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

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学生着想,我们以为急须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依理说,传统的教育精神到了民国时代应当废弃了,因为民国时代不再有什么皇帝,大家都是老百姓,也不再有什么个人或集团与老百姓对立。但是,究竟习染太深了,传统的教育精神到了民国时代依然保持着。以上说的未免抽象,可是似乎已经抓住了如今的教育的精神。

不变应万变的话儿,一半儿对,一半儿不对。无论如何要抗战到底,无论如何要建立个全新的国家,无论如何要由老百姓当主人,要使老百姓的生活,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好起来。从这一点看,不变应万变没有错儿。但是,照以往的做法,这个目标都达不到,都会落了空,要达到,要不落空,非改弦更张,另起炉灶不可。从这一点看,谁还说不变应万变,简直是自甘没落,荒谬已极。

“穷则变,变则通”,《系辞传》里的这两句,如今被引用得很普遍了。虽然一部分人只当他是作文的滥调,也可见在当前的局势之下,变这个字已经在人人心目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这儿不说旁的,单说教育。教育不是独立的部门,与政治、经济等项都有关系。怎么能够“单说”?话是不错。可是就教育方面谈一些原则,那些原则当然决定于其他部门,而不再谈及其他部门,这样去枝去叶,只取本干的办法,也未尝不可以。

教育应该变了,一个月内,各地报纸上都有表示这个意思的论文。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注意点。为学生着想的看法。至于学制与课程之类,待教育专家去讨论,这儿不说。

为学生着想,我们以为急须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传统的教育精神是什么?让一些人读书,应考,考上了的做或大或小的官,帮助皇帝统治老百姓。无论其人的存心是仁义道德,或是声色货利,无论其人的出身是贵胄高门,或是瓮牖绳枢,只要一读了书,一做了官,就站到皇帝一边,事实上与老百姓对立。这样的教育,说得好听些,是为国家培育人才,拆穿了说,无非替皇帝找帮手的途径而已。就受教育的人一方面看,由此可以得些利禄,不能算没有好处。可是离开了老百姓,与老百姓处在对立的地位,有意无意地加害于老百姓,只要这么一想,就知道实在没有什么好处。

依理说,传统的教育精神到了民国时代应当废弃了,因为民国时代不再有什么皇帝,大家都是老百姓,也不再有什么个人或集团与老百姓对立。但是,究竟习染太深了,传统的教育精神到了民国时代依然保持着。这不能就学校的设置与学科的安排那些事项上看,就那些事项上看,如今的教育当然与以往的两样。这要就精神上看。在施教的一方面,无非想造就一班公务人员与技术人员,这些人员高明不高明无关紧要,能不能为老百姓服务尤其不须顾虑,只要撑得起那么个场面就成。在受教的一方面,看重分数,看重文凭,认定自己走的是利禄之途,此途走通的时候,就可以出人头地,高高在上。至于自己本是个老百姓,该一辈子为老百姓服务,这样的认识自始就没有听说过,到了文凭到手,高高在上,自然更不容易领悟了。以上说的未免抽象,可是似乎已经抓住了如今的教育的精神。试想这样的教育精神与传统的有什么分别?

民国时代要行真正的民主,必须人人自己觉着是老百姓,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百姓,是个处于主人地位的老百姓。公务人员,技术人员,乃至于什么什么家,都是社会间不可缺少的,自然得由许多人去当。但是有个重要条件,当这些人员这些家的,仍然是个老百姓,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老百姓服务,也就是为他自己的伙伴服务,决不为旁的。传统的教育不管这一点,不能怪它,因为已往时代老百姓注定被踩在皇帝脚底下。如今的教育不管这一点,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干得花样翻新,总之毫不相干,因为这一点才是如今的教育的根本与灵魂,而没有根本的树木是枯木,没有灵魂的躯体是尸体。

教育要变,就得在精神上变,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学制与课程之类也不是不重要,然而精神不立,单就这些上讨论如何如何更改,就是舍本逐末,必然没有什么好处。对谁没有好处呢?对受教育的没有好处,对国家民族没有好处。

1945年1月1日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