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探索

民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同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新增“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提升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和能力,拉开了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帷幕。

曾 明 王 永

2003年,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同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两件大事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西南民族大学以此为契机,主动适应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积极探寻既遵循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遵循符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既注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注重适应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需要的创新发展路径,实现了学校“内涵式”的创新发展。十年的改革,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在实现自身飞跃的同时,也为我国民族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成功的个案,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研究。

一、新时期民族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新世纪以来,民族高校既面临社会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需求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又面临着高等学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同时也有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呼唤。无疑,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和增列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授予单位成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对高校教育工作宏观指导、管理和监控的重要措施,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计划用5年一轮的时间,对全国一千余所本科院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年参加水平评估的高等学校共46所,西南民族大学是四川省唯一的参评学校,也是国家民委唯一的参评学校。这不仅是国家对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一次全面评估,也是学校半个多世纪办学实力与工作水平的重要展示。学校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指标体系,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评和整改,最终经由教育部评定为优秀。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我校五十余年民族教育历史的积淀,是我校半个多世纪办学实践的成果,是几代民大人秉承“和合偕习,自信自强”办学传统,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结晶,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民族高校必须自觉适应这一趋势和要求,牢固树立研究生教育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努力提高研究生教育层次,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心,拥有前沿知识和高水平技能,以及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西南民族大学虽然较早就已经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但没有博士授予权成为其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的制约瓶颈。为此,学校党委和行政高瞻远瞩,聚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在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中,一举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新增“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此后,学校博士研究生培养史上多个“第一次”陆续出现:2004年第一次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9月首届博士生入学;2007年6月首届博士生(四川省首批民族学博士生)圆满毕业,取得博士学位。通过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得以站在新的层面上实现了本硕博的统一谋划,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路和举措实现了更高水平的突破。

总之,教学评估凝聚了力量、振奋了精神、明确了思路、锻炼了队伍、优化了条件、增强了竞争力。尤其是迎评促建过程中,学校凝练出的办学特色——“和合偕习、自信自强”,得到了教育部专家高度评价。同时,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新增“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提升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和能力,拉开了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帷幕。可以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了西南民族大学新的发展起点,学校在新的发展平台上,戮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教育发展与教育责任有机统一、高校共性与学校个性有机统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寻找民族高校的新增长点,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二、新时期民族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效

2003至2013十年来,西南民族大学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和新增博士授予点为新的起点和动力,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成效。

(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

1.以就业状况为依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是建立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每年发布就业工作白皮书,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开展专业自评,遴选7个本科专业为试点,投入近200万元经费,邀请包括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知名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题论证,以评促建;三是建立专业优化动态调整机制,招生就业和教务等部门共同参与,以就业情况为依据,定期对各专业申报、建设、招生与就业情况进行评估,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力争专业分布更趋合理。

2.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分类设计培养方案。一是以“少数民族英才教育”为培养目标,开办“王维舟少数民族创新人才班”,制定单独培养方案,全方位推动素质与能力提高,培养少数民族拔尖人才。二是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三是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校资源开设藏语零起点民族学(藏学)专业,不少单位来校提前预选毕业生。四是与民族地区、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如开设“生泰尔班”“中粮班”,探索实施面向武陵山片区及四川省民族地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

3.积极实行“双学位”教育培养计划,开设素质通选课等形式,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复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双学位专业,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自身兴趣和潜能,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接受双学位专业教育的学生有1158人,其中239人获得了学位。

4.实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对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逐步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和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研究生“创新型”项目资助计划,并给予“博士项目”重点资助。资助项目从2008年的27项增加到2013年的227项,资助经费由33000元增加到617500元,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的协调发展

过去十年,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民族高校的学科专业与招生数量也成倍增长。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十年来本科专业数增加34个,增幅为77%;本科生人数增加15931人,增幅为187%。不难看出,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展是十分迅速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必须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师资储备、学科专业等因素关联起来考虑,不能一味求大、求快。因此,学校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社会需要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同时对就业率较低的个别专业实施隔年招生,适度控制招生人数。而且,随着学校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的不断提升,从2007年开始,我校先后在河北等8个省区实行“一本”批次招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和入学报到率越来越高。在提高生源质量的同时,还通过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使得新老专业都能在一个合理的学生规模下,严格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办学,形成了文、理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与不断扩大的本科办学规模相一致,西南民族大学以教育部推行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契机,启动实施了“311”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结合“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通过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一些传统优势专业、重点课程等确立为示范性专业、精品课程加以重点建设,并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评选建设工作。目前,学校共有校级示范性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等十大综合改革项目(含61个子项目),被确定为四川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年,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为四川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同年9月,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成为全国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之一。同时,学校以教改项目申报和每四年一次的校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为抓手,采取动员与激励、重点关注与全面培育等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和倡导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把教学研究成果进一步运用于教学之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近十年来,新增校级教改项目149项,省部级教改项目24项,分别为2003年的1.3倍、1.5倍;评选出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8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9项,分别为2003年的2.1倍、2倍。2010年西南民族大学的《民族高校“双符双适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正式成为改革试点单位,实现国家级教改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西南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晚、底子薄,但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招生人数从2004年首次招收的6人,到2013年的26人,招生人数增加了4倍多,历年总招生为164人;毕业人数从2007年的2人,到2012年的16人,历年共授予55人博士学位,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共83人。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学校始终牢牢抓住质量这根生命线,严把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质量关,相继采取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参加盲评、申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术成果、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进行奖励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三)人才强校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

十年来,学校坚持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的双向并重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学历、学缘、职称和年龄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学科学术梯队及创新团队;加强高水平、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进一步发挥优秀人才的领军作用;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德教育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优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校园环境。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选拔、培训和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导师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学科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促进导师队伍的良性循环。2003年,全校专任教师71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46人,具有研究生学位者312人。十年后的今天,全校专任教师达到1423人,增加710人,增幅为99%;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者的比例为575人,具有研究生学位者1003人,分别为2003年的1.7倍、3.2倍。

(四)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根据新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要求,学校推进了学分制改革,适时修(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采用“平台+板块+模块+组”的模块化设计,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等得到了加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除了强化办学特色以外,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成立了大学生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场所,丰富了学生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创造能力。2004—2012年期间,学校有上千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0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40项,分别为2003年的58倍和60倍。通过这些改革,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这可以通过学生毕业时候的社会竞争力和考研录取率得到集中体现。首先,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还逐年提高。2011届校友唐俊逸,现考取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在热播的天津卫视《非你莫属》百期节目中一枝独秀。面对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强劲对手,他以敏锐的思辨、良好的沟通以及流畅自如的中英文表达能力,改变了包括当当网CEO在内的业界顶尖公司老板原有的最初学历和最高学历非“211”不录的招聘态度。2012年,在东南卫视等单位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职场挑战赛”上,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9级学生范治宏从来自400余所高校的5万余名参赛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全国总冠军,并获得20万元出国留学基金。正因为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西南民族大学连续7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日前,在全国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高校就业50强的评估活动中,学校凭着较高的就业率和出色的就业组织工作,受到了教育部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其次,考研率呈上升趋势,推免工作成绩喜人。仅2012年,就有586名本科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我校考研的同学和推免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青睐,多名同学被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录取。

三、新时期民族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强烈积极的机遇意识是民族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因素

2003年,当西南民族大学成为国家民委和四川省第一个参加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学校时,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与考验,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致认为,评估对我校来说,是50多年来一遇,是办学历史上的头等大事之一,更是一次集国家级学者、专家“会诊”办学状况的绝好机遇,必须牢牢把握、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勇于剖析自己,找准问题,立即整改,为今后学校的发展创造契机。十年的发展证明,这是非常正确和有效的。

我国民族高校初期的发展定位是比较低的,主要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辅之以专业技术人才。受其影响,民族高校长期以来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发展很不充分,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有快速发展,但与全国许多大学比较仍然差距较大。因此,提升办学层次,争取发展空间的强烈愿望就成为支撑民族大学发展的引领因素。而当时没有博士授权点是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在强烈的发展意识支配下,学校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成功地获得了博士授予权,使学校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二)主动作为的主人意识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源泉

正如前面所述,评估获优和新增博士授予点,带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发展。但由于教育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与每个教职员工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全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在宣传动员上不漏掉一人,人人了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人人结合本职工作,努力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做贡献。

(三)系统深入的改革举措是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的关键因素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民族高校不论是办学主体地位的突出,还是岗位责任的明确划分;不论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的激励机制,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师资队伍的培养,都必须全校一盘棋,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行之有效。所以,系统深入的改革举措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这是十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科学有序的管理服务是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的坚实保障

2003年学校评估获优和被增列为博士授予单位以来,全方位地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这些改革事涉全局,没有统筹谋划和科学有序的管理作保障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学校从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措施入手,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学生管理等等方面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向管理要凝聚力,向管理要执行力,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努力,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和操作设计,把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相关指标分解、细化,逐项抓落实,规范考核评比办法,形成了学校网格化多层次的科学管理体系,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

总之,十年来,西南民族大学以评估获优和新增博士授予点为起点,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为满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与规律,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与改革探索,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民族高校的发展谱写出了辉煌的篇章。成绩属于昨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育人为根本是永恒的主题,博士授权点少已经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的瓶颈。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