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阐述初中化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初中学生能在化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极大的乐趣。这样,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与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从问题开始,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

黄 静

学生学习可分为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我国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科的接受性学习,而忽视学科的发现性学习。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进行学生发现性学习的实验,学生的理科学科学习全部采用发现性学习的方法,其结果以失败告终。上海市的二期课改,吸收了中外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传统的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上海实施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初中);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在注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强调了探究性学习(类似发现性学习);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学习中,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我校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分为两类:短探究型课程(主要是基础型课程中)中的探究性学习;长探究型课程(主要是拓展型与探究型课程中)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本文主要研究阐述初中化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培养化学探究性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兴趣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最好老师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开展化学的探究性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必须培养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学科,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一《化学使生活更美好》时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可乐喷泉”等实验,化学实验的奇景令学生目瞪口呆,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与兴趣。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我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在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到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兴趣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要真正地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化学学科感兴趣,对探究性学习感兴趣。

(二)化学是科技社会与生活的最好伴侣

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现代社会中科技、社会与生活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是现代社会科技、社会与生活的最好伴侣。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较好地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了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人类改善生存环境的追求。在讲到灭火器的理论知识时,我举了个例子:把小苏打和硫酸铝在溶液中的反应用于泡沫灭火器,铝盐溶液装在内筒(体积较小),小苏打装在外筒(溶液体积较大),这样装是由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的量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这样灭火器的构造就比较好理解了。然后还可以启发学生,装铝盐的小筒必须是玻璃制的,这是为了防止铝盐水解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钢材。小苏打水解呈碱性,钢铁易在酸性介质中发生析氢腐蚀,在中性或微酸性介质中发生吸氧腐蚀,在碱性条件下不易腐蚀,所以小苏打溶液装在钢制的外筒里,没有副作用。这样适时把化学知识延伸到技术领域的做法对学生学习是有利的。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我把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象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科技、社会与生活实际中的很多问题,认识到化学与科技、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对化学学科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

(三)探究是青少年认知学习的最好形式

作为青少年,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好思、好问、好动、好创、好交,即喜欢思考,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创造创新,喜欢同学交往。而开展探究活动正好能适应初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能满足初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化学探究需要仔细观察化学现象,产生化学疑问,提出化学问题,大胆地进行化学假设,然后进行具体的化学实验,验证化学假设;或者推翻原化学假设,重新假设、实验,直到探究到某一化学现象的机理。初中学生能在化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极大的乐趣。因而,探究是青少年认知学习的最好形式,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发展。

案例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师:想一想,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能否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感知空气存在的?

生:放风筝看见操场上红旗飘扬等等。

师: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空气的存在?(学生纷纷举手。)

小张:用扇子对着脸扇,感觉风凉凉的。

小李:游乐场乘过山车,感觉耳边风声呼呼的。(同学们讲了很多例子。)

师:(拿出一个集气瓶)这是什么仪器?(然后甩一甩、倒一倒),集气瓶里到底有没有东西?如何证明?(引导并汇总意见:将它倒扣在水槽里。)

师:请同学们试一试,将集气瓶倒扣在水槽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同学们兴趣浓厚地动手做起来,并小声讨论。)

(讲解:空气确实在我们的周围。)

师:请同学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再用吸耳球将空气抽掉一部分。看见什么现象?为什么?

减少的空气体积与进入集会瓶中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认识进入的水与减少的空气的体积关系,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拓展视野]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谁发现的?

生:氮气和氧气。拉瓦锡。

(出示拉瓦锡照片)

[问题2]拉瓦锡通过实验证实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比例为多少?他是如何发现的?

生:约占1/5。实验中空气约减少1/5。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Flash]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模拟实验)在拉瓦锡设计的密闭容器中,汞与氧气发生反应,气体体积减小,汞液面上升,其体积就是消耗掉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1/5。(这时,平时快人快语的小林举手了。)

小林:老师,我们也想试一下,动手实验来证明空气的主要成分有氧气,那应该怎么操作呢?

师:非常好。提示一下,我们能够借鉴拉瓦锡的实验原理,设计一个或多个更为简单的实验,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同学们想想看,关键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同学们纷纷思考、回答:反应物要能与氧气反应,如木炭、磷、蜡烛;密闭装置,有五等分线的集气瓶等)。

师:那你们准备怎样来实施小组的计划?需要哪些仪器和药品?

(各小组简述实验方案,提出小组所需仪器和药品。)

(提供各小组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如燃烧匙、烧杯、广口瓶、止水夹、橡皮管、木炭、白磷、蜡烛等。)

(各小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论。)

(本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动手、操作等能力。)

师:实验的结果怎样?

(小组代表汇报,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师: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是什么原因?

(思考并作出反应,完善方案。生成物如果是气体,密闭装置内气体的体积变化不明显。明确生成物应该是固体,刚才实验成功的小组帮助实验失败的小组修正实验方案。)

师:红磷、木炭、石蜡三种物质,小组准备选用什么作反应物?

生:红磷。

(学生实验,再次探究。)

师:再次实验的结果如何?

(各组派代表汇报:大多数等于1/5,个别小组出现小于1/5或大于1/5。)

(没有等于1/5的小组成员沉不住气了,大声提问。)

小赵:老师,我们和其他小组一样选择了红磷,但实验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结果:1.可能装置漏气;2.可能红磷不足等。这样,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与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的策略

(一)问题是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的基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从问题开始,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挖掘化学教材中可供探究的内容,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合在教学设计中。在探究性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活动,从阅读教材中提出问题——思考教材中提出哪几个问题?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它的用途、生活中发生的事故(泄漏)的防护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1)为什么一氧化碳易使人中毒?(2)为什么一氧化碳能冶炼金属?(3)为什么一氧化碳能作燃料?在学习金属时,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它们的用途、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等方面提出可供探究的问题:(1)为什么铁容易生锈而金不易生锈?(2)工业上镀铜是怎么回事?(3)电线里的导线为什么是铜而不是银?老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质疑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即用“心”去研读,将其中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问题是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的基石。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才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若学生在阅读教材中不能提出问题,那就不是探究性学习了。所以在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策略的实施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二)分析是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的红线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迈出了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然后需要进一步地开展教学工作,即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以上的一氧化碳和金属的问题。同学们在阅读化学教材、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同学逐步地进行分析:刚才同学们提出不少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教科书上是怎么解决的?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教科书,仔细地分析,然后一个个问题地解决。经过学生的初步分析可以得出:(1)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易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造成机体缺氧致死。(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把氧化铁等还原成铁。(3)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可以做燃料。(4)越活泼的金属越易被氧化,越不活泼的金属化学性质越稳定,这可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看出。(5)铁比铜活泼,铁能将铜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表面就镀了一层铜。(6)金属都具有导电性,但铜比银便宜,价廉物美。

分析是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的红线,分析可以是学生个人独立地进行,也可以是学生同桌、小组、班级集体进行。学生在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个人独立地进行分析是最重要的,学生同桌、小组、班级集体进行分析绝不能代替学生个人分析。当前,化学教学课堂上,班级中少数化学学习优秀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代替其他学生的分析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三)讨论是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的平台

在每个同学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探究讨论、班级探究讨论,集思广益,激励学生共振。讨论是探究性阅读化学教材的平台。讨论可以是对化学教材内容理解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讨论,你一言、我一句,可以促进同学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探究性地理解教材内容;讨论可以是对化学教材内容拓展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讨论,你提一个问题,我提一个问题,可以促进同学深入地拓展教材内容,探究性地拓展教材内容;讨论可以是对化学教材内容应用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讨论,你提一个建议,我做一个实验,可以促进同学广泛地应用教材内容,探究性地应用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内容。如在学习了教材中一氧化碳、氢气、水、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后,同学们又提出更深的问题:怎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为此,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

案例二:探究生产水煤气时排放的废气成分

师:同学们,当前在上海举行的最大的一个盛会是什么?

生:世博会

师: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师:是的。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低碳、节能、减排。但是,我们的城市还有不和谐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环境问题。同学们能说出一些问题吗?

(同学们很激烈地讲了起来。说到了核辐射、农药化肥的滥用、温室效应、酸雨等。)

【PPT1.展示图片】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来讲一个问题:有些火力发电厂、煤气厂每天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污染着环境,这和环保、低碳是相违背的。所以,治理工厂废气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那么治理废气首先要做些什么呢?

生:要了解废气的成分。

师:接下来,在我们的课堂上,先请每位同学当一回废气治理工程师,大家一起动手动脑,通过讨论、实验来探究废气的成分。

【PPT2.课题:探究废气的成分】

师:上海浦东某煤气制气公司,主要生产水煤气,每天在生产水煤气的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治理排放废气之前要先了解废气的成分。那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这些气体呢?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来交流。(学生讨论,很快有结果了。第三组的小张同学手举得最高。请小张回答。)

小张:我们小组回忆了水煤气的制法:木炭和水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由此知道煤气厂排放的尾气中有一氧化碳、氢气。(马上第四组的小李举手了,要求补充回答。)

小李:我们小组讨论结果,水煤气生产过程中可能水蒸气过量,所以废气里应该还有水蒸气。(话音未落,又有同学举手了,是第一组的小陈。)

小陈:我们小组认为,高温下一氧化碳接触到氧气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废气的成分应该有一氧化碳、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

师:大家讨论一下:(1)分别单独证明这些气体,选用什么化学方法?(填写活动卡并交流。)

(2)(a)证明水和二氧化碳。(b)证明氢气和水。(c)证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d)证明氢气和一氧化碳。记录活动卡并交流。

(3)搭建一套实验装置(e)证明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另外的不同的三种气体组合请同学们课后讨论。)(f)证明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通过一次实验证明废气中所含的气体。(小组成员纷纷热烈讨论,并利用课桌上的仪器尝试搭建装置。请一组代表到讲台上搭建。)

师:同学们一起看讲台上搭建的实验装置,讨论是否合理?能否更简单?可省略哪几步装置?(同学们从验证物质的顺序、除去杂质干扰的顺序、尾气处理、化学试剂的选择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得出结果。)

【PPT3.小试牛刀,链接中考

(2009年上海市中考题)为了探究氧化铜与碳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氧化铜和碳的混合粉末,在不含氧气的高温条件下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生成的气体产物一定是CO2。①甲同学加热混合粉末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__________。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③检验气体产物是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__________色。④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反应的气体产物只有CO2,乙同学推测气体产物中可能还有CO。请你从下列A、B、C中选择实验装置,用于验证乙同学的推测。将所选装置的编号填入方框,并在方括号内写出相应装置内盛放的化学试剂。

(填写学生活动卡,并小结评价)

【PPT4.盘点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先请学生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归纳。)

1.证明物质时,要先证明水,然后证明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

2.除去杂质时,要先除去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最后除去水。

3.选择化学试剂时,一般用无水硫酸铜证明水,浓硫酸除去水;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证明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

4.连接实验装置时要考虑环保节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实验方法,合作动手连接实验装置,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如果是学困生,一个人很难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只听老师讲也很难理解消化。但是他们能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得益于小组成员,一点一点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含原理、规律等)的策略

(一)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形成是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的第一层次

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形成,即探究重要化学概念形成的背景,探究如何从化学现象、化学事实中分析、抽象、概括出化学概念,而不是仅仅记住、背出化学概念。这是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的第一层次。化学概念是从化学现象、化学事实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指导性”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化学现象,分析化学现象,抽象、概括出化学概念。教师的教学可将学生的主要问题放在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上。

如指导学生探究“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概念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请学生观看(或请学生自己做)水溶解蔗糖能力的实验,20℃100克水中能溶解203.9克蔗糖,再多就溶解不了;把水加热至30℃,100克水又能多溶解15.6克蔗糖。其次,从水溶解蔗糖能力的化学现象中抽象、归纳出“溶解度”概念。再次,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第一,强调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第二,指明溶剂是100克水;第三,溶液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第四,指出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把学习重点放在溶解度概念的形成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学习“溶解度”概念,记忆“溶解度”概念也就轻松多了,学习“溶解度”概念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了。

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形成是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的第一层次,这也是学生探究性学习重要化学概念必须打下的基础。

(二)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是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的第二层次

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含义,包括内涵、外延。某化学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什么意思;它包括哪些东西,它有多大范围;它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位概念是什么。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同位素概念,要指导学生探究同位素的内涵是指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它的外延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再如,指导学生学习电解质概念,要指导学生探究电解质的内涵是指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的物质,它的外延则是指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的各类化合物。在弄清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防止“概念学习的负迁移”。学习概念时,由于学生没有把概念适用的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与已有相关概念知识间的关系和区别搞清楚,从而在应用概念时常常出现错误。如,学生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这些概念后,由于分辨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极易造成“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的错误概念。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了,而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要有效防止这一概念性错误,在学生学习时就应把问题具体化,巧妙地设计有针对性的思考题,既让学生捕捉概念的模糊点,又搞清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防止或减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负迁移。

当新概念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内,列入原有的概念系统之中,新旧概念就形成“下上位关系”(a);当所学的新概念包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几个已知概念时,新旧概念就形成“上下位关系”(b);当新概念既不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也不能将原有的几个概念概括于新概念之中,但存在着某种并列的关系,新旧概念就形成“同位关系”(c)。如将原有概念记为XG,新概念记为YG,三种关系的实例如下:

附图 新旧概念的三种关系

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是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第二层次,这也是学生探究性学习重要化学概念必须经历的层次。

(三)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本质是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的第三层次

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本质及其化学意义。这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化学概念,把握化学概念,因而才能更好地应用重要化学概念。如果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化学概念的化学意义。

如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的本质。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它的分子式和水一样,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及化学概念的化学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化学反应速度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化学反应,也可以是减慢化学反应;催化剂自身“不变”的含义是指催化剂的质量与化学性质不变。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地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的氧。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用探究、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理解它的化学意义,理解它的本质。探究重要化学概念的本质是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的第三层次,这也是学生探究性学习重要化学概念必须达到的层次。

四、探究性进行化学实验的策略

(一)化学仪器使用性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

在有关化学仪器使用性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仪器如何使用,或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仪器的部分如何使用。

1.对仪器的造型和特点进行观察,并考虑为何如此设计

比如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常常壁薄且容积小,不属于量器;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一般是壁薄且容积大,也不是量器。双凹格怎样夹才能最稳定,各种铁夹的形状和用途的关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对一些化学仪器的造型和特点进行观察,并且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动手做和仔细观看,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发现它们的特点,并探究其原因。

2.动手练习操作,并动脑考虑,力求操作规范,操作更灵巧,动作更干净利落,实验现象更明显

如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要用铁夹固定试管,先按紧夹头再拧紧螺旋,显然比单纯拧要快和省力得多;铁夹要夹在试管口附近,防止铁夹上的橡胶被烧坏;导管不要伸入试管过长,稍微露出橡皮塞即可,防止固体将导管堵住;加热时要用酒精灯先来回预热试管,防止试管局部过热造成试管破裂;排水集气时水槽应放入三分之二的水才便于集气;集气瓶中装满的水应该无气泡,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收集气体完毕应该先将导管取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水倒流入试管造成试管破裂。

(二)化学验证性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

在有关化学验证性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某化学性质的验证,或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某化学性质的部分验证。探究的常规内容有实验目的、原理、设计、仪器装置、操作顺序、注意事项等。

有一节课是“酸的化学性质”的验证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是观察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的现象。同学都做了,但极少有人做出来,如果在纸上考试,他们肯定都会回答正确:黑色粉末消失,生成蓝色溶液。可是,只有极少数同学看到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都太贪心,以为化学药剂越多越好,另一方面也是没有节约的观念。结果,因为氧化铜加得太多,稀硫酸怎么加也不够,黑色粉末不能完全消失,也就看不到预测的实验结果。所以,很多实验学生自己亲自做了,就算没有做好,我认为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促进学生多动脑去思考: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不明显?实验应该如何改进?就如上述实验,没观察到预期实验现象,通过思考,让学生明白了实验中量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三)化学测量性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

在有关化学测量性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某化学量的测量,或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某化学量的部分测量。

某次老师交给探究性活动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Ⅰ:没变质,全部是NaOH。

猜想Ⅱ: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又含有Na2CO3

猜想Ⅲ:完全变质,全部是Na2CO3

【查阅资料】

①已知反应:BaCl2+Na2CO32NaCl+BaCO3

②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值如下: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小组成员一起共同完成,并讨论回答所给问题:

上述步骤1中,所用称量仪器的名称是托盘天平,滴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检验Na2CO3的存在并将Na2CO3完全除去。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猜想Ⅱ是正确的。

【拓展】

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出该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继续将上述白色沉淀过滤、洗净、干燥,称得其质量为2.0g,则原试剂中NaOH的质量分数86.5%。

【反思】

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四)化学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

在有关化学探究性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某化学定律、关系,或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某化学定律、关系的部分。如让学生进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学生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案例三: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师: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化学的起源(1661年波义耳的《怀疑派哲学家》出版),告诉学生,从那个时候起,实验和观察一直都是我们研究化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这一节课我们仍将用两种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师:演示实验①红磷在锥形瓶中燃烧;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③碳酸钠和稀盐酸在瘪软塑料瓶中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三个主要现象:气球先鼓起来,后来变得更瘪;铁钉变红、蓝色的溶液变成浅绿色;瘪软塑料瓶鼓起来。投影出三个变化的表达式,让学生对照三个变化的表达式,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生:红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所以气球变瘪;反应中生成了铜,附着在铁的表面,所以铁钉变红;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使瓶中压强增大,所以瘪塑料瓶变鼓。

师:这些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总质量也变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实验,预测变化前后总质量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说明自己预测的理由。预测无所谓对与错,但任何预测不能是空穴来风,应该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如:第一个实验中,物质总质量减小,因为氧气被消耗了;第二个实验质量不变;第三个实验中,物质总质量增大,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

师:这些同学的观点到底对不对?(不知道。)怎么办?(做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方法与策略几个方面完成实验的设计。)

(实验目的:探究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实验方法:反应前,称量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再称量物质的总质量,进行比较。实验策略:第一次称量后,不移动砝码和游码;反应后,再把反应容器放上去称量,看天平是否平衡;以节省实验时间。)

师:出示准备好的实验装置:①红磷燃烧装置;②装有几枚小铁钉的烧杯,装有硫酸铜溶液的小试管;③底面积稍大的塑料瓶里放碳酸钠粉末,再把装有稀盐酸的试管放入塑料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引导学生预想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讨论,完善实验设计。

(学生讨论:仔细想想,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能解决它吗?)

师:实验一最难,白磷放在水中,取出来后要用滤纸吸干;玻璃管加热后,要迅速塞紧橡皮塞,如果玻璃管没有接触白磷,慢慢转动橡皮塞就可以了;实验二最容易犯错,第一次称量后,可以把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试管放到烧杯里;或者把铁钉加入试管;实验三要特别小心,防止塑料瓶倾倒,实验时没有必要把塑料瓶弄瘪。

学生探究实验:任选一个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平衡,说明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通过讨论、分析变化前后学生称量了哪些物质的质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找到“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师:三个实验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是不是所有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呢?我们可以做一千个、一万个实验,但第一千零一个、第一万零一个呢?有例外吗?

发动学生讨论“有没有例外?”有学生会从原子的角度证明,没有例外!

出示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元素、物质是否改变?

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就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有的化学变化莫不如此,没有例外!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五、开展化学探究性课外活动的策略

(一)拓展化学知识课外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

在拓展化学知识课外活动中,选择某一个主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从化学书籍杂志、网络、专家、家长等各方面去收集有关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实验、研究。

小张在家洗衣服时,发现一瓶刚过期的漂白液,对漂白液的漂白原理和该漂白液是否还有漂白作用产生了疑问。于是将其带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与活动小组同学一起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①制取漂白液的原理:Cl2+2NaOHNaClO+NaCl+H2O,有效成分是NaClO。

②漂白液的漂白原理:

NaClO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lO,生成的HClO能使有色布条(含有机色素)褪色;

③HClO不稳定,易分解,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

【提出问题】刚过期的漂白液是否失效?

【实验探究】

该小组的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适量该漂白液于烧杯中,放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没有褪色,该漂白液已完全失效。

小组同学对失效后漂白液的主要成分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猜想并作进一步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1:NaCl。猜想2:NaCl;Na2CO3。猜想3:NaCl;Na2CO3;NaOH。

【设计方案】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排除猜想1。

为验证猜想3,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目的或结论:

步骤①:取少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目的:把Na2CO3完全除去,不干扰NaOH的检验。

步骤②: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溶液变红。结论:猜想3不成立。

(二)提高化学技能课外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

在提高化学技能课外活动中,选择某一个主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从化学实验、实践等各方面去探究、实践、体验、改正、提高,从而熟练、创新地掌握某项化学技能。

在一次化学小组探究性活动中,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C,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Na2CO3;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NaOH。

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该反应没有H元素参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也不可能产生H元素。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 2NaOH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1: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白色物质为Na2O。

方案2: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白色物质是Na2CO3

②过滤,取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如果是Na2CO3溶于水,溶液也是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产物是C和Na2CO3

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得出了结论。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溶解、振荡、过滤等操作技能。

(三)进行化学制作课外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

在进行化学制作课外活动中,选择制作某一个作品物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构思、设计、选材、选工具仪器、实践操作、组合、评价、改正、提高,从而较好地、创新地制作出某化学物品物件。

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学习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CaCO3+2HCl

CaCl2+H2O+CO2↑,于是收集了碎鸡蛋壳和废电池的锌皮,并制备了澄清石灰水,准备用下图所示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制备气体并验证。

活动1:从图中选出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活动2:制取收集二氧化碳。

活动3:将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做下图中的A、B、C、D三个实验。

(1)实验B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塑料瓶壁变瘪,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使石灰水变浑浊,瓶中气压变小,瓶内外产生气压差,大气压将瓶子压瘪。

(2)实验C,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将得到的液体加热后,试液变回紫色。

(3)图D是空气中已达到平衡的两个纸袋,在右边纸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看到纸袋向右边偏转,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4)同学们还做了实验A,产生的现象是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通过自己选材、制备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体验了探究活动的乐趣,巩固了所学知识。

案例四:探究性课外活动——镁的性质

提出问题: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可能有什么性质?与铁、铜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探究。

作出假设(猜想):镁的性质有哪些?(1)镁具有延展性。(2)镁在常温下易氧化。(3)镁具有导电性。(4)镁在空气中易燃烧。(5)镁能和酸反应产生氢气。

制定实验方案:

1.观察镁带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

2.用砂纸打磨镁带,观察它的外观有什么变化。

3.用打磨好的镁带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看看它是否能导电。

4.取一段打磨好的镁带,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当镁带开始燃烧时,移到石棉网上方,让它继续燃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后产物的状态。

5.取另一段打磨好的镁带,放入食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外活动小组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作好记录。

分析、归纳:证实或否定猜想、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镁的性质有……假设成立,镁具有金属的通性。

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一边在做探究实验、感受探究过程,一边填写实验报告。老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在边观察、边学习、边探究、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经历了探究性实验在课外活动中的实施。

六、开展化学探究性课题研究的策略

化学探究性课题研究,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社会生产中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

化学探究性课题研究形式,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理论探究。化学探究性课题研究时间,不仅涉及课堂内、学校课外,还要涉及学校外。一般一个课题研究时间为4~5周时间(也可能更长),每周一个课时,同时还要花费不少课余时间。初中一般一个小组集体研究一个课题,也可以一个班级集体研究一个课题。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活动要开展活动。下面以《探究教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探究性课题研究的案例来说明。

案例五:探究教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一)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又到“问题大搜索”的时候了。今天,你们又给大家带来了哪些新奇、有趣、值得研究的问题呢?

小李:我们掌握了二氧化碳的性质:(1)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又学习了二氧化碳的一个危害:人如果过多吸入二氧化碳,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头晕、气闷,严重者昏厥。那么为什么人如果过多吸入二氧化碳,就会感到身体不适?

小陈:冬天学生怕冷,教室里门窗老是紧闭,那么,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过高呢?

小张:怎么来测定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呢?

……

(二)选择课题,确立课题

全班同学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通过讨论,确立了探究性课题《探究教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三)设计研究方案,制定课题计划

课题确定后,全班分成A、B、C、D、E、F六个小组,每组6人进行组内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最后,以讨论形式确定一个大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模块,每个小组可以根据本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动。

实验目的:

了解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的简单方法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由此改善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实验原理:

酚酞是酸碱溶液的指示剂,其范围在8.2~10.0,酚酞遇碱变红,遇酸或中性溶液显无色。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加少量酚酞,并向其中通入空气以吸收二氧化碳,其反应为:

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当PH降至8左右时溶液中颜色完全褪去。根据此原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通入二氧化碳,通过通入相同的体积的空气,对比之下可以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实验用品:

仪器和材料:带双孔橡皮塞的大试管一支,500ml烧杯一只,洗耳球一个,玻璃棒。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指示剂,蒸馏水。

实验步骤:

1.称取2g氢氧化钠固体于烧杯中,加500ml蒸馏水溶解配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待用。

2.组装实验装置。

3.取10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在测定地点用洗耳球注入空气。用力振荡几十秒钟使之充分反应。重复上述操作,振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颜色褪去为止。记录操作的次数为N1

4.用同样的方法在空旷地段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记录操作次数为N2

5.将测定的数据记录于下表中,并用空旷地段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体积分数以0.033%计)作为比较标准,计算出各测定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计算公式为:N1X=0.033%N2∕N1。N1是注入密闭教室空气的次数,N2是注入空旷地段空气的次数,N1X是密闭教室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百分比。记录数据。

6.上网收集资料:关于二氧化碳对于人体的影响。

(四)实施课题研究,收集数据资料

从实验研究开始到结束,每个小组进程不同,但都能按照计划中的实验步骤进行课题研究,并且收集了数据资料。

第一周:提出问题,确定课题,收集课题资料。

第二周:设计研究方案,制定课题计划。

第三周:各小组交流研究方案、研究计划。

第四周:按照研究方案的探究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五)处理数据,分析资料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验研究,学生得出一些研究数据与结论,并撰写了一些反思。

1.据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17226—1998中小学教室换气要求规定,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15%。

2.二氧化碳含量达到0.07%时,少数人感到不适;达到0.1%时,人们普遍有不适感觉;达到3%~4%时,呼吸深度增加,头痛耳鸣;达到8%~10%时,呼吸明显困难,意识不清,以致呼吸停止;达到30%时,致死。

3.实验数据(某一组)

4.实验注意事项

(1)把洗耳球里的空气注入试管中时,注意不要把里面的溶液倒吸进入洗耳球中。

(2)取样地点的选择:取样地点必须是除二氧化碳以外没有其他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等排放的地方。因此取样地点可以是学校操场、学校通风较好的教室等。

(3)实验中所用的酚酞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必须取自同一瓶中。

(六)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节选某小组的研究报告)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一种固有的成分,大气中的CO2平均含量为0.3%~0.4%。在学校的教室中,因每名学生的呼出气体中含有约4%的CO2,故在通风不良的教室内,CO2含量会迅速升高,使空气污浊。学生在这种环境里学习,效果也会降低。为了解学生在CO2含量不同的环境里的学习能力,以利改进教室的空气交换,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于2012年12月27日对本校几个教室和操场进行了空气中CO2含量测定,并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这是学生第一次写探究性课题研究报告,作为初中学生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较好的结合,让我惊讶。我再次感到学生学习的潜质是无穷的,他们常常会带给你一份意外的惊喜。课题虽然告一段落,可学生们探究的情绪依旧高涨,他们又开始着手准备下一个课题。研究,研究,再研究;思考,思考,再思考,这就是我们课题探究实施的宗旨。

(七)小组交流,大班发言

几乎每节探究课中每个学生都会进行一至两次的讨论,特别是在课题将近结束时,交流与讨论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实验报告先进行组内交流,把各自认为需要补充、意见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描述与整合,并结合大组讨论,组间互相质疑、解答等一系列的发言,对研究报告进行较深一步的推敲与整理。

在组内交流与大组讨论中需要大家热情倾听、积极参与、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好讨论的过程,包括营造好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的讨论不要偏离主题,并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要做好讨论后的总结工作。

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教师,当看到针对某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深刻的见解出现时,会觉得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鲜活起来,心中都会有一种异常强烈的满足感。在讨论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受人尊敬的、受人欢迎的。而在讨论之前根本无法估计会涌现出多少不同的观点,会冒出多少意想不到的见解。

(八)教师小结,分析评价

这次探究性课题研究实验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有的小组实验成功,有的小组实验失败,但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到探究活动所特有的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人文性。对中学生来说,探索和创造并不都是社会意义的科学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个人发展意义的科学发现,是对自身原有学习水平的突破。然而重要之处在于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勇于认识新事物、提出新问题、想出新办法、创新产品或作品的探索精神。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然而重要的不在于他们在活动中是否取得了具体的探究成果,而在于能否让他们领略到这种深刻的体验,能否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七、探究性学习策略实践研究的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了较大的提高: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学生多了;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看法的学生多了;勇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多了……

小美同学是班上的乖乖女,遵守纪律,成绩中等,不声不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学习不主动。后来参加了化学探究性活动小组,同学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小美的胆子也渐渐大了,也经常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来。

(二)探究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探究性阅读教材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探究性学习化学概念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探究性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开展化学探究性课题研究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小林同学,刚进入初三时,由于其他学科成绩不理想,性格又比较内向,所以表现出缺乏自信心,羞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后来在老师鼓励之下参加了化学探究性活动小组。在活动中,我发现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于是经常地鼓励他、表扬他。慢慢地,小林的自信心增强了,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现在他已是小组的主力队员了,经常提出有创意的点子来。

(三)探究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喜爱

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学生更加喜爱化学学科学习:化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有了较大的改善;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化学课题研究的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参加化学学科课外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喜欢化学学科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刚开始学习化学,小陈并不喜欢。他觉得化学挺枯燥的,要背的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化学现象、概念、定律等很多,没有趣味。他参加了化学探究性活动小组以后,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在探究过程中,很多化学现象、化学定律不需要背就很容易理解掌握了。小陈越来越喜爱化学了,甚至于在课余时间,在父母的支持下,在家里也做一些化学探究创新实验。八、思考与讨论

(一)要注重对化学探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指导

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实践研究中,还要注重对化学探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要注重对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个别化指导

由于班级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不一样,化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实践研究中,还要注重对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个别化指导,才能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要注重研究化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为更好地促进化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还要注重研究化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程度,关注学生化学知识应用的程度,关注学生学习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关注学生创造性的见解与思维,关注学生的团结合作与互相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力,文庆城主编.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3]文庆城.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