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动化的具体策略

活动化的具体策略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活动是以搜集和解释历史史料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活动。政治活动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②比较中国历代疆域图的变化,提高对历史地图的辨识能力和运用能力,认识中国疆域在历史进程中的联系、延续和发展。

一、活动化的学科性

学习活动是外在活动与内在活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这是就活动的共性而言的;在不同学科之中,活动又有其个性,即学科性。

(一)语文活动

语文活动即以语言为内容、以听说读写为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它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如同要学会游泳必须亲自下水一样,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在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言语智慧和语言素质,舍此别无他途。言语性是语文活动的根本属性,即语文活动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都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学习、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按照弗赖登塔尔的观点,数学化包括两种:一是水平数学化,即从生活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等数学模式的过程,是从“生活世界”到“数学世界”的转化过程;二是垂直数学化,即从现有的数学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更高级的数学模式的过程,是从底层数学到高层数学的过程。数学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循环提升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是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

(三)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是学生科学探究(科学实践)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科学活动的本质。科学活动的核心环节是“提出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与验证”,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了这两个环节,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才得以产生。这是因为,科学的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活动中“最具奥妙、最有魅力的一段,这种最终能得到实验证据支持的假说就是通向发现的护照”。[8]绕过了这“最具奥妙、最有魅力的一段”,科学活动就没有了“魂”。实验与验证的设计同样也是科学活动中激动人心的一段,遗憾的是,它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是被教师包办替代就是被省略。缺失了这两个环节,科学活动就只剩下学科知识的讲授了。在这两个环节中,设计实验与验证需要理性的思维和推理。说到底,科学活动也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过程。

(四)历史活动

历史活动是以搜集和解释历史史料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活动。没有这两个环节,历史学习也就只剩下历史结论和概念的死记硬背了。历史史料的搜集和历史现象的感知是外在的历史活动、感性的历史活动,而历史解释、历史思考(特别是批判性思考)则是内在的历史活动、理性的历史活动,这两种活动缺一不可。反观我们的历史教学,往往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既缺乏历史的感性认识也缺乏历史的理性认识,没有活动和过程,只有知识和结论。

(五)地理活动

地理活动是以地理实地考察和地理认知思维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活动。地理实地考察强调现场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外在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地理认知思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理性加工过程,其特点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本次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强调地理教学必须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地理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三种。设计户外考察活动,要考虑实践基地的近体性和典型性,以及实践内容的适宜性和可行性。活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观察、发现、质疑、探究问题的表现,引导学生独立行动、独立思考、自主认知。设计社会调查活动,要注重贴近社会、生活,设计方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生成想法,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行动和体验,并通过观察进行过程评价,活动结束要撰写调查报告、交流,并进行结果评价。设计模拟实验活动,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实施、数据处理分析,再到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结果的汇报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实践活动宜与主题教学相互配合,并根据地理学习的基本规律设计学习活动,增强地理学习的现实感、立体感和主体感。

(六)政治活动

政治活动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把思想政治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即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的方式呈现,或者说学科课程就是由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组成,也叫“活动设计内容化”。强调活动性即是凸显学生本位,关注学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建构和体验感悟;强调学科性即是凸显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学科的逻辑结构、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

二、活动化的案例

历史活动案例:梳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化

1.活动目标

①通过对中国历代疆域发展过程的梳理,加强历史时空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国疆域的变化。

②比较中国历代疆域图的变化,提高对历史地图的辨识能力和运用能力,认识中国疆域在历史进程中的联系、延续和发展。

③通过对中国重要的边疆地区的历史考察,加深对这些地区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

2.活动过程

①搜集、梳理中国历代疆域图。

②观察中国历代疆域图中的疆界,并进行比较分析。

③将本活动主题拓展为若干探究活动,如:

第一, 以“从历史地图中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题,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时期(如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疆域进行综合考察,运用地图中的信息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二,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 台湾地区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分别设定为研究主题,进行历史考察,搜集有关的历史文献材料和分区地图,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这些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第三, 以“中国历代都城的变迁”为题,运用地图及所学知识,说明历代首都的选址、名称、规模、作用等具体情况,分析建都的多方面历史因素。

第四, 以“从地图中探寻家乡的历史变迁”为题,考察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名称变化、属地范围、行政区划、建制归属等,具体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沿革及变迁。

④在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主题研究报告, 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地理活动案例:城市空间结构考察的实践活动

1.活动基础

在学习了城市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内容涉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乡土地理等,帮助学生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发展, 同时训练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2.考察目标

感知城市景观;观察、描述、记录、比较、分析各种地理现象;反思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城市规划意识。

3.考察过程

①设计考察路线;②感知城市景观;③观察、描述、分析城市景观特点;④讨论反思理论学习;⑤完成考察报告并进行考察总结交流。

政治活动案例:领略家乡文化之美

1.活动目标

①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体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为家乡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加深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增强投身文化建设、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活动过程

①活动准备:师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家乡的代表性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建筑古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据此确定活动主题。围绕活动主题,制订活动方案。

②活动实施:按照活动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做好录音、摄像等工作。调查、参观有关文化场所,做好调查记录,写好调研日志。

③成果交流与评价:分小组汇报本组活动成果,与全班同学交流。对小组活动成果和组员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3.活动反思

①基于家乡文化的认识,你认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②家乡人民还有哪些文化需求未得到满足?这些文化需求具有哪些特点?

③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就如何推进家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注释】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9.

[2]张随学.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 (1).

[3]张华龙.体悟学习: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3 (3).

[4]李松林.深度教学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31).

[5]陈佑清,李丽.操作学习的发展价值及其局限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4 (12).

[6]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7]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4.

[8]罗星凯,李萍昌.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 (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