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中的学生观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中的学生观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看待学生,是教育观之中永恒的核心。在实体性思维的教育观中,学生就是有待教育的对象,也就是等待改造的客体,或者说生产线上有待加工的零件。无须否认,这种教育观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占据着中国教育现实的主流。中国教育法治也越来越完善了。试图以惩罚来规范教育的想法仍然占据着很大比例。而在生成性的教育中,此类事情是绝少发生的,因为重视学生自主性是其基本的特点,其自主意识一直在提高着。

如何看待学生,是教育观之中永恒的核心。在实体性思维的教育观中,学生就是有待教育的对象,也就是等待改造的客体,或者说生产线上有待加工的零件。而其自发性的活动肯定要影响评价全体被教育者的统一标准,影响齐一的目标与模式,从而影响最终的评价,因而就要限制自主性的活动;而学生也实在无须自发活动,因为教师已经将课程教材研究透彻了,学生只须跟随教学进程即可获得良好的评价。无须否认,这种教育观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占据着中国教育现实的主流。然而,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人的主体精神不活跃、信息相对缺乏的时代,学生跟随教师的那种方法是有其价值的,因为学生的确要比教师知道得更少更晚。而当今的情形已大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斥的社会。人自从出生起,就在信息的滋养中成长,社会民主也大大发展了,家庭的学习资源也大大丰富了,加之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迅速发展,于是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学习的主动性及自尊心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中国教育法治也越来越完善了。但我们的教育观却没有相应的改变。师道尊严仍然有其市场。试图以惩罚来规范教育的想法仍然占据着很大比例。我们还是想以我们在过去所接受的那种教育来处理当今的教育问题,并试图为未来而培养我们所理解的那种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就在教育现实中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学生的反抗种类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激烈,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如厌学、辍学、校园暴力、自杀,甚至杀害同学、师长以至亲人也时有所闻。

还是那句话:“解谜不成只能怪科学家而不能怪理论”[245]。对于学生在教育中遇到的危机而我们难以作为并不能怪罪理论,却只能归咎于教育工作者,因为他们的理论是他们自己提出并接受的,或者是他们在众多的理论中选择那个用于解释现实的理论的。如果不能解释,那么他们就应该去调换,就像砍柴的斧头钝了,就该去磨一下,等到实在磨不了了,就去换一把。而如果他们能以生成性思维来看学生,就会提出一种新的更有解释力的理论,也就会主动给学生赋权,而学生的活动权利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况且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通过的 《世界人权宣言》之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246]。而1989年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儿童权利公约》也明确规定:“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247]。如此形势,焉能不让学生说话?而且,如果真正地以生成性视野来看,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过程,生命力是无所不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从生命力角度来看,则学生的生命力肯定要超过教师的,因为年龄的原因使然。所以,如何看待天性其实是这两种学生观的核心区别。是将学生的天性看成对手,看作要对付的、难以控制的事物,或者是看成自己获得利益的工具,是一种学生观。相反,若将学生的天性看成发展的平台和动力、看成大自然的恩赐,则就采取另一种学生观——那才是一种过程性的、生成性的、未来导向的、全面发展导向的、最真实的学生观。

自然,学生自由也不是无限的。学生也会在自由的气氛中学会自律,学会对自己自由的珍惜,也更能学会对他人自由的尊重,当然也学会了自制。所以,在生成性的教育中,学生的自我决断能力是真正经过自己体验而学到的,于是才真正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而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中也才不会迷失。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确省去了许多时间上的浪费,少走了许多弯路,但学生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实在太少了,于是一旦离开学校而进入社会,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茫然之感。而在生成性的教育中,此类事情是绝少发生的,因为重视学生自主性是其基本的特点,其自主意识一直在提高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