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优质均衡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徐汇教育品质

探索优质均衡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徐汇教育品质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初,徐汇区教育局制定了《徐汇区“新优质学校”评审实施方案》。2012年3月,区教育督导室下发了《关于徐汇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初审和中期督查、总结性评估及成果展示的时间、内容、要求等。“新优质学校”创建过程实际是一个落实“创建实验项目”的过程。

一、创建背景

1984年,上海市调整区县行政区划,徐汇区的面积从13平方公里增至54.76平方公里,人口从50万增至108多万。新区划使徐汇区从原先的单一城市结构转为城乡二元结构,区域教育也呈现出南北差异。为了缩小南北差距、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徐汇区坚持“建峰填谷、提升底线”,通过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实施了以缩小南北教育差异为目标的“长桥教育工程”,先后推出了以缩小硬件差距为重点的“中小学校达标工程”,以缩小软件差距为重点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以缩小校际差距为重点的“示范性学校创建工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小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引领徐汇教育改革朝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阔步前行。到“十一五”末期,徐汇教育已形成区域“南北”教育资源总量、各类学校布局和优质学校分布基本均衡的局面,为上海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近年来,随着老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趋多元、入园入学高峰矛盾日益严峻等问题的出现,徐汇区域内各街镇内部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矛盾凸显。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进一步办好“家门口”好学校,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二五”以来,徐汇区推出“街镇均衡”工程,力争缩小街镇内部差距,让老百姓在一平方公里之内享受优质教育。2012年初,在市教委2011年启动的“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指导下,徐汇区拓展了“街镇均衡”工程内涵,启动了第一轮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创建“新优质学校”推进工程。

二、创建思想和目标

(一)创建工作思想

徐汇启动“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以来,一直坚持“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的理念和“建峰填谷、提升底线”的策略,以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为导向,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为目标,力求通过“新优质学校”的创建,不断创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和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一般生源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区域教育转型发展——提升中部、带动底部、促进上部,不断缩小义务教育街镇校际差距,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

(二)创建工作目标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是徐汇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目标,也是徐汇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学校的办学目标,更是徐汇教育人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新优质学校”的创建,旨在引导学校形成有效的办学机制,提高学校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校不断改革工作,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和激励学校内涵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到“十二五”末,成功地创建一批“新优质学校”示范学校和项目学校,让更多学校在创建推进中获益,让家门口的学校都朝着让老百姓满意的优质学校迈进。

(三)创建工作要求

徐汇区“新优质学校”创建贯穿“项目引领、重点突破”原则,要求学校自愿申报、主动创建,形成学校自我规划、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学校通过创建实验项目,深化办学优势和特色,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从而将创建过程发展为各项工作持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促进学校自我超越、持续发展、不断提升。

三、创建过程

2012年初,徐汇区教育局制定了《徐汇区“新优质学校”评审实施方案》。2012年3月,区教育督导室下发了《关于徐汇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初审和中期督查、总结性评估及成果展示的时间、内容、要求等。

(一) 自行申报,制订规划并评审

2012年6月22至23日,区教育督导室组织由市、区教育专家,教育局职能科室,区内资深老校长组成的评审组对第一批9所中学、22所小学提交的创建规划(方案)进行评审。评审过程采取校长陈述和答辩的方式,校长从创建新优质学校的总体目标、主要抓手、新的生长点等方面进行陈述。经过专家组的评审,上海市田林第二中学、上海市汾阳中学、上海市园南中学、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徐汇区东二小学、徐汇区田林第三小学、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共4所中学8所小学的创建规划(方案)通过第一批评审。

2013年3月,专家组对第二批3所中学、26所小学的“新优质学校”创建规划(方案)进行评审,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上海市梅园中学、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徐汇区日晖新村小学、徐汇区求知小学、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徐汇区园南小学、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徐汇区徐浦小学等3所中学和8所小学的创建规划(方案)通过了专家组第二批评审。同时,另有26所学校确立了“新优质学校”创建项目,以重点推进项目为突破口引领学校发展。

(二)设立创建项目,落实专家评估指导

“新优质学校”创建过程实际是一个落实“创建实验项目”的过程。通过创建规划(方案)评审的学校以项目带动“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对于“新优质学校”创建实验项目,专家组有以下指导性建议:一是项目要选好,不要再面面俱到;二是项目要选准,要符合学校实际和特点,要体现学校发展特色和水平;三是项目要选对,要有操作性,注重项目验证的数据和实效效果。2013年3月和9月,教育督导室组织专家组对两批7所中学、16所小学申报的《“新优质学校”创建实验项目》进行了审核,专家与各所学校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分别提出了修改意见并指导学校开展项目实施。

(三)实施中期督导检查,跟踪推进创建工作

为了了解学校的创建进展、指导学校推进创建实验项目,2013年9月和2014年5月,区教育督导室组织专家组对23所学校开展了“新优质学校”创建中期推进专项督查,围绕学校管理、课程教学、队伍建设、项目推进、保障机制等五方面,以访谈、资料查阅、听课、教师学生家长问卷等形式进行督导评估。专家组肯定了每所学校的创建成绩和经验,指出了创建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后续发展建议,每所学校的专项督导报告都在网上进行公示。

中期专项督查表明:各创建学校高度重视“新优质学校”的创建工作,始终以学校实验项目推进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创建工作初步达成了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

(四)举行公开展示和成果汇报,接受社会的评估

2014年11月,徐汇区立足本区实际情况,在推进“新优质学校”创建规划(方案)评审、创建项目评审及中期推进的基础上,选出部分中小学校作为第一批项目示范校,借助徐汇区教育系统“第七届学术节暨第九届京津沪渝四城区教育管理研讨会”平台,开展“新优质学校”公开展示和成果汇报。通过展示和汇报,不断总结和提炼基层学校在创建工作中的办学经验及成果,进一步探索形成区域“新优质学校”推进机制。

(五)开展创建三年工作的总结性评审和展示交流

201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徐汇区教育督导室分两批对23所学校开展了总结性评审,评审出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徐汇区东二小学、上海市园南中学等17所学校为徐汇区创建“新优质学校”示范性学校,上海市田林第二中学、徐汇区徐浦小学等5所学校为项目学校,并在徐汇区“首轮‘新优质学校’创建展示暨集群发展启动仪式”上进行全面展示和汇报。通过全面总结、展示、宣传徐汇区第一批“新优质学校”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区“新优质学校”在家长和社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进徐汇区新一轮“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创建成果

(一)传承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徐汇区东二小学:优化生活教育课程,创建新优质学校

徐汇区东二小学地处枫林街道老城区内,是一所有着56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学校。学校提出了“以课程整体优化走出高原期,以提升教育品质走入关键期,以抱团取暖走过阵痛期”的创建目标,并确立了《优化课程实施,提升教育质量》的创建项目。

在项目引领下,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据学生“最受欢迎课程”评选,确立了桥牌、生活中的小实验、民间游戏等七门课程,组成《陶花朵朵开》的学校核心课程群,并通过教师组团式的教材编写,精致化的课程实施,提升特色课程的内涵。学校还运用档案袋的形式,设计“快乐点点集”课程评价单,将每位学生在五年拓展型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表现,学习成果以及在创新、实践、与人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评价,努力培育习雅巧智、乐学善思、健康自信的“东二小陶子”。

通过创建“新优质学校”,教师们的课程整体意识、学科育人意识得到增强,课程执行力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四年级绿色指标结果显示,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对学校认可度、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等指标逐步提升;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有了较高提升,从创建前的90%上升至98%;社区对学校的关注度也得到提升,一年级招生班额从6个增至8个,目前学生数达到近1300人,共建单位从4家增至8家,非地段生和共建单位职工子女大量涌入。2014年学校光荣接受任务承办金山区学府小学,发挥优质资源共享和辐射作用。

2.上海市园南中学:开展健康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海市园南中学地处徐汇区长桥地区,学校在20年的“长桥教育工程”中实现了从创办到发展的一所公办初中。2012年学校在争创区“新优质学校”过程中,努力继承原有传统和特色,推出了“健身”“强心”“活脑”为主题的创建项目。

学校为了学生“健身”,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喜好,编排了4套广播操和3套室内操,并在原有的田径队、健美操队、踢跳队的基础上,引进了Op帆船项目,学校还举办了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为了学生“强心”,学校进一步完善心理教育的机制,通过开设心理课、心理健康教育午会课、建立心理社团、“心语心愿”信箱和班级同伴辅导员等学生心理自助系统。为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在原有的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区域资源,拓宽社会实践活动渠道,将原来单纯的技艺传承发展为常态化的、独具特色的系列课程和文化活动,目前共有20项拓展性、探究性课程。

三年来,教师在创建项目引领下积极开展同伴互助,开阔了视野,提高项目实施的能力,他们编撰了学科创新素养培养指南,在课堂内外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在研究与实践中得到提高,多名教师获得了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目前,学校以“健康”为核心的创建目标初步实现,教学质量稳定,整体发展趋势较好,学校班额充足,地段生源全部进入学校学习,已经成为长桥地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

3.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继承“模范育人”传统,构建特色课程序列

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创建于1964年,其前身为上海淮中中学,自2013年起,南模初、高中实施“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的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在“新优质学校”创建过程中,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凭借“一体化管理”的优势,通过“四个模范”目标下初中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引领学校摆脱发展瓶颈,向高质量、有特色的品牌公办初中迈进。

三年的推进过程中,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以“四个模范”为核心价值取向,以“模范育人”为行动目标,构建了艺体、科技人文、午会四大特色课程序列,重点开发了《新生教育课程》《交响音乐系列欣赏》《航天》《天文》《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思维》等课目,门类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欢迎。与此同时,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有效实施”为重点,通过对教研组教学研究、对学生评价研究、对年级组管理研究,努力帮助学生以最轻的负担取得最大的成效。

“新优质学校”的创建和南模初高中一体化管理模式,调动了学校教师投入教育与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良好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机制,学校高级教师人数从三年前的9位增加到16位,教师精神面貌和教学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三年创建工作,南模初中传承南模中学优良传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初中阶段教育经历的目标正在有效地落实,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学习态度、学习质量都有明显进步,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初三毕业学生普通高中达线率从2013年的67%提高到2015年的81.34%,学科成绩列于全区公办学校的前十位,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升。

(二)关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实效,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

1.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一专多能铸造博雅,多元课程助推师三

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原先是康健地区的一所普通公办初中学校,2011年搬迁至漕河泾地区,由公办初级中学转型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12年学校制定了“让每一位师生得到充分更好地发展”的“博雅教育,多元发展”创建规划,并将“建设博雅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作为创建项目,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从2012年创建开始,学校就建立以“科学与生活”“艺体与情趣”“人文与社会”“国际理解与沟通”为模块的“博雅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个性发展的需求。两年多来,学校成立创新智能课程乐高、物联网、3D机器人、科幻画、纸模、生态家园等6个项目组,并充分利用智能教室和创新教室的软硬件资源,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以微课程开发为主要形式,借助科技项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两年多来,该校学生在“学中做,玩中学”。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力和学生的潜力得到共同开发和生长。学校42名青年教师中有30名参加这一项目,占青年教师总人数的72%。青年教师科学地规划职业发展目标,实现个人前途与学校“博雅教育”理念的共同发展。

目前,学校生源稳定,办学效益优良,已成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缓解了漕河泾南片地区公办中小学优质资源不足的矛盾,为徐汇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上海市汾阳中学:开展德体美育实践,促进学生素质的拓展

上海市汾阳中学创办于1967年,1998年由徐汇区北部地区的汾阳路搬迁至漕河泾社区的最南端。2000年以来,学校生源发生重大改变,外来务工子女增多,本地户籍生源减少,学校发展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在区“新优质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学校将实施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运动汾阳、艺术汾阳、创新汾阳”(简称SAC)作为创建项目,从学校发展顶层设计和课程图谱谱写入手,实践课堂教学和德体美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倡导多样运动唤醒潜能,艺术体验唤醒潜能,人文实践唤醒潜能,自主学习唤醒潜能。学校独立开发或合作开发了《花样跳绳》《绳操》《乒乓》《篮球》《足球》《走进体育》《中国画》《书雕》《图形想象》《彩泥制作》《魅力书法》《汾阳号航母》等校本课程,同时大力倡导学生社团的组建,现有运动、艺术、科技、人文等各类学生社团近20个。两年来,汾阳学生的运动、艺术、创新、学习素养、责任感等都得以有效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也成果显著:完成高一层次学历4人,新评高级教师3人,获评区教育局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14人,“三奖”获得者4人,“三奖”提名奖2人。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认可度与幸福感增加。

随着学校德体美课程的开发与深入实施,上海市汾阳中学学生体质检测各项指标在全区领先,并连续三年获得阳光体育大联赛金奖,学区内要求入学的地段生增加,来自向阳育才小学的生源也由50%上升至80%,报考特长生的生源扩大了三倍。上海市汾阳中学正朝着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新优质学校”迈进,为徐汇教育的南北均衡做出贡献。

3.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灵动新课堂,走向新优质

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在创建“新优质学校”过程中,认真分析了学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构建灵动课堂”的创建项目,希望通过对课堂的重新打造,创设以课堂作业设计为中心,打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少教多学”的新课堂模式。

打造“灵动课堂”就是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和个性都得以发挥和成长的地方。学校先以语文、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为抓手。语文学科把各年段“阅读”与“表达”的年段要求设计成课堂作业,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教师依据学生疑问组织课堂教学,起到答疑解难作用。数学学科着力将题型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有内在联系的一组题构成“数学题组模块”。通过对题组模块的生成、辨析、归纳、变式与拓展,让“题组模块会说话”,致力变课堂原有的“师中心”为“生中心”,促进课堂的灵动。

“灵动课堂”建设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讨论活动时间,课堂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碰撞、交流而得以解决。灵动课堂的建设,也进一步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让教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更多地思考与实践。

“新优质学校”的创建给学校发展带来了生机,近两年学校地段生由去年的50%增长到76%。教师的专业能力有较显著提高,1位教师成为局学科带头人,5位教师成为局中青年骨干教师,“新苗奖”的获得者由2位增长到5位,1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位教师获市园丁奖,1位教师获“市十佳班主任”称号。

4.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华而有实,给孩子快乐与智慧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是梅陇地区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学校围绕“给孩子快乐与智慧”办学理念,以创建项目《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思考与实践,最终促进学校总体课程方案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拓宽创建视野,在实施四个模块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化的基础上,将德育活动课程化的思想辐射至整个课程建设中,并用“华而有实”的工作品质来达成。课程体系建构中,“华”指课程多样化、多元化;“实”指课程设计和具体操作上的务实。学校形成了“1+2+x”的课程框架体系(即1系列核心素养,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2个层面,x条学校课程建设的途径),让不同的孩子得到各自的发展。课程实施中,“华”指充满交流、合作、探究与质疑的学习方式;“实”指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学校引导教师将初步建立起的课程意识运用到国家课程的实施中,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研训中,“华”指教师群体在专业热情、专业自觉和专业意识上的提升;“实”指扎实衔接的研修设计,求实求效的培训方式。学校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式,每门学科中都有“种子教师”先行,逐步到所有教师都投入了项目建设。

三年来,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办学绩效评估首次获得综合优秀和单项优秀奖。教师获评局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次、“三奖”5人次,1人入选区名师工作室。

(三)注意提升学校教师的队伍建设,抓住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关注学科教学知识(PCK),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为了进一步巩固学校在市区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提出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缩写PCK)作为聚焦点,推进《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提升教师PCK》的项目建设。

学校项目组通过理论学习、优化评课机制、构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库、开发系列化校本研修活动、研发核心学科教学知识共享平台等措施,形成了聚焦、萃取、提炼、催生、分享的校本研修实践的主体模式。一方面对经验型教师,总结提炼自身隐性的学科教学知识,使之显性化,以案例形式丰富学科教学知识库,并以知识管理的模式使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相互分享,促进显性学科教学知识的普适性。另一方面对任职初期教师,将知识库作为校本、组本研修的最佳教材,帮助他们在专业发展上尽快起步。

通过项目建设,学校教师群体能用更积极的态度、更专业的视角、更理性的操作来面对各项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得到了较快发展,较好地体现了“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学校有局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局“名师工作室”学员和学科中心组成员11人;学校的声誉进一步增强,班级规模和学生数逐年提高,近几年新招一年级班级数突破至8个,学生数增至1400多人。

2.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引入“四课制”,创建新优质

2008年9月,坐落在徐汇南端而且本地学生大量流失的梅陇第三小学更名为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并委托上海市实验学校管理。2012年起,学校以创建“新优质学校”为契机,确立了“创建以‘四课制’为核心的校本研修机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实践项目,并努力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四课制”为核心的以赛代训、以赛代培的赛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课制”聚焦课堂教学,即青年教师展能课、新教师汇报课、中年教师特色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师独立备课,课后撰写“教后反思”,每位教师登录校园网上的“评课论坛”,至少对3堂展示课作点评;为了帮助教师扎实学科功底,防止学科知识的窄化与浅化,学校还从教师所任教的学科特点出发,推出诸项专技比赛,作为“四课制”教学赛事的分支。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办学规模已由2008年的17个教学班增至2014学年的25个班,学生数由576人增至近千人。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较显著的发展。近两年来,有5位教师成为区教研中心组成员,获评高级职称的人数由之前的空白发展至目前的3人,区“三奖”评比获奖教师也由原先的空白到目前有3位教师获提名奖。学校3位教师还代表徐汇区参加了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英语(双语)教师才艺比赛,荣获团体特等奖。2015年,1位教师荣获“上海市园丁奖”。 2013年,学校获评上海市文明单位。

3.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思源致远·为教师队伍成长助力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以“‘做一个可爱的源源’——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为“新优质学校”创建项目主题,通过构建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德育课程并实施推进,为教师队伍成长助力,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服务。

学校从《我们的节日》《源源响当当》“两本护照”三方面入手,努力建设《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课程,编写《源源响当当》包括一、二、三年级使用的《源源在学校》《源源在家里》《源源在社会》及两册四、五年级使用的《思源致远》《崇南知北》校本教材,还推行了《源源阅读护照》和《源源运动小达人》两本护照,把培养学生终身阅读和终身锻炼的习惯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项目实践以来,通过理论学习、主题培训、专家讲座、教师论坛、实践研讨等方式,全体教师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进一步增强。通过参与校本德育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研究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在传承交大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学校“思源致远”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树立学校文化品牌意识。

三年来,学校2位教师晋升为高级职称,7位教师获选区中青年骨干教师、1位教师获《教育部艺术教学论文》一等奖,2位教师分别荣获区“骏马奖”和“育人奖”,1位教师荣获“耕耘奖”提名奖,2位教师荣获徐汇区“园丁奖”。教师们在市级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区级刊物25篇。学校成为市教委文明单位。

五、思考与展望

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也是政府发展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创建“新优质学校”,是在区域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前提下,追求更高位、更优质的均衡。在推进“新优质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徐汇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放活”,让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让真正的变革发生在学校“内部”。教育行政部门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审视学校教育是否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是否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是否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充分满足。通过“新优质学校”项目,区内中小学校已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并学会把握学校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和学校办学优势,从而提高了办学质量,得到了社区百姓的认可。

均衡发展是一个“均衡基础上的新优质,优质基础上的新均衡”的动态过程,只有不断地运用激励或扶持手段去鼓励冒尖,推进发展,促进平衡,才能实现螺旋式上升。2014年,徐汇出台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双高”(“建高原、攀高峰”)、“两全”(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中,徐汇一方面继续深化第一轮“新优质学校”创建项目,启动新一轮“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不断壮大徐汇区“新优质学校”建设队伍,继续引导学校主动发展、提升办学水平,让更多的学校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另一方面,加强项目整合,将“新优质学校”项目与学区化办学、小学课程三年行动计划、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绿色指标研究等项目相整合,通过集群发展,进一步传递“新优质教育”理念,实现学校资源共享、共生、共长,让更多的徐汇学子能够享受身边优质教育资源,也让徐汇教育继续成为区域发展和居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撰稿人:胡占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