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品位“悦读”的客观要求

高品位“悦读”的客观要求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品位“悦读”课程的构建,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既要关注学生的当前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构建高品位“悦读”课程时,我们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按年级顺序进行构建。第一学段儿童进入学校,识字是本学段学习任务的重点,这个阶段构建的高品位“悦读”课程,既要成为识字的重要载体,又要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一、学生阅读现状呼唤高品位的阅读课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让学生大量阅读,语文教学就难以解决高耗低效的问题。只有阅读大量高品位的图书,学生才能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基础。课标对小学6年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不低于145万字的要求。

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明显的弊端,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截然分开。一提阅读教学,就是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一提课外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课下读书,与课堂教学无关,导致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完全脱节。在这种不正确的阅读观念引导下,多数学生没有读书兴趣,不能养成读书习惯,即使少量学生有读书习惯,读书品味也不高。我曾经对我校四至六年级15个班的学生做过调查统计,据统计结果显示: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学生仅占12%左右;在有读书习惯的学生中,有超过85%的学生只读一些低级趣味的漫画和印刷低劣、文字水平不高的地摊书籍;读书有选择、能主动获取经典书籍的学生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学生阅读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低质性,阅读质量没办法保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状况?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多数教师仍然没有摒弃教语文就是教教材的观念,以为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会耽误学习,考不出好成绩;二是缺少必要的指导,包括课外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的指导。谈起这种现象时,教师们很无奈:一周就那么几节语文课,如果用来读书,语文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不高,教师考核就不能优秀,谁敢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呢?

二、高品位“悦读”课程建设的理论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大量事实证明,学生的读书兴趣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读书习惯必须在课堂上养成;学生的读书内容需要教师帮助选择;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把握,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书方法需要教师点拨;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必须以课堂为基地,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依托。由此可见,“构建阅读课程,把语文教材整合到阅读课程里,重塑语文教学内容,把国家课程班级化,把课外阅读课内化”是引领学生阅读的可行路径。

根据杜威“课程应该为儿童服务”的观点,课程应该是为儿童的成长服务的,它既为儿童的知识储备服务,也为儿童的能力发展、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态度的形成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门好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某种东西,获得某种知识,更应该让学生能从中学会如何控制自己,陶冶其旨趣,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不仅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同时还要提供智力训练,并培养学生诚实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更应注意在教学中发展其智力。只有这样,学生早期学习才能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语文阅读课程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师达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理想的载体,一成不变的语文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既然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最终必须具体到学科课程的改革中去。当语文课程不能满足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时,构建学生喜欢的阅读课程,已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品位“悦读”课程构建遵循的规律

任何一门课程的构建,都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品位“悦读”课程的构建,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客观依据。高品位“悦读”课程的构建,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既要关注学生的当前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既要把传统的、经典的内容纳入课程,又要把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文化作品纳入课程。通过课程实施,为把学生培养为有学养、有修养、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规律可循,任何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都是不科学的。在构建高品位“悦读”课程时,我们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按年级顺序进行构建。第一学段儿童进入学校,识字是本学段学习任务的重点,这个阶段构建的高品位“悦读”课程,既要成为识字的重要载体,又要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所以,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内容上选择学生乐于读、识字难度小的作品;从语音层面上选择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适于学生诵读的儿童文学作品;还要注意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便于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原有经验理解作品内容。根据上述要求,我们构建了童诗童谣阅读课程——“种下幸福的种子”。第二学段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重要学段,学生识字量大大增加,阅读障碍基本解除,潜在的阅读需求增强。这个阶段小学生语言的自觉性和连贵性增强,同时书面语言介入使学生思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发展。构建课程时要跳出作品的语言层面,注重作品的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其阅读的潜在需要。为此,我们构建了整本童话阅读课程——“相信童话”和诗歌阅读课程——“走过四季”。第三学段是学生发展阅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学生心理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为此,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艺术性要求,选择的作品要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更要有深长的意味和美学品格。据此,除了保留第二学段的“走过四季”课程,我们还构建了小说阅读课程——“童年在长大”、宋词诵读课程——“徜徉在宋词”、《论语》诵读课程——“在《论语》的智慧里成长”。

高品位“悦读”课程的构建,打破了一本语文课本独占课堂的局面,为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感受、理解、体验、把握、概括、思辨、评价、表达、再创造等语文能力,并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尊、自信、智慧、善良、豁达、探索、创新等个性品质提供了高品质的载体,为高品位“悦读”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高品位“悦读”课程构建遵循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趣味性、文化性,选择的课程内容既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又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兼顾语文对文化传承的媒介作用。在课程结构编排上,根据美国教育家泰勒的组织课程内容三大准则,注重课程内容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1]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短篇到长篇,由单薄到丰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