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反思观

我的反思观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反思的概念由来已久,但人们对教学反思的关注却是开始于舒恩的“研究人员关注教学反思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一研究。舒恩认为,反思是专业工作者在其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构建或重新构建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论教学反思对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四、我的反思观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了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教学反思概述

1.教学反思的概念

尽管反思的概念由来已久,但人们对教学反思的关注却是开始于舒恩的“研究人员关注教学反思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一研究。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况的能力。舒恩认为,反思是专业工作者在其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构建或重新构建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课堂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的对象而进行全面并且深入地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的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的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国外有关教学反思的概念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和有伦理性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任。北京师范大学的申继亮先生在国外专家观点的基础上作了浅显明确的概括: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成功的实现教育目标,对己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观念的假设,并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他认为,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的并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智力加工,还有情感等动力系统的支持。不只有能力,还有意识。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参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批判和分析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理性思考,它包括反思的过程及反思后的重建。

2.教学反思的意义

美国的心理家波斯纳曾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由此,他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个链条成长起来的。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反思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尺。所以,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了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1)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著名学者刘岸英认为:“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获得的经验,而且应该对经验进行深刻的理性批判,并将反思的成果应用到后续的教学当中,才能突破原有的教学定势,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

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因此,教学反思的意义之一即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论教学反思对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专家引领与各级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教师开展的行动性研究却是内在的、自发的行为,而诱发教师行为研究的催化剂则是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中引动的教学反思。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的研究,本质上是为了追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实践等。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经常反馈教学的信息,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教学的对策,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的结合,并将反思成果转化为教学行动。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和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

(3)教学反思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的使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思维的方式既与自身的认知方式有关,更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只有拥有反思性思维方式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训练和培养拥有反思性思维方式的学生。拥有反思性思维的教师,敢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他们的课堂上,质疑、反思、探究必然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得以发挥。从教师角度看,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及其专业发展。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反思将优化教学过程,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反思的特点

(1)以强调问题为中心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的情况,而主要是教师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教学反思往往以寻找问题—实施尝试一反思调整一优化尝试的循环方式来展开。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反思,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回顾已经发生的教学情境时,常常会提出具体的问题,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处理得是否得当,教学环节之间是否流畅,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否和谐有序,多媒体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等等。在教学设计时也常常都会考虑和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调整,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过程的优化和能力的提升。毫无疑问,同题而不同设计的三节课都是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反思。当对实践操作产生了问题,才会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回归实践。在实践中再反思,再产生问题。在这样的循环里,教师的反思能力和研究水平也会有所提高。长期的教学反思同时也将逐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对自身教学也将更具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2)以追求教学实效性为目的

教学反思的实践包括反思教育理念、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等。科学高效的教育理念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基础。课前反思更多的涉及到对备课环节中文本的解读、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课后反思则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预设、生成关系的处理、板书的效能、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业设计等诸多环节的反思。无论课前反思和课后反思,都是关系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再从教学反思的方法和途径来看,它也是具体到教学的每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的目标指向均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对一节课的教学,一遍遍的反思,一遍遍的推翻重来,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批判,其目的就是为了优化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更加深入对文本的研读,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力求教学过程的更优化,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以促进教师成长性为出发点

当教师有意识的对已经获得零散的经验进行批判、审视和反思,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个人素养等都将会有持续的成长性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上常常会走进某一个怪圈,长久的走不出来。例如,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等,当教师为制作课件花费的精力远远超过对文本的研读时,当为表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频频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这些都必然违背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当教师在实践中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存在的悖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再反思再实践,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就获得了成长性的发展。

(4)以个性化与自觉性为前提

教学反思很大程度上是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思,因此决定了教学反思自觉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反思是对自身教学的自觉反思,敢于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另一层含义是指教学反思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非行政干预或强制任务,它只有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教学反思才有意义。当这种自觉行为成为一种必须和惯性之后,它将有效地促进教学,并逐渐形成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此,它也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特征。可以肯定的说,每一个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敢于批判、勇于探索、乐于反思的教师。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现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但综观现实,在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还缺乏认真的解读。在语文教学反思的实施策略上,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我在实习的过程中,以谈话的方式走访了所在学校的所有语文教师。总的来说,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教育手段落后,教师知识更新很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为了反思而反思,脱离客观实际

这类教师从本质上是未能真正理解反思的内涵和意义,而是将反思的实践当成是一种费时费力的负担,潜意识里存在着抵触的情绪,就更谈不上将反思内化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一种内在需求了。既缺乏反思的意识,又缺乏反思的能力。因此,这类教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脱离了客观实际,脱离了自身的需求,甚至为完成任务临时查阅资料、下载文章等等。为了反思而反思,并没有实际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教育教学事件或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并能做出浅表的描述,至于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却不去深入研究,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之上,或者肤浅地寻找一些客观的原因。当然,也不去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这类教师在实际操作当中,止于现象、蜻蜓点水、缺乏推敲、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有反思的意识却无反思的能力。只有反思,没有执行。反思后,我们收获了什么,每个人都要认真想想。反思不能仅有三分钟的热度,反思与行动应该形影相随、知行合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教学反思不到位的问题出在哪儿,一是缺乏对反思行为的反思;二是缺乏理论的指导。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充其量属于准反思水平。

(2)没有反思目标,流于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对反思的解释是: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既然是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教学反思就不可能提前发生,就必须有反思的时间。现在,不少教师把课前、课中都纳入反思的范畴,认为教学前反思是具有前瞻性,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下学生学习现状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合乎情理、是否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特性,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等等。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反思活动,这是存在的基本事实。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上的认同、行为实践上的落实,而不是口头上的宣讲,或者是胡乱的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作为额外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作为学校,对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导向也值得反思和研究。教育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

(3)反思观念陈旧,断章取义

这类教师在以往或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他们不能客观公允地审视、批判和解剖自己,避重就轻或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结论先导,然后求证。或者固守自己旧有的荣誉,不愿更新自己原有的教学思想及其体系中陈腐落后的部分,甚至有的教师对新异的观点视而不见或断章取义以求与原有观念一致。这类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批判精神缺失,重构勇气匮乏。教学反思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个人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不愿与其他的教师或者同行分享自己的教学反思成果。一方面,是担心自己反思中的一些内容成为其他教师“耻笑”的把柄;另一方面他们觉得教学反思是对自己课堂的反思,不用也不必与其他人分享,反思内容不具有广泛性。其实,当个人对某个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时,通过对话、思想碰撞就有可能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宽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与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有实质性的飞跃。

(4)形式中规中矩,内容单一

教学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每个反思者都要追问自己这些内容:这个反思中出现的问题是否也能在其他的课堂、其他的教学片段、其他的学科中出现。教师写的某学科的反思直接照搬到其他学科是否能够成立。很显然,针对的问题不同、面对的场景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反思得出的结论理应不一致,反思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如果不从具体的真实的实践中去有感而发,教学反思就不会去指导实践,更改造不了实践。反思的格式基本上是:教学内容描述十教学得失分析十以后如何做。虽然符合了我做什么、有效果吗、合理吗、我还能做什么的反思基本要义,但形式上类同八股,中规中矩,没有展现出教学反思的生机和活力,也束缚了反思者的创新能力。在反思内容上也显得很单一,只有失败,没有成功。教学反思,不仅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也要从成功中积累经验,学会自我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那种只有失败,没有成功的反思有失偏颇,不足以借鉴。大多数教学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教师怎样教的层面上,很少有对学生如何学这一层面上的反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削弱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以课程为中介,师生相互作用和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学反思不仅要思教,更要思学。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存在问题

(1)在教师教学反思的理念上,缺少新的理念指导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农村教师则因信息闭塞,传统的语文教学反思磁场强于新课程培训的理念。他们的教学反思观念仍旧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教材的灌输,轻视教学的改进;重视知识的讲授,轻视学生的探讨;重视理论的认识,轻视实践的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教学反思缺乏新理念的指导,认识教学反思的意义,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教师应该清醒认识到,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学经验向教学理论的过渡和升华,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者走向教学者、研究者的阶梯。时代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接受现代教育思想的洗礼。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探索者和追求者。我们应该明确一点,传统教育思想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和实践。

(2)在教学反思的培养目标上,缺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素质和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而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仍把能力目标—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第一位,把情感目标—语文的人文功能放在第二位。语文教学仍强调“双基论”、“工具论”、“教学活动是纯认知过程论”。教师是教学目标制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知识添装的“容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为努力完成预置目标而不懈地进行“双基”训练。“双基”教学只是优质教育的一个侧面。没有基础不行,光有基础也不行。一座大厦,总有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任何建筑的基础看不出个性,个性显示在地面以上的部分上。语文教学也一样,语文“双基”对所有学生都一样,区别很少。但是日后的发展却大不一样。“双基”语文教学必须和突出个性发展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有光辉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积极补充双基语文教学不足的部分,形成均衡的优质语文教育。

(3)在语文教学反思的方式上,忽视学生主体发展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而农村小学大部分语文教师还是遵循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重视课文的语言文字的读写训练,轻视课文美文佳句的朗读欣赏;重视课文段落结构,中心思想的归纳解析,轻视课文美文弦外之音、境外之意的参悟感受;重视一类课文的阅读、记忆、背诵,轻视课文中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发展的语文素养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和支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思想和观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储存,而不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抑制。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也就失去了基础。另外,对学生的要求,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思想也容易雷同,缺少个性,缺乏主见。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4)在语文教学反思的评价上,轻视学生多元化发展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察的评价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在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纲要和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学从片面强调其实用功能和考试功能的教学思想正在向注重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和重视其人文性方面转变。师生关系由传统的围绕着教师讲、学生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转变。对文本价值的取向由单一标准向多元化转变,并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教师把精力更多地用到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而不是如何进行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对语感的培养等等。然而,由于对纲要和课标的分析、领悟不够,目前在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令人堪忧的现象,应该引起语文教师们的深刻反思。

(三)改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对策

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教学反思理论的时间较短。由于起步较晚,反思观念薄弱,积累的经验也不够丰富,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

1.“思之有物”

这里的“物”,是特指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的实践之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从操作层面来看,思考合理问题

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问题:我想怎么做、我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怎样。具体地说,可以经常想这样的问题:课堂(或活动)我是怎样设计的、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科学吗、课上或活动中有哪些新的生成、是什么因素催化了生成、我抓住这些生成的问题了吗、反观课堂(或活动)设计得合理吗、学生学得轻松吗、会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弥补或改进等等。

(2)从反思内容来看,及时调整反思策略

应该涉及个人的备课、讲授、提问、讲评、练习等教学的诸多环节。也就是要反思自己的备课,反思自己的课堂预设与生成,反思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反思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与养成,反思训练的设计与成效,反思作业的设置与落实等等。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需要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若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思考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3)从反思手段来看,教学中提炼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2.“思之有的”

这里的“的”,是指教学反思的目的。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1)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等等。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2)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将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3)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合作学习,若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实则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3.“思之有方”

这里的“方”,是指方式方法。很多教师没有进行教学反思,主要原因是缺乏反思的基本理论知识,缺少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因而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省行为,必须有正确的方式方法,比如:

(1)通过问题反思问题

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更深层次的重要前提。在教学当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问题意识)。有时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出点“问题”,让他们暴露出最真实的想法。只有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会更有深度。

(2)通过对比进行反思

主要方法有:同课同师反思。主要是教师个人磨课。对同一课程内容,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时间前后对比反思。同课异师(同课异构)反思,主要研究同一课题的不同教法。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机智等教学技能上所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有效的诊断与修正。与其他人的课(包括名师课、优质课)进行对比(赏析或质疑),并反思甚至尝试。通过公开课,特别是专家、名师的课,可以学习和反思他们成功课堂的动态过程,以及他们的课堂教学机智,可以缩短个人成长的历程。

(3)通过课题研究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后展开的思考,与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着较为相似的程序:问题显现—预期设想—解决策略—证据验证—得出结论。教师每学期或一年所展开的教学反思是基于一个教学思考点上所进行的长期积淀。可以凌乱地发散思考,但一定要有该思考点上的反思。这样的思考能够加强自身某一点的强化式发展,最后实现以点带面的全面的发展。尽管发散式的教学反思能够使自己获得很多意外收获,但基于课题式的线性反思,可以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实现快速的跨越式发展。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对教学反思的再反思是促进教学反思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教学反思,通过对教学反思的再认识,才能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逐渐由经验型教师转化成学者型教师。当前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还有:反思总结法、对话反思法、课堂实录反思法、教后记反思法、行动研究法、课后备课法、阅读新知法等等。

4.“思之有评”

这里的“评”是指评价的方式、方法等。

(1)建立教学反思平台

教学反思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坚持,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予以政策、经费、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反思的引导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搭建教学反思的平台,切实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还应尽力拓宽教学反思的交流空间,对有价值的教学反思可以在一定教研范围内交流研讨,对公认的有思想、有价值的教学反思还要及时推荐给相关刊物发表,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人生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反思与实践,促进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建立正确的评价方式

多年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因此,社会和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教育,应当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使评价考试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级的方式。

(3)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传统反思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就评价内容而言,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由于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更新,教学任务、对象、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师如果仅凭经验驾驭课堂则很难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因此,要确保经验的正确有效,就需要对经验进行经常的、理性的反思。剔除经验中过时的部分,让经验经常性的更新,如同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真正的经验,总是一种否定的经验。”

语文教学反思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再学习的过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这一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语文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教学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之处,“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自我”,从而促使自己改进自己、自己提升自己。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激活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过程,也是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完善自我人生的过程。没有一日速成的优秀教师,但会有通过教学反思,越教越好的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