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恰当地运用赞美

如何恰当地运用赞美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恰当的赞美,聋生便能长期努力,去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老师及时地赞美使聋生内在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赞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聋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从而提高聋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延安市聋哑学校 贺莉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聋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亲情引导,引导赞美是实现班务管理的有效方法,可以说赞美是老师手中的法宝,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们,这就需要我们恰当地运用赞美这个法宝。

一、发现聋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美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聋生的表现,发现他们的优点,特别是发现后进生的微小优点,针对聋生身上存在的优点和长处,给予适当的赞美。因为特长是聋生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捕捉聋生的闪光点,及时赞美,使聋生树立信心,从而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恰当的赞美,聋生便能长期努力,去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老师及时地赞美使聋生内在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课堂教学中给予赞美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赞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聋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从而提高聋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地举手,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即使不完全正确,老师也应该用委婉的语言给予赞美。如:“李某同学,还不错,再努力一下就更棒了!”如果回答正确了,老师可以动员班级所有的学生给予表扬鼓掌,如:“马某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你真棒!”这样无论是回答正确的聋生,还是回答不完全正确的聋生,都不会失去信心,下次回答问题还会积极的举手,不会打消聋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一次,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写作业。那时,学校基建在外面租房子教学,我带的是一年级,也就是现在的四年级。一个男同学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我轻轻地走过去问:“你怎么不写?”他说:“我不会,我不好。”我说:“没有关系,你写一个生字也行,你写老师看,不会了老师再教你。”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他很是疑惑地拿出作业本开始写,刚开始他确实写不成,这一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很不错!继续写。”不一会儿,他竟然把我布置的生字很工整地写下来了,笔画也写得非常正确。我赶紧给他批改了那个生字,并画了一朵漂亮的小红花,他当时有说不出的高兴,拿着作业本心里美滋滋的,始终不肯放下。从事特教十多个年头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聋生为一朵小红花会这么高兴,看着他的高兴劲儿,我心里却不是滋味了。赞美一个聋生,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容易,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用批评代替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换多种方式去赞美聋生,提高聋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赞美要因人而异,不能滥用

赞美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有的聋生也可能在赞美中停留,不再进步。比如:我班王某同学,平时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常常受到各科老师的表扬,长久以来,他在同学中称王霸道,经常打架,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因此过多的赞美对某些聋生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对于喜欢自满的聋生,我们对他们的赞美可要适可而止。有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所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从聋生的生活琐事入手,实事求是,去真实的赞美聋生。比如:“刘某同学,今天的衣服洗得真干净!”“常某同学,头发梳得很漂亮!”“乔某,捡起碎纸屑扔垃圾桶,是个讲究卫生的好同学。”赞美完之后我们不妨再摸摸聋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鼓励和肯定。这样的赞美让聋生感到很真切,认为老师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时时刻刻关注他们,具有强烈的亲和力。让聋生体验到爱就在身边,进而激发良好的道德动机。促进学生增进自我意识、增强良好的行为!

课堂教学中要使聋生处于投入的状态,赞美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批评也是应当的。如:有某些聋生在赞美后,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只顾炫耀自己有多棒,而影响周围的同学和自己正常听课,老师应适当地批评。告诉聋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总之,多给聋生一些赞美,对于聋生好不容易取得的进步,我们不要吝啬赞美。只有我们尊重每一位聋生,赞美他们每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可以使聋生树立自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赞美似春风,它使人温馨;赞美似火种,它可以点燃心中的希望。作为一名班务工作管理者,我们如果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话对待聋生,必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相信用心耕作,汗水洒到的田苗一定会茁壮成长,一定会收获希望的丰硕之果。

此文于2011年10月在咸阳参加的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第四届校长联谊会上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