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日记”让学生轻松走在习作的路上

“循环日记”让学生轻松走在习作的路上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循环日记”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又给学生带来的是生命的释放,学生都跃跃欲试,“循环日记”用最短的时间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火焰。“循环日记”为每一名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找到了成功的密钥。“循环日记”不仅在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上帮助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

西夏区回民小学 李贺玲

2006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一所小学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新型玻璃》。课毕,他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表达不仅仅包括口头语言,还包括书面语言,即我们所说的习作。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作文教学的确出现了一些新局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但作文教学并没有迎来真正的春天。许多教师依然被习作教学困扰,许多学生依然不知如何行笔。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儿童语言,他们稚嫩粗糙的文字,时常让人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原本应该柔美、丰盈、舒展的语言,在有些儿童的笔下变得那么生硬、干瘪、粗糙;原本愉悦、自如、个性的表达,变得那么煎熬、痛苦、雷同。翻开学生习作,字里行间难以看到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真实自我,有的只是模式化的思维、成人化的语言和没有灵魂的文字的堆砌。基于这种现实,习作教学不能再固守成规,一定要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践。为了改变学生惧怕写作的现状,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一年来,我尝试着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循环日记”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由六到七个同学一组,好、中、差搭配,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每天轮流写作的一种写作形式。它把作文教学置身于现实的交际活动之中,点燃了学生创作的火焰,打开了学生生活的大门,搭建了学生学习的平台,架起了多方面沟通的桥梁,真正让学生踏上了“吾手写吾心”的道路。

一、剥去束缚,放开手脚,点燃写作的火焰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但长期以来,作文训练的主渠道一直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而许多命题,又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许多学生苦恼地说:“写作文又累又没意思。”写作的内容过于拘泥,写作的激情没有得到激发,表达的需要没有得到尊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难怪不少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而“循环日记”这种写作形式新奇有趣,文体、选材不限,解除了束缚学生写作的枷锁,学生可以尽情书写快乐、烦恼、忧愁……在这份解除了成规的“循环日记”中,学生的思想之门也慢慢地被打开了,学生不再有顾虑,写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表达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他们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从毫不起眼的小蜗牛、小蚂蚁,到深沉无私的父母亲情,都成为他们观察描述的对象。如今翻开他们的日记本,就如同进入一个奇异的百花园:在公交车上,能为老人让座而沾沾自喜,就有了《让座最快乐》;周末跟着奶奶学做饭,一篇妙趣横生的《煎鸡蛋》就诞生了;肥胖的妈妈因为减肥而惹出一连串笑话,学生笔下就有了让人忍俊不禁的佳作《减肥风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写作的对象与主题。写作形式更是百花齐放:写人、叙事、状物,小说、诗歌、散文……令人目不暇接。剥去了束缚的习作天地竟是那么精彩纷呈,我一次次地留恋其中,品味着心灵的盛宴,感受着心灵碰撞。“循环日记”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又给学生带来的是生命的释放,学生都跃跃欲试,“循环日记”用最短的时间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火焰。

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打开生活的大门

“写作感情要真挚,力图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虽然“循环日记”这一新颖的写作形式刚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拥护,但真的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顺利。有一部分学生拿到本后依然不知如何落笔,咬着笔头长吁短叹,最后只好人云亦云。通过反思,我不由想到,每一个学生就像一棵娇嫩的小苗,但品种却各不相同,生长所需的土壤、光照、养分也各不相同,都给予提供相同的生长条件,必会有枯萎者与病态者。我在批阅时,仔细寻找有创意的表达,哪怕简短的几句话,只要视角独特,是真实感受,我就会在全班点评并给予肯定。使学生认识到习作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在表达时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人云亦云。与此同时,我还引进了“循环日记”竞争机制。这样一来他们的日记除了每天接受同学、老师的批阅,而且还要定期进行最佳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最佳版面设计评选等。随着这一系列教学手段的使用,学生的畏难情绪慢慢消失了,都盼着日记早一点传到自己的手中,好把心中新奇的想法一吐为快。这使笔者惊喜地发现,只要给予充分自由的生长空间和生长的动力,他们成长的速度的确令人咂舌。他们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有的学生酷爱写他家的小猫,这猫儿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一次又一次地与它在文中会面,我都忍不住想亲眼看一看了;有的学生谈起班级趣事就有说不完的话,从他的文字里使人感到学生时代是多么的幸福;有的学生最爱向我诉说心事,我觉得自己像个知心姐姐,愉快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有的爱写诗歌,有的擅写小说……因为拿手,所以出色!一篇篇优秀习作不断涌现的同时,笑容挂在了学生的脸上,自信也悄悄地驻进了他们的心田。“循环日记”为每一名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找到了成功的密钥。

三、搭建平台,取长补短,共享写作的欢乐

“循环日记”不仅在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上帮助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每个学生写完日记后,同学和老师都是他们的读者,尤其是组内成员,阅读了组员的日记,要相互讨论、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如文章的开头、结尾、一处细致入微的描写,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甚至是一个词语的运用,好,好在哪里?不理想,可以怎样修改等等。让学生在评价中推敲语言文字,在具体文章中感悟写作技巧。由于小组内同学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有些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在一次次写作的同时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循环日记在循环传阅中也可以促使学生仔细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许多学生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扣开了生活的大门,找到作文的活水源泉。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描写了自己一次捉蜻蜓的经过,被评为最佳作品。我在班上请小作者朗读了他的作品,学生听后,全都为文中有趣的情节所感染,笑声不断,激起了生活的涟漪:捉蝴蝶、捉螃蟹、钓鱼……一幅幅有趣的生活画卷又重新浮现在孩子幼小的大脑中,写作的材料犹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汩汩流淌。在这种切磋砥砺、互相启发的氛围中,刮肚搜肠的痛苦大大减轻,取而代之的是表达与交流的快乐,正是“循环日记”为学生敞开了生活的大门,让学生能畅所欲言。上学期末,许多学生的作文在全校作文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在他们毕业时,我把他们“循环日记”及课堂习作中的优秀作品集结成册,出了一本个性作文集——《聆听花开的声音》,使学生一次次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既满足了他们的发表欲,也使学生的写作激情一直得到延续。

四、精批细改,激发真情,架设沟通的桥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天天不变的写作任务,像一个个沉重的包袱,压得学生个个愁眉苦脸,不得不生编硬造,应付了事,假话、空话、套话当然满天飞。教师由于批改量大,也不能细致地改,而且面对缺乏文采的作文,也很难提起批阅的热情。简单敷衍的批阅自然很难触动学生的喜、怒、哀、乐之弦。在此情境之下,学生怎能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来呢?而“循环日记”平均七八天才能轮到一次,不仅让学生轻装上阵,也让老师从繁重的批改任务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观察生活,搜集素材,教师也有充裕的时间对它们进行精批细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请来进行当面点评,批阅过的习作也能及时发给学生。通过及时反馈,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再次修改。在评价学生日记的优劣时,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童真童趣上,因为童真童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每次都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发现其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语言方面的缺陷,只做渗透性、点拨式的指导,化否定为建议,化要求为商量,化指责为引导。比如学生的小猫死了,很痛苦,我会写上:“我和你一样难过!”学生懂得回报父母了我会说:“有你这样的女儿,真幸福!”事情没有交代清楚我会说:“真着急呀!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评语成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在日记中,我与孩子们分享快乐,和孩子们谈心交流,为孩子们化解忧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循环日记“唤醒沉睡的心灵,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它如一股清新的风,在学生的心海吹起了波澜,更吹出了写作教学的一片生机,实现了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化。它使学生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架设了一个师生、生生沟通的良好平台,也使学生健步踏入了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它更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轻松地走在习作的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