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为本,培养合格“社会人”

以学生为本,培养合格“社会人”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某高校的调查显示,62.19%的学生认为当前针对学生的工作方式需要改进。因此,要解决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培养合格“社会人”作为学生工作的终极目标来确定管理策略,选择管理手段。“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定位使他们对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各种需求采取积极的态度,

以学生为本,培养合格“社会人”

———浅谈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树立人本思想

哈 澍 武晶平

管理方法与现实情况的错位:

内地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作为教学秘书,我在2004年10月初首次参加了学校的期中教学检查。连续几天,各个学院分管教学的负责人、教学秘书以及学校有关领导在每天早晨7∶50之前全部汇集在教学楼大门两侧,注视着老师和学生们进去上课。8∶00的上课铃声一响,教学楼的管理人员便将楼门反锁,迟到的学生们就都被堵在门口。然后,主管部门要求各学院认领自己的学生进行处理。据报,本次查得的迟到学生总数达到数千人次。

按照通常的说法,本次教学检查着实下了大力气。其规模可谓宏大,动用人员可谓众多,组织配合可谓严密,成果更可谓显著。然而,每学期例行的这一检查加之三令五申地强化教学规范却总是难以达到让学生按时出勤的根本目的,甚至连遏制缺勤迟到现象的作用也很难保持长久。

从当时的反应来看,学生们对这种管理方式显然并不买账。弄清情况后,他们有的央求几句见还不开门就悻悻离开了,有的见状远远地转身就走,有的声称自己进去上自习,有的不服气地发着牢骚,更有人甚至拍打教学楼的大门大声质问管理员凭什么不让他们上课。任课教师们虽然并不完全否定上课出勤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检查方式的必要性在他们中间似乎也未能取得广泛的认可,他们有的提醒学生近期有检查,要注意出勤,有的甚至让学生们互发短信,让尚未到课的学生干脆不要来,免得给彼此带来麻烦。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和一部分教师对于缺课和迟到这一问题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后者认为这是很严重的学习态度和治学作风问题,而前者却不以为然。校方采取这样一种强制的管理方法而得不到学生的响应,这一现象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双方在学生的定位上出现的分歧:学校管理层显然将学生看成了被动接受“统治”的客体,而学生则认为自己是具有选择权利的参与教学的主体。于是,这种对事对人的双重认识差距造成了管理方式与现实情况的不适应,管理的力量也便像重拳打在棉花堆上一样,效果甚微。

事实上,在这次教学检查中所显露出的这一问题在全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并不鲜见。某高校的调查显示,62.19%的学生认为当前针对学生的工作方式需要改进。这一情况也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以及高校都在进行着各种方式的探讨和实践,提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总体来说,无论何种形式的管理,其主题都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管理涵盖着人、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方式。因此,要解决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培养合格“社会人”作为学生工作的终极目标来确定管理策略,选择管理手段。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效率现代管理的助长良方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澳大利亚学者乔治·艾尔顿·梅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管理应该以人为核心,以激励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促进组织中的个体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组织的高效益。人本管理承认人是组织的主体,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人本管理承认组织中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要用人所长,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人本管理还承认组织效率的提高要依靠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的产生是以物质、精神和信息的刺激为动力的。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指出,要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6个可以遵循的秘诀:

(1)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人翁地位;

(2)让被管理者参与管理;

(3)重视沟通;

(4)为被管理者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条件;

(5)维护被管理者群体的合法经济利益;

(6)不断提高被管理者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最初是对企业提出的,一经采用,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以美国著名商用与家用计算和图像设备全球供应商惠普公司为例,他们的成功靠的就是那种重视人的宗旨,即“惠普之道”。对此,惠普公司的创建人比尔·休利特是这样说的:“总的说来,惠普之道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一种信念,就是相信男男女女们全都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惠普之道就是那种关怀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个人成就的传统。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我们都真诚地信奉这条宗旨……因此,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惠普之道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正因为我们记住了这一条,所以多年以前我们就废除了考勤钟……”惠普公司的这种重视人的传统不但源远流长,而且还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重新修订并印发给每位职工的公司目标声明中有这样的话:“惠普不应采用严密之军事型组织方式……而应赋予全体职工以充分自由,使每人得按其本人认为最有利于完成个人本职工作之方式,使对达成本公司之总体目标作出各自之贡献……”惠普公司最不同凡响的是,虽然它拥有世界各地超过123000名员工的庞大队伍,却可以使人人都齐心协力去搞好工作,各级职工都表现出无穷无尽的干劲和热情,这便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所带来的好处。

西方教育体制下的大学也普遍在学生管理中渗透了这一思想。比如,美国大学的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学校的管理,他们参与管理的渠道也比较畅通。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委员会并发挥一定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有大学委员会(University Council)。这些委员会能够对学校的各种决策进行讨论、审议、建议,有的还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学生参议院(Student Senate)也是美国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学生事务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的平台和机会。图书馆、学生宿舍、餐厅、学生活动中心等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也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考试和日常行为规范也有学生进行自我监督。此外,学生报社和学生电台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决策施加影响。

在我国香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本、服务至上。他们认为大学生已是一个“成人”,他们自知自觉、热情主动,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有多样化的需求。学生事务工作的作用是为学生“联络、协调、服务”,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他们将自己的工作宗旨定位于“为学生提供周详的服务及设施,以帮助学生成长,发挥其潜能及提高其学习能力”,“照顾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提供专业服务”,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定位使他们对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各种需求采取积极的态度,并且延长服务时间,不仅仅局限在办公时间内。如在香港大学没有明确的学风管理,但学籍制度非常严格,若学生有1门导修课不及格,学生事务处老师会找他谈话;出现2门导修课不及格,就面临着退学的危险。香港大学这种基于对人性的认知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尽管严格,却保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造就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成才的意识。该大学2000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最好的大学,这其中又少不了得益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现实情况的发展:人本管理方式的催发剂

由于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对人的尊重,直指人心,因此,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应用,它将对解决内地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难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们就不得不改变观念,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管理所面临的现实情况。

首先,学生们社会经济身份的改变要求施教者以更为平等、更为民主的视角去看待他们。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高校实行的收费改革改变了学生的经济身份。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费的午餐”。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虽然只是象征性地收取200元,但却打破了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格局,迈出了高教收费改革的第一步。1997年,高校学费制全面实施。翌年,从过去的本科和专科学生免缴学费,经由部分大学生自费上学的所谓“双轨制”,开始全部大学生都缴费上学的所谓“并轨”。“并轨”后,收费标准几年内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收费标准猛增是在2000年。这一年高校学费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涨过了4000元。此后,2001和2002年执行了有关规定,学费、住宿费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从逐步渐进到突然走高、连续持平的这一进程,是与全球发展趋势一致的。

这一变化使得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个人投资。学生们再也不是完全由国家和社会培养的“受人恩惠”的学子,他们更多地按照个人的成长需要和自我规划来选择受教育的机会,成了与国家和社会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投资合伙人。因此,当今学生的权益观念和消费意识都在增强,越来越多学生维权现象的出现就是证明。

要适应这一变化,内地高校的管理者就应当改变那种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视角,以平等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实施人本管理。应该看到,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也是向其提供服务的过程。因此,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集权式的管理观念相比,合作式的管理观念必定更加适应现状。后者对前者的替代也必定是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要求。

其次,毕业生分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变要求教育者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高校带来的另一重大改变就是毕业生分配和就业制度的变化。1989年,国家一改建国后长期施行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的统一计划分配制度,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绝大多数毕业生实现了自主择业,掌握了个人命运的自主权。

这一改变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调整培养目标以确保其毕业生能够顺利“分配”。在此种情况下,他们培养的不应是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螺丝钉”,而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职场需求的“社会人”,不只是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一专”或“多能”的劳动者,而是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能独当一面又能与人协作,既注重工作效果又恪守职业道德的复合型创造者。

对于以育人为首要任务的高等院校而言,这一目标应渗透到他们的各类管理中去,学生管理更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内地高校的学生工作被视为“灭火机、消防队和高级保姆”,学校往往以“不出事”为评价学生工作的标准。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教育、引导和规范的过程。学校的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将对学生的认知和观念产生影响。就像在家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往往只会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一样,在强制力下管教出来的学生也难免摆脱不了惰性甚至奴性,一旦失去管束便无所事事或不知所措。而在那种充分尊重人性的宽松管理体制下往往产生的是独立自主、有尊严又懂得尊重他人的个体。这一切都将随着对高校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而得以证实。

再次,信息渠道的空前畅通要求教育者主动提高管理水平。

如今的世界是开放的,各种传播媒介和信息载体空前发达,这些都开阔着学生的眼界,同时也加速着他们观念的更新。萌发于世界各地的新的思想、潮流和意识可以很快被他们获知。这也就使得今天的学生们思维空前活跃和大胆,使得他们敢于怀疑现有状况,敢于质疑现有的各级教育管理机制。与以往任何时候的学生相比,他们未必更加睿智,却必定更加精明,未必更加深刻,却必定更加理性。据《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报道,几个北大学生不久前提出了“学生立法会”的设想,主张让学生以民主制的方式全面地参与学校日常的管理。他们提出:“大学是大学生们的学校,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人!”他们的主张也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支持。一位资深教授认为:“通过人性化管理,让广大学生对学校管理拥有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把他们的智慧、热情和才能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

现实情况告诉我们,与其让学生自下而上地要求改变,不如自上而下地顺应发展的需要,以一种现代的、面向世界的眼光,全面提高管理水平。要在学生管理的宗旨上强化人本思想,在管理方法上逐渐改变那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缺乏沟通和交流,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学生较少参与,管理手段简单生硬,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状况,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理解和支持学校的管理,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自律和他律,使学生管理工作从学生被动机械服从转变为自觉主动遵守,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以上现实情况的变化要求我们将管理模式由集权式向合作式转化,也就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宗旨,重视学生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使其成为管理的参与者和自身的管理者。

具有内地特色的人本管理方式:

优化学生管理效果的必由之路

以客观的眼光审视内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看到,我们有着西方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事务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我们的学生宿舍正在逐步地实现公寓化,我们的学生工作者深入基层、熟悉学生情况,其中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骨干和学生党员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等等。这些优势在我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得以贯彻之前就已经显示了良好的作用,相信它们也必将在未来的规范化人本管理和民主管理过程中助以一臂之力,使我们既走国际化道路,又形成自己的特色。

至此,让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到的教学检查的情况上来。问题的起因当然是课堂教学的不尽如人意。要让学生们充满热情地按时走进教室,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从各方面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然而,在目前课堂吸引力不足,需要施加一定外力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慎重考虑是否一定要用强制的方法,这种方法除了能让多数学生按时到课,是否有利于营造校园的民主氛围,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精神,以及他们的现代公民素质。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可以想到不少效果更为深入持久的变通的办法。

总之,在内地高校的各项具体的学生管理中,任何现存的问题都有其更为直接的成因,要根本地解决问题我们还要注意认识和消除那些独特的“致病因素”。但是,要在宏观上改变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培养合格“社会人”作为学生工作的终极目标将是确定人本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丁编译:《顶尖管理思想》,地震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马冬卉、文辅相:《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宁大学工网,2004年2月16日。

3.《北大学生要“亲政”,学生参与管理可行性有多大?》,《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2004年9月。

4.左树煜:《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第401期。

5.《名校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就业”到底难不难?》,千龙新闻网。

6.唐凯林:《上大学要交多少钱———关注高校收费改革》,《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

7.张人杰:《论内地公立高校的学费》,《学术研究》,200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