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准备单元计划

准备单元计划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提供的单元计划模板开始策划自己的单元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创设单元的框架问题。这只是单元计划的初稿,以后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逐步修改不断完善。为了表述与讨论的方便,我们在这里将不同层次的框架问题命名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与内容问题。内容问题是学生研究单元问题时必要的事实性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打造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找出学生有兴趣的问题。

8.7.2 准备单元计划

用提供的单元计划模板(Word文档)开始策划自己的单元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创设单元的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初步完成后,将其存在相应的项目文件夹中(第一步所建的项目文件夹“Unit_plan单元支持”文件夹中)。这只是单元计划的初稿,以后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逐步修改不断完善。

1.单元计划模板

下面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提供的单元计划模板。

单元计划模板

img273

img274

2.了解框架问题

(1)为什么要提问题

我们应如何精心设计单元和课程,才能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又应该如何重新组织大量知识,才能使之吸引学生,帮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学习?一个关键的设计策略就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来构建课程,而不是教给他们课本中现有的“专家”答案。如果不让学生提出并探究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那么他们只能接触一些相互脱节的活动,导致对重要概念的肤浅认识。如果我们不围绕此类问题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活动便成为表面的、盲目的行为。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作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那个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们得到的正是这些“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由于学生缺少机会将知识与具体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而且,事实性知识也没有为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机会。因此,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境中新问题的能力准备,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

问题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我们必须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

(2)关于框架问题

我们这里所指的框架问题,是用于框定单元学习范围,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探索的一组问题。通过框架问题的提出,学习被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被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学习单元内容并培养高级思维技能。

框架问题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教学设计者们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提法。为了表述与讨论的方便,我们在这里将不同层次的框架问题命名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与内容问题。

(3)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

为了达到持久性的理解,我们必须利用具有挑战性的、深层次的问题来揭示一个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性。“基本问题”直接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关键探究,具有广泛意义、穿透力和挑战性。

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基本问题尽管具有穿透力或挑战性,但并非总能作为具体论题的成功通道。对学生来说,基本问题一般不能切入具体论题,这些问题可能不具体、太抽象或太宽泛,不易进行研究,因此需要比较具体的问题(单元问题)来引导和指导研究工作,通过对具体问题(单元问题)的研究来揭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是以单元为背景,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他们运用聪明才智才能回答的问题。单元问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与单元情境直接相关,旨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

所有的能力培养是在必要的事实性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下才能达到。内容问题在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指向事实性与基础性技能的问题,我们称为内容问题。这类问题为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打造知识基础。内容问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来源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直接支持学习内容,大多涉及的是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阐释,都有明确的答案。

例如:

img275

框架问题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的设计直接涉及单元计划的完成水准,布卢姆把思维技能(由低级向高级)分为:认知(对信息的回忆)、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应用(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分析(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综合(将知识各部分重新组合)、评价(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判断)。单元问题一般应以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为学习目的,用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内容问题是学生研究单元问题时必要的事实性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打造知识基础。

(4)框架问题的选择

①“Intel未来教育”是带建构主义倾向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劣构领域知识(无明显正确答案)和高级知识(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的学习,其学习结果往往是“发散”的(学生不易达成共识),但在知识应用能力方面通常表现为“远迁移”(素质教育),并且因其大多采取发现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形式,耗时多,注重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实际效果。因而课程问题的选择可参考客观主义—建构主义维度模型(如图8‐7所示)。

②“Intel未来教育”框架问题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以解决对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个认识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如:音乐与中小学生追星现象研究、中小学生心目中的教师等。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如:策划(设计)主题班会,为学校设计既漂亮又有特色的校徽等。

img276

图8‐7 客观主义—构建主义维度模型

③框架问题的选择应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不仅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也是充分发挥他们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找出学生有兴趣的问题。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基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活动和探究的范围又有较大的局限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充分发掘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如:“关于中小学生服装的研究”、“校园环境的设计”、“策划一个主题班会”、“中小学生的营养配餐”,等等。

3.学习目标的阐明

学习目标表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领域,在编写学习目标中我们也可以从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方面阐述。

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深刻理解”、“充分掌握”等,这些词语的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表述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编写学习目标时应避免使用。我们可以用马杰的“行为”、“条件”和“标准”三要素模式来编写学习目标,如:提供报刊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0%的句子分类正确,其中“提供报刊上的一篇文章”为“条件”,“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为“行为”,“至少有80%的句子分类正确”为“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