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

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寻找教学规律,促进艺术特色教育更科学系统的发展,我们以《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立项。同时,音乐舞蹈又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有较好的基础。所以,提高音乐舞蹈特色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开发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理由。本课题以丰富“多彩发展教育”的教学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

第二篇 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

课题负责人:潘小莉               

主要研究人员:桂敏、励霄虹、史莉莉、姚渊、姚勇磊

一、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然而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转变,教育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将形成极大的反差。以往,人们认为考试成绩高的人就是人才;而今,只有综合素质高,具备多种较强能力尤其是具备创造力的人才能称为“人才”,由此可见,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我校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上做了积极地探索。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任校长在充分研究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彩教育”的办学理念,创办了音乐舞蹈、美术特色班,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创造了学习环境。全体师生以沉着务实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步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声誉大幅提升。2006年,领导班子新旧接替,新领导班子,本着“稳定中求发展,继承中求创新”的原则,寻找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办学理念逐步发展为“多彩发展教育”,认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丰富多彩性,决定了学生个体的丰富多彩;同样,教师个体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相长作用下,师生互为提供个体发展的平台,从而形成多彩发展的教师群体和多彩发展的学生群体。如何使教育者既赏识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又能以科学的方法启发引导?如何提高音乐舞蹈课教学的有效性?为寻找教学规律,促进艺术特色教育更科学系统的发展,我们以《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立项。

(二)对课程的理解

1.了解“课程建设”内涵,增强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进行课程建设,必须首先要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

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是从拉丁语派生出来,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即学程。当今这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

中外专家对课程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东北师大郝德永提出“课程的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经验的计划”。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西北师大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我们认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培养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依据;也是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载体。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一切社会实践等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建设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学校要有一定能力根据本校教育目标,按照国家规定的大纲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通过选择和设置有关课程来创建形成本校的文化特色,达成育人目标。

无论何种课程都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为内容,整合优化各种教育资源的课程才是现代课程的载体,它是个性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学生发展的起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活动领域,包括课内的、课外的;独立的、集体的;智力的、非智力的;学科的、综合的;科学的、人文的……每个教师对教材的加工、组织、表述等再创造过程,以及对学生产生作用的教育方法和每个学生所受到的影响都是个性化的、有差异的,这体现了课程是一种过程多变、效果多元的动态统一体。

要科学地推进素质教育,应当建立动态开放式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科教学功能,深化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强化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建设体系,强调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和研究者。

2.初中音乐舞蹈特色课程的建设

是结合本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课程。因此本课程也应该是促进本校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不仅包含知识的传承与授受,也包含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开发,获得新的知识。在充分了解了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具有本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理由、做法及原则

理由:艺术学科是我校传统特色,从建校伊始,就最早开设了音乐和美术课,有“土山湾”为证。同时,音乐舞蹈又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有较好的基础。

我校在音乐舞蹈特色教学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探索,但由于没有课程化,而显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所以,提高音乐舞蹈特色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开发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理由。

我们的做法是:以特色班教学为实践途径,在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教师工作室的工作机制,拓展课程科目建设,编写分层次的校本教材。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本着“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与社会结合”、“整合通用教材和编撰适应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相结合”、“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因材施教”等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完成课程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在使用教材和构建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材和课程,使“多彩发展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研究的内容

(一)本课程的理念及目标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多彩发展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着眼全体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胸怀理想、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个性鲜明、多彩发展,集人文、艺术、科技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课程建设的总原则:科学、艺术、人文并举——科学教人求真,文学教人求善,艺术教人求美。

音乐舞蹈教育课程则是传承悠久历史的品牌学科,建校伊始就实行的西洋音乐教育。学校现在开设了舞蹈、室内乐、数字影视、口风琴、合唱、民乐等音乐艺术类拓展课程6门,是在充分尊重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开设的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

课程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课程目标关注人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本课题以丰富“多彩发展教育”的教学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价值取向和育人目标。让音乐舞蹈特色教育走进热爱音乐舞蹈的学生中,走进课堂,学生在校园既接受良好的文化课学习,亦能受到良好的音乐舞蹈训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最大教育的可能性。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艺术技能、人文素养、自信心、创造力、情感、意志力及责任心。

研究对象:以六年级至八年级音乐舞蹈特色学生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1.如何有效开展艺术特色教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

2.如何开发建设和使用符合普通初中艺术特长学生学习的艺术专业校本教材(包含民乐、室内乐、声乐、舞蹈、数字音乐、口风琴)。编写音乐舞蹈校本教材。

3.如何在音乐舞蹈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及艺术实践活动中,体现艺术教育的特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专业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探索传承学校历史与构建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

4.配套机制:如何帮助教师个人成长,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

研究目标:

1.探索初中艺术特色课程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落实新课程标准下注重艺术课程综合性、多元性、可选择性的课程特点。在艺术特色教学实践中,成为校本课程的真正建设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使学生艺术特长更科学系统地延伸发展,培养有良好艺术欣赏水平的青年群体及合格表演人才的毛坯。使其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艺术人文素养。教师亦能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专业化发展。

3.依据课程标准,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整合国家、地方及艺术专业相关教材,使其更适合我校“多彩发展教育”理念下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学校艺术特色教育教学的经验,建设学校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编写音乐舞蹈校本教材,形成相应的课程指南学习材料,同时构建配套的运行机制。

4.传承百年历史精华,打造现代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构建学校文化的高度及长期发展着想,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的实践和研究案例。

5.拓展艺术学习的空间,丰富艺术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加强艺术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丰富艺术审美经验,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完善人格。

研究方法:

由于《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的课题包含了音乐舞蹈等六个特色专业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在获取资料、处理资料、分析研究和最终形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综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课程建设及艺术专业书籍杂志,结合本校音乐舞蹈特色教学的实际,通过分析、比较进行迁移。

2.综合调查法:采用事实调查、问卷调查及师生座谈会等方法,对初中艺术特色学习的兴趣、经历、方式、目的、变化等进行调查了解。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内容,在学校艺术特色班中进行音乐(室内乐、民乐、合唱、数字音乐和口风琴)和舞蹈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践,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实践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4.个案分析法:选择毕业生和在校的艺术特招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追踪调查,写出学生艺术学习成长发展变化的典型案例;写出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及组织大型艺术实践活动的案例。在案例中发现普遍性,在共性中寻找艺术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探索出艺术学习的指导模式。(以典型案例和调查统计的数据完成调研报告)

(二)本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兴趣促进主体发展的教学论

兴趣促进主体发展教学论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内化的理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兴趣和情感均属个人心理活动,由兴趣产生情感,促进主体发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兴趣和爱好是形成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契机,犹如催化剂不断促进青少年去实践、探索和思考。实践则不断开辟着他们智力发展的道路,探索则不断深化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而思考将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昂捷夫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为指导研究认为,人通过实践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不断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积累经验,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他的研究启示我们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和谐发展,应创造条件与优化环境,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发展、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给予自主选择、自我判断的机会,以培养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哪种教学都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首先关注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需求。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给艺术特色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给校本教材建设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艺术学习等方面的强项,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材料,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3.实践中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论

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艺术实践是艺术体验、艺术表现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的进一步锻炼和展示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将知识内化,情感融合,呈现蕴含积累的一种创造性的表现。艺术特色校本教材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而是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合作学习是现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艺术排练合唱、合奏、群舞、创作中都离不开“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关注和倾听、分享快乐、达到默契、获得尊重;在交流中引起碰撞、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合作意识,享受艺术学习带来的乐趣。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演绎,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二度创作的内心情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是认知方面的,也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和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提倡实践、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需要,更是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服务。

4.“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

是把培养自由发展的人作为重点,强调个性的充分解放。孔子因人而异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这个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措施。

(三)本课程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其依据:本课程的设置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和《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以及我校多彩教育的办学理念而逐步形成。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实施,中学艺术教育正以科学的方法审视以往走过的路程,也将以科学的方法引领完善学校艺术特色课程的建设。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课程内容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并对其有效的序列排定?

1.培养目标

针对我校的艺术特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舞蹈基础能力,多来源于各小学的音乐舞蹈队或市、区少年宫的特点。我们将音乐舞蹈特长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使其原有的艺术能力在中学阶段能够有更系统更科学的延伸发展,培养有良好艺术欣赏水平的青年群体及合格表演人才的毛坯。因此内容的选择和界定上,既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课程与教材的专业要求,也有别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材的大众基础性要求,更不同于艺校的单一技能训练,而是介于艺术院校和中学艺术基础教育之间,适宜于普通中学艺术特长生独特的学习要求的,与专业院校相比具有浅而广的特点。

2.学情分析 为使教材最大限度贴近我校预初一至初二年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课题组对部分历届学生、在校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

艺术学习的经历与模式、进入艺术班时的专业水平、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艺术学习的目的、进入学校艺术班后的变化。除问卷调查外还进行了师生访谈座谈会,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特长生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问题、优势特点。

调查显示:43%艺术特长生生活在艺术氛围并不浓郁的家庭,50%的家长虽没艺术学习的经历,但都迫切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并认为艺术教育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与学校艺术教育目的相同。

不足之处:

①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造成64%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较正规的艺术教育。

②不允许失败的心态造成孩子艺术教育更偏重知识性、技能性。

③急功近利要出人头地,期望和现实的反差,导致孩子承受压力与痛苦,表现出讨厌乐器、逃避练习等。

④功利思想,把艺术学习等同于获取考级证书,超能力的练习导致学习习惯差、实际演奏能力弱导致缺乏自信、阶段性学习目标提前完成造成终身的兴趣与修养缺乏等等。

⑤家长意愿主导学生自身的兴趣,造成非主动学习等问题。

3.教材内容的选择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我们确定教材的基本定位是兴趣性的而非全专业性,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为目标指向。在优化国家课程,结合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专业学科系统训练为依据,教材体现出人文性、经典性、体验性和创造性。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共鸣打动学生心灵,具有丰富内容和深刻人文内涵的、被社会文化价值广泛认可的艺术经典作品。校本教材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六年级分别从器乐、声音训练、舞蹈基础、数字音乐等基本技能开始,规范学生演奏、演唱、形体律动的方法,认识信息技术给音乐呈现带来的美丽;通过欣赏了解优秀传统曲目、舞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欣赏中很直观地感受器乐曲的标记与演奏方法;歌唱的声音位置、气息控制及咬字吐字;不同民族舞蹈的韵律特征等等,产生兴趣,感悟美。

例1:民乐特色课程

教材内容:由五个版块组成,第一版块:民乐欣赏;第二版块:乐理知识;第三版块:视唱与试奏;第四版块:民歌学唱与创作伴奏;第五版块:民乐合奏。

版块选择排列的理由:在多元文化发生碰撞,青少年更青睐于流行音乐的情况下,利用主课堂传承祖国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从提高学生对民族艺术鉴赏能力入手逐渐达到较好的艺术实践及表现。

第一版块从欣赏民族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的分类,了解乐队中各个乐器的性能、音色、演奏的技能技巧,规范演奏方法,感受器乐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为合奏、重奏、独奏等实践活动做准备。

第二版块乐理知识和第三版块视唱与试奏,通过加强乐理知识和视唱、奏的能力,更好的为演奏服务。

第四版块:民歌学唱与创作伴奏,学生在民歌学唱中,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格,从而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更有利于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奏乐曲,通过相互合作,为民歌创编伴奏,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第五版块民乐合奏,在合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中,领悟民族音乐的优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力求学生通过五个版块的学习,都能熟练演奏各自的乐器,了解民乐,热爱民乐,学习民乐,传扬民乐,对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例2:室内乐特色课程

教材内容:以重奏、合奏作品为主,兼经典曲目和改编曲目。

教材内容选择的理由:针对学生之间的专业水平与艺术素养差异较大的情况,室内乐教材的选择旨在弥补社会艺术教学“一对一”模式的不足,借助学校艺术课程的优势,发挥乐队多声部集体合奏的优点,消除学生个体器乐学习的孤独感;强调多员互动,学习倾听、学会欣赏、合作,在合作互动中享受音乐艺术带来的乐趣,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克服技巧练习带来的枯燥感,增强学习艺术的兴趣和信心。

(1)《室内乐》教材选编以重奏、合奏作品为主,兼经典曲目和改编曲目,根据声部配合的难易由浅至深,循序渐进,让习惯独奏的学生享受到重奏、合奏的乐趣。

(2)《室内乐》教材要求琴法与乐理同步,节奏、练耳训练也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在学习演奏、学习合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一步掌握乐理、和声知识。

(3)《室内乐》教材安排了拓展训练,围绕一首作品的演奏,拓展至同类型相关作品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欣赏,从而进一步了解音乐艺术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例3:口风琴特色课程

教材内容:由六个版块组成——学一学,练一练,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奏一奏。

教材内容选编理由:作为课堂器乐教学的补充教材。

口风琴兼具有吹奏乐器和键盘乐器的特点,易于掌握。作为普及性乐器课,不仅丰富音乐课教学内容,且易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为日后学习键盘乐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学习音乐的实际出发,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力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一学:提供一首主要练习的乐曲,由浅入深难度适宜,使学生能很快上手,克服学习乐器的恐惧心理,并且有演奏提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曲。练一练和看一看:针对前一首乐曲中的难点抽出来单独练习和加以说明,通过这两个版块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口风琴演奏技巧。试一试:让学生在掌握演奏乐曲的基础上,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丰富乐曲的表现并能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想一想:学生的创编活动,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奏一奏:再提供两首乐曲练习,起到巩固与提高的作用。本教材在乐曲的选择上,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外名曲为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使审美教育落到实处。

《口风琴吹奏校本教材》的分阶段目标及总目标

预初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兴趣。以口风琴演奏技能的学习体验为切入口,重视学生对音乐技能的兴趣爱好,尊重掌握程度和表现上的个体差异,强调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可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权利和机会,努力使学生均能学到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的课程。

初一年级的目标是:强调审美情感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注重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在充分体验艺术美感的同时,逐步形成健康的美学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初二年级的目标:加强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应贯穿于体验与实践的整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不仅有利于丰富审美体验,同时能促进师生,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口风琴合奏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充分体验融入集体的需要和满足,在合作中产生价值感。合奏的成功需要强调集体每个成员的个人责任,包括协调意识与协作行为,否则集体性的艺术活动无法产生美感,因此要强调个人责任的意义,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年教学后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课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例4:数字音乐课程

教材内容选择:在音乐教学中学习MIDI音乐制作,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不断转变的今天,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使本来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色彩丰富。MIDI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电脑音乐是一种新兴的电子音乐,通过音乐软件对每一个轨道(即声部)的数字音乐加以创作、进行编辑处理,可制成录音带或直接录入多媒体课件。数字音乐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对艺术多元化理解,探索艺术呈现的新形式,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训练的很好的载体。

教材内容安排:

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独特的魅力:用旋律、节奏等构成音乐的特殊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而音乐自身的美也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体验得到充分体现。教材中安排的知识点、制作技术循序渐进。

预初年级目标:解决曲谱输入和简单的和声配置问题。选曲上从简单的儿歌,学生熟悉的旋律入手,通过电脑和音乐制作软件输入旋律,教授其基本的乐谱输入、即兴伴奏、基本乐理知识。做到能够把一个简单的旋律配上和声,完成一个简易的两声部的小作品。

七年级目标:通过一年系统的乐理和简单的即兴伴奏学习,能够为一个简单的乐段配上多声部的旋律,可以是多轨的音频,完成二度创作。

八年级目标:通过给予的一个照片或者场景,自己想象,即兴创作一个音乐主题,并通过电脑手段完成对音乐主题的和声配置。这个音乐主题可以是全新的创作曲子,也可以是在已熟悉的乐曲上做3度或者4度创作。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参与创作,以巩固学过的音乐语言、音乐表达手段,发挥想象力,充分表达自我对审美的理解。把学生参与创作贯穿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创作的过程成为最好的自身创作能力成功体验的过程。

例5:舞蹈特色课程

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介绍了我国汉、蒙、藏、维吾尔、朝鲜、傣族等六个民族的舞蹈,每个单元设计了四个板块:赏、学、创、知。

教材内容选编理由:《舞》是一本拓展型舞蹈课的区、校本教材。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身体动作是人的内在生命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认识到舞蹈教育是以一种审美的形态——对身体进行教育,以期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为更多热爱舞蹈和有意了解舞蹈的学生提供可参考教材,也是适合学校开展的群众性的舞蹈教育。本教材适合初中学生的舞蹈学习和教师教学用书。

赏:佳作欣赏,提供优秀的舞蹈作品和学习建议;学:学跳民族舞,提供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创:创编小舞蹈,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知:介绍舞蹈表现形式和名家,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版块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具有娱乐性和互动性,可以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对民族民间舞蹈初步认知和学习。四个版块的内容动静结合、相互联系、习创互补、循序渐进,为同学们尽快掌握好以上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材突出了创新理念,表现在:以引导学生发现人的动作产生的根源是来自内心的情感,从了解、学习、创编和积累中,注意通过动作去解读生命。使学生成为学习、实践和探究的主体,并在舞蹈学习中能够获得如下素质:1.认识世界的高度智能;2.适应世界的强健体能;3.创造世界的创造潜能;4.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情商”慧能。即以感觉的方式认识世界,提升人的智能;以律动性的形态锻炼身体,增强人的体能;以审美的方式解读心灵,开掘人的创造潜能;以身心一体化的身体锻炼,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舞蹈教学的教育目标。

例6:声乐特色课程

教材内容:由专业基础课、共同课、欣赏课三大板块组成。

专业基础课(以年级为单位授课):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课(《少儿合唱队练声曲选粹》)。

共同课(全体合唱团员):分声部排练、合唱排练,其内容含:中外民歌、艺术歌曲、时代歌曲、新创曲目等36首优秀经典歌曲。(如:《小白菜》、《数蛤蟆》、《森林水车》、《闲聊波尔卡》、《伏尔塔瓦河》、《鳟鱼》、《春天的故事》、《阳光下成长》等。)

欣赏课内容(以年级或集体为单位):欣赏优秀合唱作品及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放牛班的春天》等14部声乐作品,以及观摩演出。

教材内容选编理由:

合唱广义上说,是包含同声的、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重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歌唱艺术。(周正松,《合唱与指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严格来说齐唱、重唱,一般不放在合唱的范畴中。然而,学校的合唱教育应该在这个年龄段人群表现出特殊性。

对于合唱团成员年龄在12—14岁的少年而言,混声合唱作为欣赏胜于演唱。其次对于一个业余合唱团队而言,支声的、复调的或无伴奏的合唱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根据合唱团情况接触一些二声部或三声部等难度适合的曲目,要让孩子们尽量欣赏到广义上的一切合唱形式,但不唱难渡过大的作品,侧重排练经典的、有时代性、可胜任的合唱作品。根据学生青少年时期活泼好动的天性,加入其他的演唱形式,比如表演唱等丰富学生的演唱能力。这也许就是土生土长的本校合唱教学独特的地方。

声乐课程三年的总目标: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音乐基础,增强歌唱能力;通过合唱排练,提高对声音的敏感度及合唱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及合作协调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提高音乐表现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行为修养。

通过合唱艺术的教育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促进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声乐课程阶段性目标

预初一年级目标——准备阶段

(1)掌握基础乐理、树立合唱中声音概念。

(2)重点体验掌握并积累二声部合唱,能控制好自己的声音。

(3)能基本融入合唱团集体排练,初步体验合唱训练氛围和效果。

初一年级目标——积累阶段

(1)加强视唱能力、掌握发声技巧。

(2)积累多声部合唱曲目,在控制好自己声音的同时倾听合唱团中其他同伴的声音以求和谐。

(3)学会看指挥,能很好地将自己融入合唱排练中实践体验与感受。

初二年级目标——成熟阶段

(1)具有一定视唱和听辨能力。

(2)具有演唱多声部合唱的能力,基本解决合唱中音准、音色、音量和咬字吐字的问题。

(3)加强舞台表演能力,能自行寻找伙伴排练简单的合唱曲目,在表演中感受愉悦。

4.教材内容序列的排定

本教材是我校音乐舞蹈教师在多年艺术特色教学实践基础上,对学习内容做出的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内容的组织是依据学习内容中具体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理论,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组合。

结构方面:六个特色项目的教学内容组织都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进行了合理的构建,从三年总的教学安排上体现了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学内容的主张,即以与学生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展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如:在艺术团队的集体排练中,不同年纪、水平不一的学生共同完成同一作品时,难免进行反复的滚动式排练,从而达到对一个作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不断领会更高层次的艺术感受的目的。

从各阶段的学生的需求看,教材也体现了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主张,注意艺术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经典作品鉴赏、艺术概念、人文素养、多元文化特征和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促进融会贯通和学习的迁移。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体机能不同,所以各专业技巧课程按年级的高低编排。

内容编排:根据学科特点充分考虑了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确保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较简单的先决技能到复杂技能的序列,排成一个有层次、有关联的系统,使前一部分的学习为后一部分的学习提供基础,成为学习的“认知固定点”。

5.教材的编写遵从原则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拘泥于课程标准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比如,教材中选取的谱例是排练的依据,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应对作品做相应的改编和调整,不生搬硬套。

(2)强调科学性和基础性,体现特长培养的实用性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各类艺术形式的典型特征与表现方法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在稳定的基础上了解普遍性、进而获得迁移和长远发展。

选择中学生喜爱的曲目和舞蹈,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今较流行的富有时代感的作品。每课都附有简要背景材料,演唱演奏及舞蹈提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调培养艺术学科专业技能和艺术综合素养,又渗透性地培养其一般的素质,如观察力、独创性、自信心、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等。

6.对本教材的评价

本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其优缺点,会在不同时期因不同的需要而显现出来;本课程开发策略与已有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力图找到课程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和生长点,两种策略之间会出现互补和融合,本教材中的大部分谱例及技能训练内容选自己出版的音乐舞蹈类教材书籍,也有一部分是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各级段学生的不同需要而做的自编或改编。

主要特点表现在:我校的音乐舞蹈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艺术特色教育更加符合我校师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教材对于教师而言,是进行教学的工具。

本教材的编著是以我校为教学背景,为我校艺术特色教育而度身订制的,但对于普通初中发展艺术教育将提供很好的借鉴和教材内容依据。教材内容的编排根据年级的划分由浅入深,每个阶段都细分为若干版块,在难度层次上循序渐进。不同年级集体参与的教学活动事实上是相互交融又各有重点的。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不同需要有所选择。

7.明确艺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从易达难,由简到繁,逐步积累,增强自信心。

(2)因材施教原则:承认个体差异,分层指导;发展个性特长,激发兴趣;引导确立目标,促其多元发展。

(3)内外结合原则:根据教学需要,校内校外教师结合完成教学任务;加强艺术实践,参加校内外大型艺术实践,增强服务意思,培养合作精神;鼓励艺术竞赛,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锤炼意志力。

(4)欣赏观摩原则:欣赏观摩,开阔眼界,品味优秀艺术作品。

(5)艺术实践原则:注重学生间互动、师生互动、多维互动;学习合作、乐于交流、善于评价;引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大胆求异的创新思维。

(四)本课程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 从班级组合、课时安排、教师安排等方面做了合理的统筹,特色教师工作室的建立为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向深度发展和广度辐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班级组合:音乐舞蹈特色班的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特招生,具有较好艺术专业能力,多来源于各小学的艺术团队或市、区少年宫。另一部分是电脑派位进校有艺术基础的学生。每个年级有两个班:音乐舞蹈班、合唱钢琴班。

(2)课时安排:特色班教学首先保证完成国家教育大纲中规定的文化基础课,其次保证有相对较多的时间进行艺术专业的技能技巧训练和艺术实践。其中艺术基础型课安排如下:六年级每周四节,七、八年级每周各三节。艺术拓展型排练课:三个年级同时合作每周两次,每次2课时。艺术研究型课:渗透在创编练习中及创作作品中。

(3)教师安排: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学校安排有特色专长的专职教师担任每个特色项目的教学。

2.学生的成长

特色课程建设更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更能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两个学年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践效果。从学生对参与艺术体验的积极态度、对音乐舞蹈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及创造性潜能的挖掘、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学习态度更积极主动

满足多彩需求、激活学生潜能。在艺术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凸显,他们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的主动获取者。教师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敢于并有能力用自己的艺术特长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在艺术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真情愉悦,积极表现,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

本课题教学实践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乐于进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把学生原有的技能基础、知识经验作为新技能、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技能和经验中,生长新的技能和知识经验很重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艺术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内心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使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尊重、获得成功、增强自信,学生认识和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不断增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衡量艺术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

(2)在扩大的学习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能力培养

在艺术教学中,师生、学生间常会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看法和理解的差别,相互在交流和质疑中了解彼此的想法,这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学生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更多的外部引导和影响,扩展了学习空间。

艺术特色教学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无论是乐队乐器编制的配备、合唱声部间协调的合作、舞蹈不同种类韵律的把握等都填补了学生原来单一学习时所不了解的空白。在合奏、合唱、群舞中,更能真切的体会到相互间协调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只有合作才能产生出的艺术效果的成功喜悦。学生们会更主动练习,学习倾听、关注同伴,以达到很好的合作。在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艺术学习还加强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在主题班会、队会、校园艺术节、社区活动、庆祝演出中,能把所学知识合理迁移、融会贯通,表现出大胆的创作能力、组织能力。校内校外结合,个人集体配合,拓宽了艺术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用艺术表现真情,纯净心灵,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艺术素养的提升

我校艺术特色课程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代表性歌曲、乐曲、舞蹈及相关的风土人情。生动的艺术实践中,激励学生热爱艺术,表现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班队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协调合作和团队精神。

课题活动开展的两年中,特色班学生在国际国内艺术竞赛、艺术交流中成绩卓著,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学校,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成功,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有明显提高。

3.教师的成长:教师在课程生成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与学生共成长,与课程同丰富。

(1)课程研究意识增强

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是教师成长的阶梯。

每一个教师工作室都以特色教师的个体创造为主,教师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反思,主动研修专业;不定期聘请艺术院校专家进行理论指导;经常请市区教研员来校教学指导;聘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来做课题辅导;总结梳理教学内容,参加区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艺术竞赛、艺术实践演出;优秀特长生的需求,无形中更促进了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良好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积极反思。

通过课程建设我们认识到: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教师必须拧成一股绳,团结合作,集思广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学会思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难题,这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2)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课题研究则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和业务提高,了解前沿动态,加深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树立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使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在“研究”中不断认识自己、研究教学,掌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教师自身的全程参与,教学行为的跟进,有效弥补大规模教师培训中个体针对性不足的缺憾。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以课题引领课程建设,以教材做强特色教学,这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

(3)组织策划大型活动,指导学生艺术实践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如:组织承办全区中、小学艺术竞赛活动,连续数次举办以我校冠名的徐汇区中小学舞蹈专场比赛、民乐专场比赛;参加长三角民乐展演、上海市百校风采擂台赛、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校迎新活动、校专题艺术活动等。既带动了区内中小学艺术活动的发展,也促进了我们自身的提高。

4.建立特色教师工作室

学校建立了特色教师工作室,其中六个工作室是本校音乐舞蹈特色教师个体创造的,为教师的错位发展和潜心研究教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践“多彩教育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课题组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在学校发展愿景——建成多彩发展的生态型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成为领头兵。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课程与国家基础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设的。我校音乐舞蹈特色课程建设是根据我校多彩发展教育的理念及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而对国家基础课程的补充,是在保证国家基础型课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统整国家教材、艺术专业教材而进行的艺术类拓展课,它为学生的艺术发展提供更广阔更多维的空间。我校的发展愿景是建设成一所多彩发展的生态型学校,其特点之一: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用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多彩发展的需要。在家长、学生和社会都渴望通过艺术学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获取未来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素养的心理愿望下,在现有的国家及地方音乐、艺术教材无法满足我校艺术特长学生学习需求时,我们处理好学校、地方、国家课程的关系,根据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和二期课改中注重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多元性、可选择性的课程特点,以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艺术特长更科学系统的延伸发展和为社会培养良好艺术欣赏水平的青年群体,实现艺术课程帮助学生丰富艺术审美经验,提升人文素养,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思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完善人格的目标。

这恰是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对特色班来说,是对国家基础课程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是对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现实性操作。

(二)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和学生成长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从兴趣促进主体发展教学论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内化的理论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兴趣和爱好是形成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契机,犹如催化剂不断促进青少年去实践、探索和思考。

在艺术特色教学实践中,我们关注到了学生技能、情感、人文素养、意志力、合作精神、国际化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1)技能 有了教学时空的保障,有了适合他们专业学习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逐渐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在整体的合作中学会倾听,感悟和谐,团结协作,达到默契,演奏、演唱、舞蹈、编创等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项演出中充满自信,在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

(2)情感 艺术是一种深度个人化的领域,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将进入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世界,进而影响生命。实施艺术教育,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艺术文化成果,通过显性和隐形的教育途径,再通过学生的内化、积淀,作用于其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使其获得未来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素养。

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独特性的一面。

(3)人文素养 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应创造条件与优化环境,课程力求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其特色,热爱和尊重多元文化,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人的健康发展。

(4)锻炼意志力 通过自觉苦练基本功培养意志力,从优秀作品中感悟团结拼搏、不断壮大的民族精神,向往美好生活的坚强性格和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5)合作精神 艺术特色课的集体学习,弥补了学生原来单一学习时所不了解的空白。在合奏、合唱、群舞中,学会倾听和关注同伴,以达到相互间很好的协调合作,并从中感受到只有合作才能产生出的艺术效果的成功喜悦。学生们会逐渐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6)国际化视野 学生经常参加接待国内外来访的教学交流活动,及走出国门交流艺术学习。在更广阔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上检验能力、发现不足、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在对外交流和竞赛中,学生们都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多元文化,在表演和介绍自己国家的民族艺术时,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

(7)社会责任感 艺术学习及艺术实践的活动内容,不仅突破课本的限制,突破了课堂的限制,也突破了学科的限制,使艺术学习实践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贴近,如:主题班会、队会、科技创新表演。更走出校园,参与社会、社区活动、市区艺术节,使艺术学习与生活同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重大庆典纪念活动,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8)创新精神 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艺术课程在中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是艺术活动的欣赏者、创造者、表现者和评价者。在艺术活动中力求将学生作为艺术学习的主体,以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和挖掘创造力为目的,努力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作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培养自信的态度,更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

(9)可持续发展 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注重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接触各个时期的艺术,了解艺术如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何表达情感,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人类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总之,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的美育能力,陶冶了学生性情,培养了情操。

(三)本课程开发建设与教师行为转变的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行动具有统摄和指导作用。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新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困难也都圃于旧观念的束缚。观念更新万象新,观念陈旧事依旧。我校的艺术特色教育所以绚烂多姿,就源于在课程改革中观念的更新,敢于面对升学压力思考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敢于思想解放、进行课程改革、强化课程意识,把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

(1)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与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关系

“多彩发展教育”理念指导下,建设一所生态型学校的愿望催生着特色课程项目的发展,本课题在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切实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的同时,也更多地发挥教师主观能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在课程开发建设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体现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参与者、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根据学生不同的艺术专业能力,为其提出适切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以及给学生提供艺术表现时复杂的真实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实现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其主导作用表现在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和活动的目的,在帮助学生演绎艺术作品时精准的启发和引导。适时、适当的指导为学生解决演唱演奏中出现的困难,能有效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演出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艺术学习活动的始终——导在前,引在中,评在后,关注的形式始终平行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伙伴或合作者,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得以呈现。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子,发挥自己的作用,尝试表演形式、敢于即兴创作、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总结,掌握方法,寻找规律,积累经验。学习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对作品的理解。

(2)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关系

教师职业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在本课题实践中,教师始终参与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及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有直接帮助的。教师都感受到了课程建设给自己的教学理念、基本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以积极地态度加强学习,应对挑战,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在研究如何教学生的同时,更多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

如: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从不断减少地传递知识到逐渐增多地激励思考;从如何把握教育时机的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等等。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教学中不可能千篇一律。教师都能意识到课程建设和开发,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艺术课程往住横跨多个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进程的恰当设计、综合知识的教学、艺术活动的设计实施、专业竞赛的指导等等无蓝本可参,这就要求教师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以课题引领课程建设,也是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使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即对教师的教育成为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得以实现,是教师培养的升级运动之一——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主要表现是学术性与师范性整合。

(3)课程开发对教师整体把握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建设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建设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改变以往照本上课机械执行,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和课堂实施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产生实效;教师要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和需求有所了解和把握,对某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进程有足够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才能整体把握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4)课程开发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关系

课程开发建设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变革自己的行为,改变原来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形象,而侧重于对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促进,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开发或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实现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研究如何教学生的同时,更多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技术能力,为其提出适切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改变一课一教案;重视技巧训练与课堂表演实践的结合——尊重艺术学习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和活动的目的——把更多主动留给学生;精准的启发和引导始终伴随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在合作学习与训练中使学生渐渐认识自我,找准在集体中的位子——学习合作;教师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清晰指点充满智慧、热情鼓励增长信心、宽松氛围放飞想象、幽默风趣笑中领悟。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位置都为有效教学。

(四)课程开发与建设与学校管理的关系

学校文化促进了本课程的实施,本课程促使学校文化更具特色。在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建设成一所多彩发展的生态型学校的愿景是课程规划的依据。学校管理从特色教师工作室建立、目标管理、任务驱动、无为而治、服务保障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所需。为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科学、艺术、人文并举;学生、教师、学校共荣;家庭、学校、社会共建这一理想目标,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多维度、立体化的开发教学资源满足多彩发展的需要,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教师工作室的建立

营造教师发展的心理与工作环境,建立特色教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富有创造性,教师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探索教育规律,其心情放松,思维开放,工作热情高涨,会给教师带来无限的创造力。6个音乐特色教师个人工作室开设了舞蹈、室内乐、数字音乐、口风琴、合唱、民乐等6门音乐艺术类拓展课程,不但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为教师集中研究教学提高专业能力、错位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创设了很好的条件,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和队伍的稳定。形成了音乐组教师多彩发展的优秀群体。开设特色课程,参加区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在各项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相长,优秀艺术特长生的需求,更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工作环境使得教师变被动的专业发展为主动的、能动的专业发展。

(2)目标管理

学校规划育人目标,形成了共同愿景、阶段目标、制定项目制度。再规划用人:发挥校内教师特长,借助专家指导力,搭建团队。发挥个性教师的特长、目标激励、错位发展,形成合力。打造特色师生多彩发展,构建学校多彩发展的特色学科课程,让个性师生的特色都得到更好地发展。

(3)任务驱动

以课题带课程、以课程强特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明确课程建设对强化学校教育特色的作用。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结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勇于反思、探询、研究,学会合作与交流,以自己亲身感受去理解、关注,进而发现、提出、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组织与实施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建设特色课程,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师将从不成熟到成熟,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无为而至 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校给教师留出空间越大,教师发挥的能量就越大,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条件,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根据动机理论,教师拥有自主发展的愿望,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教师焕发的工作动力就越大,教师就能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发挥专业作用,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而是把专业发展看作为是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需要,具有自主意识,从而达到一种职业的满足感。

(5)服务保障

把教师放在主题位置上,充分发挥教师能动,让教师提出个性化的想法;为每个专业聘请音乐学院、师范院校的专家定期进行指导;经常请市、区教研员来校指导业务,聘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来校做课题辅导;重视艺术教学园地的建设,有全区颇具规模的舞蹈团、合唱团、西乐队、民乐队、数字音乐工作室,每个特色项目都有专用教室;保证艺术教学实践空间,有固定的艺术专业课和排练课;保证教学必备的艺术教学电教设备、图片、音像资料等。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保证本课题开展工作。

(五)与社会的关系

(1)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优秀学生

我校艺术特色教育已经向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艺术学院输送了数百名品学兼优的人才。在国际国内市区艺术竞赛中频频获奖。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多次作报道。应邀参加了近百次大型庆典演出。带领学生数十次应邀参加重大社会实践活动。

(2)参与社会重大艺术实践活动与文化交流

如:迎接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对市校园集体舞推广现场展示;教育部对区艺体工程督导检查中做现场展示;赴澳大利亚参加“昆士兰上海周”文化之旅宣传世博;“长三角”民乐团展演;参加德国、美国国际儿童舞蹈比赛;迎世博“美年达”百校风采擂台赛;市区重大庆祝演出。四次承办徐汇区“汇中杯”中小学舞蹈、民乐专场比赛,既带动了区内学校艺术团队,又促进了自身队伍的建设。

教学交流:不断开展国际艺术教学交流,如与美国、日本的合唱、舞蹈教学交流等。2009年我校舞蹈团应邀与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共同演出舞剧《天鹅湖》及《新天鹅之旅》,现正在紧张排练之中。

(3)课题组近年来获得上级主管机构嘉奖情况

科研提升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实践与交流不断开阔教师的眼界,锤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课题组近年来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嘉奖如下:

连续两次评为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两轮被命名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2009年舞蹈被评为市级特色项目;2006年被市文广局命名为首批市级优秀非职业舞蹈团;

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班组;2010年评为上海市“五一”模范示范岗。

2008年被评为徐汇区教育局文明组室;2009年徐汇区示范教研组;

2009年本课题组1人被命名为徐汇区学科特色(德育)基地主持人;

2009成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高地建设教育联盟学校之一;

连续13年被评为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区学生艺术团舞蹈团分团、合唱团分团、民乐团分团。

四、主要认识体会与研究成果及价值

(一)主要认识体会

1.课题在学校多彩发展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实践,师生才能实现个性发展

课题《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研究》是在学校多彩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实践的,因为有了学校的支持和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我们的课题实践才有了教学空间等各种保障,师生共同成长。成为丰富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并起着先锋引领的作用。

我们以自身的教学实践验证了上海市二期课改中中学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定位的准确性,即:艺术课为帮助学生丰富艺术审美经验,提升人文素养,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完善人格。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家长、学生和社会都渴望通过艺术学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获取未来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素养的心理愿望要求下,在现有的音乐、艺术教材无法满足我校艺术特长学生的学习需求时,《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实现了二期课改中注重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多元性、可选择性的课程特点,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艺术特长更科学系统的延伸发展和为社会培养良好艺术欣赏水平的青年群体及合格表演人才的毛坯提供了最大的教育可能性。

本课题的研究能很好地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引导意义。我校创设多彩校园,实现个性发展就是根据学习者资质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今,青少年儿童,由于社会、家庭、历史、生理等种种情况资质各不相同。而我国当今的教育模式采用“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虽也大提素质教育,但仍然被“升学率”牵着鼻子走,教育评估片面,“正课”分高则优,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多被置之度外。如此谈素质教育有如痴人说梦。

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就应从真正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目标。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更要注重个性特长的培养,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各自的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培养出不同层次人才的保证。

学校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实施艺术教育德育化:①以艺术作品为载体渗透德育;②通过艺术活动宣传德育。

实施艺术教育美育化:①激发审美兴趣培养审美感受。培养敏感的感官系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②发展思维想象鼓励审美创新。扩大视野、储存审美表象;培养审美情感。

③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艺术创造要遵循艺术规律;重视技巧学习和运用;鼓励学生想象和创新。

实施艺术教育课程化:①基础型课程;②拓展型课程;③探究型课程。

实施艺术教育活动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重大的艺术活动;参与对外艺术交流活动;参加艺术类竞赛;组织承办全区中、小学艺术竞赛活动。

2.课题引领实践,凸显校本特色

《初中音乐舞蹈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课题研究是以让身处青少年成长最重要阶段的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得到更全面的艺术熏陶和特长培养为目的,因此初中音乐舞蹈校本课程与教材既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课程与教材的专业要求,也有别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材的大众基础性要求,更不同于艺校的单一技能训练,而是介于艺术院校和中学艺术基础教育之间,适宜于普通中学艺术特长生独特的学习要求的,与专业院校相比具有浅而广的特点。其特色体现在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体验性、经典性和独特性。

3.课程保障教学,实践促进提高

(1)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载体,是学校落实教育任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和主要手段。课程要有统一性,才能实现教育目标;课程要有多样性,才能适应社会和人发展的不同需要。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面向全体的要求。

在多彩发展教育的理念指引下,我校努力提高基础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实施多彩发展教育的时空,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和优势智能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协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特色。大胆实践艺术特色教育课程化,开设了六门音乐舞蹈类拓展课程,且有专业课和排练课的时间保证。这样的课程设置使艺术特长生的艺术专业学习在时间保障下有了更加系统化的可能性。既保证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的正常实施,也充分尊重了艺术学习的规律。

(2)音乐教师工作室的建立,为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向深度发展和广度辐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教师队伍的管理探索了新的模式。

(3)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生艺术节、专题艺术活动、师生迎新文艺汇演等,学生参与面达100%。组织学生参与社会重大的艺术活动,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应邀参加了上海市文广局、东方电视台、上海市教委、徐汇区党工办等举办的各类大型演出。学生多次接待国内外来访的教学交流活动,也有机会走出国门与外籍学生交流艺术互相学习。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艺术竞赛等。在更广阔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上检验能力、发现不足、开阔眼界、积累经验、锻炼意志、不断提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对外交流和竞赛中,学生们都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多元的文化,在表演和介绍自己国家的民族艺术时,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审美意识的增强使学生成为文明社会高度发展所需要的、有良好艺术欣赏水平的青少年群体。

(二)创新之处

(1)在普通中学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创设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园地和特色课程,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实现培养多彩人才的教育思想,为实现未来社会高速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素质人才作出了探索和贡献。

我们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宽容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质自主健康地发展。我们在多彩发展教育的校园里,营造一个具有热带雨林特征的生态型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雨水。教师不再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各种类型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为百年老校如何传承文化艺术教育作了很好的实践。

(2)受经济学的“蓝海战略”的启示,尝试打破校园时间和空间上的“围墙”,探索办学资源整合的新模式。在我校原有的艺术特色教育上,下接一批知名艺术特色小学,上接华东师大、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师范大学,横联市、区青少年宫,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艺术学习实践空间。

(3)课题、课程、校本培训、增强课程建设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并培养出一批科研型的教师。起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先锋引领作用。

(三)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1)完成六年级艺术特色教育校本教材六个项目七本教材:

《舞蹈》、《舞蹈基础训练》、《室内乐》、《民乐》、《声乐》、《数字音乐》、《口风琴》。

(2)艺术特色课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3)近两年课题组成员发表及获奖的论文、教案设计、案例设计等人均4篇。

论文《多彩的艺体科教育 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发表于教育部《基础教学》2008年8月刊。

论文《对初中舞蹈特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获2008年上海市校园舞蹈论坛评比二等奖。

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音乐审美教学的实验》发表于《上海师资培训》2008年3月刊。

论文《论德沃夏克及他的〈e小调交响乐〉(自新世界)》发表于《乐府新声》2009年第二期。

论文《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情感世界》被评为2008年全国学校论文评比一等奖。

多媒体课件《芭蕾经典传千秋,美轮美奂〈天鹅湖〉》发表于教育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教案《祖鲁战士》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校音乐学科优秀教案一等奖。

(4)近两年指导学生参加艺术竞赛获得市级以上奖60多项。参加大型艺术实践活动20多次。

(5)教师教学获奖、个人业务获奖情况统计。

2008年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学组全能一等奖。

2008年 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学校教学设计一等奖。

2009年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奇美杯”课堂器乐教学一等奖。

2007年 上海市“浦东杯”中学音乐学科课堂器乐教学评比(口风琴)组一等奖。

(6)课题组成员获得的荣誉称号。

2009年上海市模范教师。2008年两届局音乐学科带头人。2009首届局学科德育基地主持人。

2008年度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2008年上海市徐汇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政奖励“记功”。

2008—2010年上海市徐汇区教育系统中青年“骨干教师”。

(四)研究成果的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程度:本课题从学校办学传统出发,在以“多彩发展”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具有鲜明的学校特点和时代特色,是对学校多彩文化建设的丰富。

(2)理论意义:本课题是对“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深化研究,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实践“多彩发展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应用价值:本课题为艺术特色的学校传承历史精华、打造特色文化提供了借鉴,而学校艺术特色的课程建设模式可为所有艺术特色学校提供参考。

(4)2008年课题组编写的初中拓展课教材《艺术》已由区教师进修学院推荐给全区中学供选用。

五、反思及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

实践中我们感受到,音乐舞蹈教育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潜能的全方位开拓与挖掘有着积极作用。艺术的审美过程是经过大脑的形象思维并伴随人的情感体验完成的。而形象感知、时空概念、艺术欣赏、感情调动、情绪控制等活动使右脑得到很好的开发。在学习和表现音乐舞蹈的过程中联想力、幻想力、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到长期的发展,从而促使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的不断增强,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努力把徐汇中学的艺术特色课程建设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胸怀理想、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个性鲜明、多彩发展,集人文、艺术、科技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是在做着一件润物无声的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行政管理与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同步进行,紧密结合,才能收到实效。

(1)学科特色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方案的完善、优化。

(2)进一步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中贯穿学科特色建设理念和新课程理念。

(3)本课题只为有艺术特长及愿意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我们还希望有机会帮助更多学生发现自己的艺术潜能并提供较好的艺术欣赏学习的帮助。为学校师生开艺术欣赏讲座。

(4)教师必须保持一种持续的探索意识和学术敏感力,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上有所积累。所有这一切,都可归结为教师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完善初一、初二的艺术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新论》,童富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4.《音乐心育艺术》,彭剑飞总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5.《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李春艳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音乐教学实施指南》,朱名燕、彭志修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7.《教师的人格魅力》,程红兵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8.《教师的教育机智》,黄娟娟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9.《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金亚文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1.《音乐知识手册》,薛良编,中国文联出版社

12.《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王宁一、杨和平主编,现代出版社出版

13.《音乐美学》,王次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4.《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5.《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惇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6.《合唱学新编》,马革顺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7.《童声合唱训练学》,杨鸿年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18.《合唱与指挥》,徐武冠、高奉仁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9.《单声部视唱》,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上海音乐出版社

20.《双声部视唱》,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上海音乐出版社

21.《中外童声合唱精品曲选》,杨鸿年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22.《合唱》(第一册 第二册),徐武冠、高奉仁,上海音乐出版社

23.《合唱》,陈万桢、陈弃疾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4.《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赵易山编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5.《青少年学电脑音乐》,葛世杰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