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循善诱式

循循善诱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劝导。循循善诱,就是有序的善于劝导的方法,后来称教导有方。这是颜回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提出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对这种直而勇的人,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这就是“循循然善诱人”。孔子就是用这样有序的善于劝导的方法教育子路,使之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人。“循循善诱”不可失之“粗”。下课后,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如同孔子一样,去“循循善诱”,这样做,才能做到“善”。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劝导。循循善诱,就是有序的善于劝导的方法,后来称教导有方。这是颜回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提出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篇第九》)

仲由是个直率而好勇之人,在《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中,我们仔细品味孔子是如何循循善诱地开导子路的。孔子开始问:“你的爱好是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很喜欢长剑。”孔子说:“我指的不是这个。我问的是你的能力再加上你的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子路说:“难道学习真的有益处吗?”孔子慢慢地引导他说:“贤明的君主如果没有直谏的臣子,就会失去正道;读书人没有敢指正问题的朋友,就听不到善意的批评;驾驭狂乱的马不能放下鞭子;已经拉开的弓能用檠来纠正,木头用墨绳的时候就会直;人听从了别人给他的建议就会圣明。爱好学习,爱好提问,谁能不顺利成功呢?谤毁仁者、憎恶士人就和犯刑法差不多了。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还是不服,说:“南山的竹子,不用矫正就能挺直,砍下来用它做箭杆,可以射犀牛的皮。如果这样的话,怎么还用得着学习呢?”孔子进一步开导他说:“箭尾再加羽毛,把箭头再磨得更锋利一些,那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子路深受教诲,向孔子拜了两拜,心悦诚服地说:“恭敬地接受你的教诲。”孔子对这种直而勇的人,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他用打比方的方式,以非常浅显的道理,层层深入地向子路讲述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道理。对于这种看似冥顽不化的人,孔子没有放弃,没有说教,没有大声呵斥,没有用干瘪而生硬的言辞,而是如同一个十分和善的朋友,与他促膝谈心,让他逐渐开窍。这就是“循循然善诱人”。

对于子路的教育,孔子煞费苦心。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个字的德行,如果搞得不好,会有六种弊病吗?”子路起身回答:“没有。”孔子亲切地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率却不认真学习,其弊病是尖刻刺人;爱好勇敢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闯祸出乱子;爱好刚强却不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这里,虽然没有写出子路再拜,但是,我们似乎看到了子路心悦诚服的表情。为什么呢?子路有孔子说的六种好品德,但就是有一个不爱好学习的毛病。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开导他:你有六种好品德,但不好学的话便会产生六种相应的弊病。孔子就是用这样有序的善于劝导的方法教育子路,使之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人。

再举一个例子: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子贡问:“如何才配称为‘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能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到其他国家,能不辜负君王委托的使命,这样的人可配称为‘士’了。”子贡说:“我冒昧地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里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敬爱兄弟。”子贡又说:“我冒昧地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用,行为一定坚决果断。虽然这样做是浅薄固执的小人,不过也可以作为再次一等的了。”子贡问:“如今从政的人如何呢?”孔子说:“咳!这些器量小的卑贱小人,算得了什么!”孔子就是这样对学生的每个问题有问必答,做到让学生知晓每一个问题为止。子贡对于“士”的提问是一层接着一层,一个问接一个问,从第一个问开始,到第四问结束,打破砂锅问到底。孔子从高到低做出了通俗易懂的回答,从对国家的忠诚、不辱君命,再到家族、乡党对孝悌的认可,最后到一个人言行的要求“言必信,行必果”,结尾还对现时从政的人做出评价,给了人一个正反对比的清晰明了的回答,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循循善诱的功夫。

孔子对每个学生都做到了循循善诱,其事例不胜枚举。

如何才能做到“循循善诱”呢?我们从前面两例中可见出一些端倪,关键词:“善”。

第一,知人。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品行、知识的深浅度、个性、爱好、特长等,教师才可能把好脉,做到“善”。

第二,态度。要亲切,让人敢于“冒昧”地提问;要平易近人,不要把自己打扮得高深莫测,让人不敢接近;要有耐心,凡是要求“知”的弟子,心中总装满着不少的问题,甚至会提出一些反对的意见,或者提出一些不着边际、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你都要有耐心,千万不可不耐烦,更不能生气。关键在“善”。

第三,细致。“循循善诱”不可失之“粗”。粗,就不可能“循循”,也不可能“诱”,更做不到“善”了。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和对子贡提出问题的回答,都十分细致,娓娓道来,入耳、入心,令人佩服。关键还是在“善”。

第四,要有学问的底蕴。弟子们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所需要解释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然会轻松自如,回答得非常得体。如果没有这样的学问底蕴怎么办呢?那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虚心地告诉学生:下次回答。下课后,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如同孔子一样,去“循循善诱”,这样做,才能做到“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