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和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和实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究性作业不是局限于学生用所学的书本知识来完成的作业,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作业。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思想品德课完全可以为学生实现这四个“多”创造一定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推荐有探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多个探究课题,其中有些是根据教学需要,为帮助学生领会教材内容而设的课题,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去选题探究。

李鸿娟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和改变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不是局限于学生用所学的书本知识来完成的作业,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作业。这里的“实践活动”内涵丰富,它包含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社会调查、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一份好的探究性作业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通过课题探究活动,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

二、探究性作业的缘起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008年出台的《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到以下3个课程理念:

(1)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提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

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获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生价值的体验。

(3)实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书面测试的评价方式,使课程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是复旦子弟学校,又深处杨浦创新实践区,可比较多地借助周围大学丰富的资源(物质资源、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用以建设具有二附中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学生家长大部分来自复旦,还有一部分是附近一些高校如同济、财大、二军大、空政校的教职员工,家长的学历层次、整体素质较高,他们是学校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优质资源。

横向看,我们追求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纵向看,我们追求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在10年前就在各学科广泛开展拓展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试点,并努力落实因材施教以求减负增效。我们希望学生在二附中四年里能做到:读的书比别人多,听的讲座比别人多,参观访问比别人多,参加的社会实践比别人多。这四个“多”促使孩子眼界宽、思想活,进高一级学校以至终身都有较强的发展后劲。思想品德课完全可以为学生实现这四个“多”创造一定的条件。

3.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政治也是一门专业课,不是谁都能上好的。虽然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作为副科的政治课所占的位置是很有限的,但是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政治课。面对如何确立起政治学科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它的德育导向功能的问题,作为副科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阵地”,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探究性作业的类型

1.课内短探究

学生针对教师课前布置的作业,在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课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启发诱导,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学到知识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综合运用能力。课内短探究教学方式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演讲中提出的。短探究的核心——改变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

例如:初三思品第三课第二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协调发展》一课,主要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两方面,阐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这些内容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怎样从生活实际来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目标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几个基本观点的梳理来激情、励志、导行。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口径比较大,常规教学很容易偏向“大而无当”,达不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效果,因此,我对教材作了这样的处理:组织学生用他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来上课。其中我安排了一个15分钟的辩论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哪个更重要?由班级中两位最佳辩手分别组队进行辩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书上的知识点,自己收集资料,整理数据,设计应对对方发问的方案,其余的同学分别组成正反方的啦啦队参与辩论。这个过程不仅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以这种形式阐述的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的记忆。

2.课后长探究

课后长探究指通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完成的课题作业。它要经过选题、制定课题计划、小组分工、调查研究、老师指导、中期汇报、完成课题报告或论文等系列过程。对学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四、课后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

1.前期工作

梳理教材,了解课本的知识框架,挖掘出学生的兴趣点。如: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课《现代家庭健康文明》第二框《现代家庭生活的管理》,我在对教材的知识框架进行了梳理后,找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知识点,如:现代家庭要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闲暇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节制;学会家庭理财等,并设计了一个课后探究性作业“中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之所以设计这个课题,是因为现在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好,手上可支配的零花钱不少,来源途径也多种多样,如何合理地使用零花钱,学会理财,发挥它的最佳作用,是学生感兴趣且愿意去探讨的话题。其中有一个课题小组带着他们的课题报告,参加了学校第五届探究性课题的决赛,获得了二等奖。

2.推荐课题

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推荐有探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多个探究课题,其中有些是根据教学需要,为帮助学生领会教材内容而设的课题,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去选题探究。如结合预备思品教材内容,我设计了六个探究性作业:①了解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探讨中学生应如何培养科学精神。②研究同学关系的密切程度对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影响,探讨如何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并对班集体建设提出意见。③了解图书馆的藏书和图书的编目知识,学会多种图书资料的查阅方法,探讨如何利用图书馆或网上资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④调查本年级同学课余时间上网情况,分析上网对学习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探讨正当的兴趣对人生成长的作用。⑤探讨当前人们生活逐步富裕的条件下,还要不要生活俭朴。⑥主题实践活动:用50元零花钱办一件有意义的事。每个同学一学年至少完成2个课题。个别同学如果确实有困难,可以向老师申请一年完成一个。因为课题贴近学生生活,且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每学年都会有一份份虽然稚嫩但却凝聚着小组智慧和心血的课题报告呈现在老师面前。

3.课题指导

(1)撰写课题活动计划

课题必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立后,首先教师要指导课题组长填写课题开题报告表,组织小组成员按照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自己的初步计划,其间教师对开题报告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评议,小组开题报告中的每一项内容都通过后才可以正式探究。

表一 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组组长填写)

(2)专题辅导

为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教师采用分散和集中、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辅导。分散是指课题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安排课余时间分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集中讨论等。集中就是利用统一的时间,或课上或课后由指导教师集中辅导,如根据初二年级的“珍爱生命——交通安全宣传”的探究课题,我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第四焦点》栏目,播放有关交通事故的案例,学习相关的交通法规,提出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提高研究的兴趣,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3)及时填写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

开题报告通过后,学生正式进入研究过程,安排研究活动,为便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恰当做法,适时地对课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作为期末学业评定的依据之一,每次活动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并及时上交。

表二 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

4.课题汇报

课题探究活动结束后,每个课题小组交一份课题报告(格式为:封面、小组分工、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后记),然后每班推荐4名学生与教师组成评委,最后课题小组以多媒体方式在课堂上进行8分钟的汇报,评委就其多媒体的汇报进行打分。

表三 学生多媒体课题汇报评价表

(续表)

注:总分在55分以上为优,45分以上为良,40分以上为合格,35分以下为需改进。

5.课题评价

课题评价是整个课题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课题报告的评定,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它由四个部分组成:(1)开题报告成绩;(2)参与课题组活动的表现;(3)课题多媒体汇报的成绩;(4)课题报告的质量。最后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填写《复旦二附中校本课程评价手册》

五、收获与反思

通过探究性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这是设计探究性作业的根本目的所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究,我对如下三个方面体会较深。

1.学生渴望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开展课题探究之前,我曾担心学生是否会把它当成一个额外负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践表明,学生的热情、能力、水平完全超出我的预料,学生非常欢迎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组织的研究性课题活动。有一个学生说道:“课题研究活动锻炼了我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我很内向,上课回答问题都结结巴巴,在课题活动中,我有任务要采访路人,尽管很害怕也不愿意做,但最终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交出了一份让组员满意的问卷调查表,今后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

2.开展课题探究是教师产生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的催化剂

新课程的核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性学习,促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一开始就能为所有人所理解,主课教师认为学习忙,学生没时间做。副科教师会认为课题探究费时费力,学习都忙不过来,我们就不“添乱”了。这也是好多学校推不下去,或不能持之以恒的原因,有的也只是为了公开课的需要才设计小组探究的内容。

这也使我想到三年前钱学森病逝时,当时各大网络、媒体上有关“晚年的钱学森曾反复向总理谈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报道很多,好多专家都提到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是“要求学生与学校一致,而不是学校适应学生的需求”。“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

这些话给我们的启迪是: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只囿于教材,那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3.教师要善于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课题探究的实效

课题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各种资源包括社会人士、学生家长和周围的学校、社区、企业等。尤其是学生家长,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中间的很多人也许正好就是某个课题方面的专家,或者正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或者“聘请”他们参加课题研究,这样也就可以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经常说送学生一杯水,他们会给我们一碗水,但今天的教学光一杯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