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情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师生情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二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徒,是孔子的终身追随者。孔子夸奖颜回为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在性格方面,子路趋于鲜明而有个性。孔子周游列国数十载,以期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其弟子理应效仿的楷模。孔子强调学习要注重践履躬行,注重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检验。孔子也不禁被他的毅力和好学所感动,连连称赞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凡是读过《论语》的人,无不对颜回和子路留下深刻印象。毫无疑问,二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徒,是孔子的终身追随者。“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弟子各有发挥,分别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有所建树。其中,颜回居德行科之首,子路则居政事科第二,后人把二人称为孔子身边的“文”“武”弟子,左膀右臂,“文”指的是颜回,“武”指的是子路。孔子对颜回更是疼爱有佳,称其为贤人,子曰:“贤哉,回也!”以至于“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孔子对于颜回如此珍爱,以至于后世儒家尊称颜回为“复圣”,给予颜回极高的评价和地位。颜回号称孔门第一大弟子,其德行修养境界之高,并非浪得虚名,他是后世儒家垂学的典范。子路刚勇、鲁莽、热诚、坦率的性格和自由、批判精神也足以使自己在孔门中占有一席之位。

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字子渊,亦称颜渊,鲁国人,庶民出身,小孔子三十岁。十三岁进孔门,开始学习生活。仲由,生于公元前542年,字子路,亦称季路,卞(山东)人,庶民出身,小孔子九岁。孔子收子路为弟子的经过在《史记》中有载:“(子路)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颜回和子路二人年龄相差二十一岁,同出身于庶民家庭,家境贫寒。顺应当时社会“求贤若渴”的需要以及“养士之风”的盛行,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求知学习的愿望。所不同的是,颜回是主动拜孔子为师,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从师,子路拜师虽有被动、不情愿之嫌,但如果他当时没有学礼的内在需要,也就不会拜孔子为师,所以说子路有着从“仕”的强烈愿望。孔子用礼来教化子路,收子路为徒,可见,在孔子看来,子路是可造之才。在拜师入门这一环节里,我们可以看出颜回和子路都有主动好学的优良品格。

在《论语》中,有关评论颜回性格的字句很少,因此我们只能从关于描写颜回的言语中来洞察他的性格特点。“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夸奖颜回为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孔子问颜回的志向,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可反映出颜回拘谨、恭谦、内敛的性格特点。他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境界。于陈脱险后,颜回落在了后面,等到他赶上孔子时,孔子担心地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回风趣地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在这里,颜回并非是专门阿谀逢迎孔子,完全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充分体现了师生在大难不死之后重逢的喜悦心情,颜回的幽默诙谐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颜回对于孔子的为人和学问实在是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从颜回的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颜回对孔子的为人和学问有着深厚的敬仰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柔顺、退缩、不敢越雷池一步、与世无争的出世心态,怪不得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回非常聪明,他的道德学问可以说已是高深莫测,可是他常常穷的没有办法,只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简朴、落魄的生活,“回也其庶乎,屡空”。他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性格方面,子路趋于鲜明而有个性。当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之时,他总是当面说出,毫不留情。一方面,这体现了子路粗鲁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他的率真、坦荡和正直。“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没有办法,也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清白。“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孔子也只能巧言以辩道:“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面对如此不给老师面子的学生,孔子有时也实在是恼火,便生气地说道:“由也喭”,“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野哉,由也!”“喭、野”皆为鲁莽之意。可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没有子路的适时规劝,恐怕孔子真的要做出让他遗憾终身的错事,“喭、野”的评价真是有失偏颇。

子路对待孔子一向赤诚忠心,对待他人诚实守信,对待工作刚正不阿、精明果断。“子疾病,子路请祷”“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子路如此热爱老师,孔子也有感而发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还夸奖子路做事果断:“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我们发现,子路的性格中多有乐观、豁达的因素,但也有几分鲁莽和冲动,他给人以可爱、至亲、充满灵性的感受,相信他是孔子从内心里特别喜爱的学生。颜回的性格因素中有谦虚、幽默和内敛的特点,但也有几分畏缩、悲观的成分,或许正是由于他性格上消极因素的原因,才导致了“回年二十九,发尽白”和他的英年早逝

孔门弟子所学兼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们都秉承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为学目的。孔子周游列国数十载,以期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其弟子理应效仿的楷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思相济、学以致用,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强调学习要注重践履躬行,注重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检验。颜回能“闻一知十”,他对所学知识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孔子也不禁被他的毅力和好学所感动,连连称赞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从中体现了颜回具有一定的知识创新和迁移能力,但他却过分重视知,而忽视了行(这里指为“仕”),甚至不敢行,甘愿做一个安贫乐道的好学的学生。他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始终没有认识到为学的根本目的,即行。颜回在《论语》中仅有一次问到治国之术:“颜渊问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由此可见,颜回对从政缺乏足够的兴趣甚至是力不从心,苦修德行也许是他最好的归宿。鉴于颜回对政事毫无建树,为了给颜回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孔子也只得叹然感慨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这却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风大相径庭。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总是个体化的行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外来思想总要和自己的内在思想相碰撞、交融。颜回视孔子的教诲和学问如亘古不变的真理,一切全盘接受,毫无批判意识,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在子路身上,学、思、行有了较一致的统一。子路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曾向孔子请教有关于怎样做君子,以及君子是否要有勇敢品质等问题:“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针对子路鲁莽、尚勇的特点,孔子还专门授子路以“六言六蔽”,并语重心长地对子路说:“由,知德者鲜矣。”告诫子路知与不知的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求子路要脚踏实地地求学。

孔子对于子路的道德修养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不仅学习用功,并且善于提问,有疑难之处就向孔子请教,诸如“子路问事君”“子路问君子”“子路问成人”和“子路问政”。子路极其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躬行实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意思是:“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子路如影随形,与孔子生死与共,这种师生不畏艰险、为志献身的精神实在叫人钦佩。子路终于不负孔子重望,为政一方,并且功绩卓著。孔子赞道:“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由也,千乘之国,可使其治其赋也。”

子路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还在于他对待学习的存疑、叛逆、敢发前人之未发的自由批判精神;不唯师、不唯书,事事与实践相结合的求实精神;好学、猎奇的探究精神。孔子被困于陈,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相继病倒,子路很不高兴,对孔子所授的“君子”风范表示了质疑,便问道:“君子有穷乎?”“子不语怪、力、乱、神。”而子路却对鬼神、生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顾孔子的学问禁忌,勇敢地发问:“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一点是其他弟子难以望其项背的。

子路从政,在实际工作中有疑难之事,便虚心向孔子求教:“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对于孔子的授道,子路自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当师徒有意见分歧时,他会毫不客气地不顾老师的颜面而加以批判。“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要让孔子去治理国政,孔子应首先做什么,孔子说首先要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子路却反对道老师的看法过于迂腐了,何必去正名呢?到底该不该正名,我们先不必过问,单就子路不唯师的勇气和胆魄就使我们为之一震、发人深省。子路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的琴艺高超,还专门去孔子家里演奏,与孔子切磋,孔子对于子路的这一举动大为吃惊,子路的举动也遭到了同门的冷观,但他的积极进取,勇于表现自我的精神又非同门能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