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知识插上创新的翅膀

为知识插上创新的翅膀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高等院校必须尽一切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在第二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方案竞赛中,我校有4名同学的创业方案参赛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为知识插上创新的翅膀

姜纳新 姜 鹏 林 林 杨 硕

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越来越突出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曾有人这样概括我国教育的弊端: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也有人说外国学生“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中国学生“三好”: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这些说法虽然均有失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形象地表达出我国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有所欠缺的问题。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民族话语中的中心词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高等院校必须尽一切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首先,要传授有效的知识,因为创造力依附于知识的获得,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其次,大学的职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在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应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第二课堂活动。

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趋势。第二课堂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一种教育和学习活动,是一种充满激情和乐趣的学习。长期以来我校重视本科生课内外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工作也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本着“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以研究的姿态投入学习,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倡导探索精神,大力培养创新能力,收获了累累硕果。

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校学生科技学术活动已蔚然成风,各类学生科技社团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每年一届的科技节为龙头,以学科竞赛、学术活动、科技讲座为主体的校园科技学术文化格局。

1.学科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在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挑战杯”杯名,李鹏、李岚清、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为竞赛题词,苏步青、钱三强、朱光亚、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也纷纷寄语竞赛活动。“挑战杯”科技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由于这项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高校育人成果,并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其声誉远播港、澳、台地区甚至欧美发达国家。

在首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8名学生的论文分获社会科学类二、三等奖及鼓励奖。在第二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方案竞赛中,我校有4名同学的创业方案参赛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2005年上半年,我校学生参加了由香港电台主办的“多媒体创意廊———亚洲区大学院校学生作品大赛”,制作的网页作品《北京胡同》,获得专家评审团评出的冠军大奖,他们联合制作的另一作品《北京老城门》,也获得“最佳内容奖”和“公众投票我最喜爱的作品(咨询类)最高票数奖”。香港电台专门给刘继南校长发来贺信,祝贺我校学生取得的成绩。

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信息工程学院有12人获北京市一、二、三等奖;在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在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中获甲组三等奖2人;在新奥特公司举办的“大学生传媒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制作了硬件、软件、三维动画、DV短片等高水平获奖作品近30件。

近三年在各种中、英文演讲比赛中,我校也取得了好成绩。2000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国际新闻专业吕律同学获得第一名; 2001年北京市东校区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崔娜莉、王靳等同学还在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竞赛中获得优胜奖;在外交部与外交学院联合举办的“联合国模拟英语辩论赛”中我校获集体二等奖。

近三年我校本科生在各级报刊发表的论文不仅数量攀升,而且从论文质量上也反映出本科生的理论思考不断深入的良好态势。如《论播音主持应变能力》获国家级主持人论文大赛三等奖; 98级录音艺术专业学生曲向辉在教师指导下的论文《现场节目制作中声反馈抑制》获2002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优秀论文三等奖;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2000级汉语言专业黄英同学的论文《曲径通幽的广告 唇齿留香的语言》发表在全国惟一一份专门研究探讨应用写作理论和技法、传播应用写作知识的综合性月刊《应用写作》上。

2.学术科研与交流活动

据科研处的不完全统计,自1994以来,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在逐年增加,目前本科生立项总数已上升到学生立项总数的58%,各专业学生广泛参与到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媒体管理学院学生参加的“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教司综合信息管理软件”通过院级鉴定,参加部级项目“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原型研究”、院级项目“奥斯卡信息库”以及“北京市供电局电缆管理系统”的研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告学院的学生协助老师制作远程教育网络课件,在专业老师负责的数字电视经营模式课题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部分内容编写,参与“电视台办公系统自动化开发”课题研究。

动画学院的学生参与制作动画短片《诚信漂流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得到业界人士的好评。在我校主办的“新锐之光”国际动画教育研讨会上,2000级动画艺术专业王淼同学、2001级动画技术专业张楠同学的作品获得研讨会“Flash”奖。

中国惟一的纪录片学术网站“纪录·中国”是由电视与新闻学院的老师创办的,97级电视新闻、99级电视新闻以及99级摄影班的部分同学担任了网站的资料收集、整理、翻译、新闻采集、撰写、论文编辑、上传等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在实践中,同学们不仅增进了对纪录片的了解、热爱,也使得该网站以严谨的学术风格、权威的信息来源和活跃的专业思想在国内纪录片界获得了相当的知名度。我校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联合特邀美国CBS资深制片人史蒂文·谢帕德先生开办“中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高级讲习班”以及“高峰论坛”,其中,我校学生积极地参加并汲取了国际知名媒体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方面的宝贵经验,极大地开拓了专业视野。学生还积极参与了2002年北京国际科教电影电视展评研讨会、“平遥国际摄影节”的观摩、学术研讨以及相关活动。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我校还加紧进行学者互访、学生互换培养工作。目前,动画学院有2名同学选派挪威学习,国际传播学院已有104名学生分赴伊朗、孟加拉、葡萄牙、日本等国家进行学习交流。

以素质拓展与提高为目标,以知识运用与创新

为使命,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以9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同学在各省市电台、电视台实习及节目主持的情况为例:

img10

(续表)

img11

(续表)

img12

其中,98级沈凌、朱红以及99级播音本科班董丽萍同学以出色的表现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分别成为2001年江苏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的形象大使; 99级播音本科崔娜莉、秦芳、张亮同学分别获得天津主持人大赛第一名、新丝路模特大赛“十佳”称号和“嘉禾之星十大新人”称号。

此外,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校园为辐射点,将社区服务、公益服务、各种专项服务相结合,如到部队的“外语、普通话”义教工作,到小学的“环保课堂”,到社区的法律咨询、挂职锻炼以及远赴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工作。学生的实习实践既是第一课堂成果的展示,又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载体,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缩短了学生与社会人才供求之间的差距。

专业技能与校园学习生活紧密相连,

主动参与学校方方面面的建设

我校开设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课与校有线台校园新闻制作相结合,让电视编辑、电视新闻、电视摄影等专业的同学自己策划、拍摄、编辑、播送校园内外的新闻,99级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还把同学们自己拍摄校园新闻的过程拍摄下来,制成了一部纪录片,参加了2003年的“理想杯”大学生电影节。

媒体管理学院的学生为教学部门设计“计算机学籍管理系统”,为体育部研制“运动会管理信息系统”及“运动会统计计分软件”;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为教师制作课件20余件,为校内部分机关、院系制作主页;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学生在大型远程教育系列片《电视节目制作空中课堂》中担任教学片的拍摄、编辑等工作,99级摄影和99级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还参与了电视编辑远程教育课件的制作。

另外,我们在学生工作中注意将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学生工作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氛围,弘扬正气。如在“十个一”工程学风建设中,动画专业的同学创作的数幅漫画以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鞭挞,针针入骨,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反思的宣传效果。为不断推进学风建设,在全校范围内继续倡导文明之风,在新年来临之际学生处委托广告学院的学生设计制作了贺年宣传贴。用这种以学风建设、文明修身为主题,以专业广告作品征集为知识技术含量的独特的贺年活动,鞭策同学们以优良的学风、文明的风貌迎接新一年的来临。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工作,学生处拟用一年的时间开展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系列活动,活动分主题进行。为响应活动号召,信息工程学院第二届周恩来班99级通信工程的同学们自行设计制作了“文明标示牌”,放置学生公寓社区,营造文化氛围,倡导文明风尚。

从90年代起学生处组织各毕业班撰写“班鉴”,既是大学四年生活的记录,也是专业技能运用与专业成果的展示。各毕业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精心编写,有的将“班鉴”制作成光盘,融策划、编排、摄录、音乐、后期制作为一体,做成电子声像版的毕业纪念册,为母校留下珍贵的纪念。

在学生成长进步的时光岁月中,有这样一批辛勤耕耘的人们,他们的业绩不在课堂之上,但又深深影响着每个广院人,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学校的壮大,他们将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奉献在工作中,许许多多的学生在这段岁月中构筑着人生理想最美丽的画卷。长期以来学生工作以促进学院发展为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内容,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勇于探索、躬身实践,有经验、有成果,也有教训和不足。新时期我们把学生工作定位在为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服务,想学校之所想,学校之所急,为学生服务,既服务学生当前之需要,又服务于学生长远之发展,既服务学生主观之愿望,又服务于社会对学生客观之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提供最积极的支持,为学生学习生活创建最优秀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目前高等教育竞争激烈,我们既要坚持市场的原则。即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规划和审视我们的工作,坚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的课程理念,同时又要坚持战场的原则,这几年高校之间第一战役———“兼并战”,其间因素很多,但规模占据一定优势;进入WTO以后,高校之间面临着第二战役———“世界大战”,国外高等教育的进入,使得国际竞争在本土展开;但高校之间最终要打的第三战役———“质量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会受到空间和办学资源的限制,而办学质量的提高却是永无止境的。目前学校已作出了战略调整,即控制本科生规模,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根据学校办学结构的调整,我们的工作也及时跟进,重新修订了《学生手册》中《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办法》,加大了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的比重,目的在于加强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下一步的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输送优质学苗。

站在世界的东方,创新精神正鼓舞着一个崛起的民族,教育当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使命。有人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此心长似清泉水,处处无声即有声”,一切听其自然,只求一分宁静;另一种人“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不移”,坚信“从来新路新人找,渐行渐觉风光好”。在古埃及的寓言中,传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登上金字塔,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我们要培养的正是那种既要有雄鹰般敏锐的眼睛、矫健的身手和高瞻远瞩、搏击长空的鸿鹄之志,又要有蜗牛般敏锐的触角、执著的追求和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的开拓者。世间罕见的美丽与成功的光芒将只呈现给那些勇敢的开拓者和创新者。为此,教育负有特殊的使命,教育者负有神圣的职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