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一生工作的收入要比高中毕业的人多出多少钱呢?答案是100万美元。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对一个人一生的收入和经济地位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趋势不是今天我们才真正了解或是存在的,实际上,在20世纪末美国的个人收入状况统计数据就已经告诉了人们这一现象。
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对高科技人才和商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大学毕业生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高中毕业生收入的增长幅度,从而使得教育与收入成正比成为普遍现象。
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反映出在20世纪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对社会生产力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可以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在竞争力和经济产值上却难以成为朝阳产业。
美国人口普查局和许多机构的研究表明,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收入也就越高,这一趋势从20世纪末就变得更加突出。
如果问:接受大学教育会改变贫穷的命运吗?大多数人回答这个问题时应当会给出肯定的答案。如果问大学教育投资会有多大的回报率,人们恐怕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回答。1992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群一生的工作收入要比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人群高出100万美元。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教育与收入报告、2006年美国教育部发表的教育与收入情况报告,更是以完整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对教育回报率的系统统计,并且在美国形成了大学教育价值百万美元的观念。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虽然人们进入大学的动机不一样,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动机是期待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能够奠定自己未来的经济地位。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什么,过去很少有人谈及,似乎一谈及教育的经济价值就是忽略了教育培养人才的真正目的。但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大学生失业率攀升、大学生工资向体力劳动者接近的时候,教育作为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投资,如果没有回报率或回报率极低,社会恐怕就得去反思,因为这是关系到人的素质的大问题。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一个人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后在这种教育中所得到的附加值,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这两者关系的结果就是教育对人力资源素质的影响。
2000年,美国人的教育水平从统计学的意义来说已经很高,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84%的成年人高中毕业,26%的人有本科以上文凭。相比之下,在1975年,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只有63%的人高中毕业,而有本科以上文凭的人只有14%。
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大学文凭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易于进入收入较高的行业,而教育程度的不同也使人们在收入上拉开差距。
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不仅会产生当年的收入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人一生的收入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国人口普查局2000年在对教育程度对收入情况影响经过统计后再次提出,在人的一生中(按工作40年计算),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总收入会比一个高中毕业生高出近100万美元。
下表为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工作40年的收入差距一览表。
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工作40年的收入差距一览表 (单位:万美元)
在美国,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最终会导致收入上的差异,而且从美国1980年至2006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在收入上的差距越拉越大。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男性大学毕业生的中位年收入只比男性高中毕业生的中位年收入高出13000多美元,而到了2006年,男性大学毕业生的中位年收入要比男性高中毕业生的中位年收入高出23000多美元。以下是美国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的男性人群从1991年至2004年每年的中位收入状况。
美国男性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在收入上的差异(1991—2004年) (单位:美元)
另外,性别比例在接受高等教育上的差距逐步缩小。1975年,美国男性中有18%的人拥有学士学位,女性中有11%的人拥有学士学位。到了2006年,美国男性中有28%的人拥有学士学位,女性中有24%的人拥有学士学位。虽然美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上升,但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然存在,男女在同一个行业、职位工作,不同教育程度人群中男性的收入都明显高过女性。
一个没有高中毕业的男性,其一生的收入约为110万美元,而女性则为70万美元;男性高中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为140万美元,女性为100万美元;上过大学但没有毕业的男性一生的收入约为170万美元,女性为120万美元;男性大专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为180万美元,女性为130万美元;男性本科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为250万美元,女性为160万美元;男性硕士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为290万美元,女性为190万美元;男性博士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为380万美元,女性为250万美元;男性职业性博士学位获得者一生的收入约为480万美元,女性约为250万美元。以下是美国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女性人群从1991年到2004年每年的中位收入状况。
美国女性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在收入上的差异(1991—2004年) (单位: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