构建;从附近的Emory大学遴选一名法律系学生,主要进行专利保护、公司建立等事务。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创业计划。创业计划做得好,除了可拿到互相承认的学分,还能参加各类创业大赛,获取奖金及企业投资。

(2)Business Program重点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该项目为期6个月,由专业老师安排创业、投资、风险三门课程或讲座,然后每个学生提出至少3个商业创意,大家自由讨论并组建团队;接下来再次提出、完善和更新商业创意,并重新组队。如此经历3轮,组成最终项目团队,每队3~6人。之后每个团队集中在一起选定一个商业创意,制作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等。6个月后,各团队提交商业计划书终稿参加答辩,评委包括教授、企业家、风险投资家、银行家等多方人士,根据答辩结果给予成绩。好的商业计划可能直接收到风险投资,并付诸实践。这是一个必修环节,每位商学院的学生都必须参加。

(3)International Study Program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国外学习,一般与国外学校或中介机构对接,定制3~5门课程,例如“当地文化+管理实践”,英文授课,共3天时间。学员除了聆听课程之外还有企业参访交流环节,以及学生交流环节(与国外学生交流)。因为有课程讲授,活动结束一般由对接院校颁发结业证书。

清华的x-lab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实践项目更多的是创业孵化,涉及创意、创新和创业整个流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以创业为目标,尤其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的Tiger Program,甚至打破了学校之间的界限,需要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以及社会资源(如企业、风投等)的认同和配合。佐治亚理工学院的Business Program则更倾向于创意阶段,以形成高质量的商业计划书为目的,商学院承担理论知识培训,连接教授、企业和风险投资,借助商业计划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圳大学的海外学习行动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International Study Program比较类似,都是出国(境)学习,都有企业参访环节。所不同的是,深圳大学的海外学习行动更注重“行动”,以问题导向报告和海外学习行动报告为手段,促使学生思考和解决管理实践问题,学以致用;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International Study Program则更注重“学习”,有定制的课程,有学生之间的交流。

通过创业来培养甚至直接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真正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借助商业计划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创意,企业参与度不足。海外学习周期较短,往往难以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和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项目制专业实习模式,试图能够有效衔接学校、学生和企业资源:首先搭建一个涵盖三方的信息共享平台,由企业提出项目需求,该项目可以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可大可小;然后由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或教师团队竞争承接项目;一旦项目承接下来,即由项目负责人(专业教师)招募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开始进行项目的具体工作。该方案的吸引力在于:对于企业而言,以低廉的成本甚至零成本得到高校专业教师团队的管理咨询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能够非常有针对性地完成实际的管理项目,达到真正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该方案也存在不少挑战:站在企业的角度,大的公司可能并不信任由师生组成的管理咨询团队,担心提出的管理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如果真是企业紧迫的管理问题,则宁愿花费高额成本寻求专业咨询公司的帮助;站在专业教师的角度,项目制的专业实习,具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将花费教师更多的精力来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而报酬方面却可能微不足道,“得不偿失”,容易使教师失去积极性;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项目制的专业实习可能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如外地企业提出的管理咨询项目,将涉及一定的差旅费用。

针对企业的不信任问题,可从“低端市场”逐步走向“高端市场”,先鼓励小微企业参与进来。事实上小微企业占据市场很大比重,数目众多,而且往往管理粗放,战略定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运营等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此外,小微企业一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聘请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做大而全的咨询项目,但是他们又期待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如果高等院校愿意“放下身段”到小微企业去推广这种项目制的专业实习模式,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每个项目都踏踏实实地尽可能做好,良好的示范效应必然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甚至一家公司可能多次提出不同的项目需求。针对专业老师参与项目制实习的积极性问题,一方面作为培养学生的本职工作,可在考核体系中规定老师指导项目制专业实习的频次,另一方面也可适当给予指导教师物质上的报酬。针对学校组织项目制专业实习的积极性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的职责之一,教育部可出台相应政策,规定项目制专业实习是学生必修环节,并给予经费支持;而成本的支出可能开始是必须有的,如清华的x-lab、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实践项目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学校都要承担有关培养费用,但是随着项目制专业实习的成熟,企业可以得到实际好处(管理水平提升,运作成本下降),必然也愿意分担部分成本,从而使项目制专业实习能够持续。正如佐治亚理工学院的Tiger Program,如果项目制专业实习做得好,甚至可以打破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国别)的界限,真正实现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的融合。

[1]李永瑞,黎翔,刘欣. 管理类本科专业实习定位与操作模式的探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4):119~122.

[2]赵民,林钧昌,尹新瑞,韩志新,刘冰怡. 经管类专业实习期间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考——以唐山师范学院经管系为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159~161.

[3]何捷. 高校经管类学生专业实习模式研究——以中南财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改革与开放,2009(7):185~187.

[4]清华x-lab. www.x-lab.tsinghua.edu.cn,accessed on Sep. 6,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