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升学还是就业

升学还是就业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口升学成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主要的升学渠道,既是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中职学生接受进一步教育的反应。尽管对口升学是“权宜之计”,但就目前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来说,对口升学是其生存的支柱之一。

二、办学方向之惑:升学还是就业

从以往的文凭导向、学科导向和升学导向发展到现在的就业导向,可以说理论界和政府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愈来愈清晰,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答案无庸讳言,职业教育最紧迫的时代任务就是“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35)。2004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应以就业为导向。其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周济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提出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36)。但是由于大量职业高中学生出路狭窄,就业艰难,所以在实际办学中,对口升学成为许多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更是相当数量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职业高中的办学目标定位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和城镇化战略严重错位,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下面分别从对口升学(纵向)和普职流动(横向)两部分探讨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问题。

(一)对口升学

对口升学成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主要的升学渠道,既是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中职学生接受进一步教育的反应。

1.对口升学由来

20世纪末,受普高热和中专布局调整的冲击,中职学校办学维艰。为维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从1999年开始,国家规定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3+X”考试升入高职专科学校“对口专业”(简称对口升学)。从2000年开始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推荐参加夏季高考直接升本科院校试点。2001年又放开部分国家重点和省属本科院校有关专业,允许中专毕业生直接考本科。在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大体系间逐步形成了第三条通向高等教育之路。2000年国家调整了中职专业目录,新版教学计划把完成高中阶段文化素质基本教育和中职生升学作为教育目标,明显加大了公共文化课程的学时比例。在这种导向下,部分中职学校开始追求升学率,把“既可就业,又可升读大专”作为吸引学生报读本校、扩大招生的宣传热点。许多中职学校把提高学校等级作为发展目标,把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教育、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办学效益,作为促进学校建设和教师队伍发展、增强办学能力、向更高等级迈进的途径。随着2000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中职升读高职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分教点逐渐遍布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高校扩大的专科教育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通过联合办学转移到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由此造成了高职大量招收中职毕业生,既挤占高中升学学位,又挤占中职办学资源,严重阻碍了高中扩招和初中毕业生升学。因此,部分中职学校不得不在校外增设分教点,造成了职业教育整体向较低层次学校错位的连锁反应现象。

为了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招生工作,200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06]4号),通过调整招生计划,从控制高等教育办学条件、限制高等教育升学比例等措施入手,宏观上调节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关系。《通知》定了“高等学校不得借联合办学的名义,设立分校、校外办学点或将高层次学历教育安排在低层次学历教育学校进行教学活动”,“招收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成人高校,其基本办学条件必须达到《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中的有关规定要求。招生资格实行年审制,由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审定”,“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安排要与高校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和招生计划执行等实际情况紧密挂钩”,“各地安排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纳人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不得单独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各省(区、市)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的5%”等。

2.对口升学成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方向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农村职业中学都将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支柱。像河南新县职业高中的许多优秀的学生都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2005年升学率高达77.2%。新县的两所综合高中也在探索对口升学的路子,把对口升学作为学校的支柱之一。山东省平度县技工学校高考部的学生在经过3年的文化课学习后,也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只有升学无望,才依靠中级工资格,去市场就业(见图2-3)。

吉林省S县职高校长:目前对口升学能保证学校有稳定生源,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发展,如果没有对口升学这个政策肯定吸引不了那么多学生。(其中)三分之一有发展潜力的、把还(能)认真学的学生吸引到对口升学这一条路(上来),可以让他们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对口升学是职业高中发展的核心策略。

吉林省F县职高校长:职高的办学定位就是“对口升学、联合办学”。我们学校是和县一中联合办学的,会考结束后,他们把成绩不好的学生送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再把优秀学生送到他们那里去。那些学生也愿意来,因为我们这里的对口升学已经连续六年是100%了(其实只指该届毕业生中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数与考上的学生数之比)。

河南省X县职高校长:就我校来说,学生的主要出路是对口升学和劳务输出。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搭建通向成功的立交桥”。尽管对口升学是“权宜之计”,但就目前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来说,对口升学是其生存的支柱之一。

吉林D县教育局副局长:从一定程度上,职业教育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弥补了我们的义务教育的辍学问题。职业教育把学生从普通教育中分流出来了,我认为这批学生如果实实在在地呆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也是不错的……目前我们招生的学生,他们主要是奔着对口升学这个口子,但是我觉得他们能通过这条路升入大学和其他学生是一样的,所以家长很看中这一点。

吉林F县某高中副校长:(职业高中)招生也越来越困难,高一高二的时候学生们都是学习普通文化课,到高三觉得实在跟不上了,才转到这边来(不需要任何条件),转过来也主要是为了对口升学,说到底还是为了升学。

职业中学把升学作为办学主要方向,其直接动因在于,一是家长在高校扩招背景下,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提高了,其个人持续收益较接受职业教育从生涯发展来看更大;二是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农民及其子弟进入城市职业圈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更多的是来自产业界和政府的要求,是政策导向,远赶不上受教育者需求对职业学校的影响来得直接。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提高收益,所以不少农民及其子女仍然是抱着升大学的愿望到职业学校学习,这种状况在落后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见表2-4)。

表2-4 吉林S县等5县父母支持子女选择职业高中的初衷

img16

3.对口升学对农村中职办学的影响

对口升学政策为中职学生拓宽了发展面向,吸引了一部分生源。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选择就读中职,就意味着决定了未来学历获取的途径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中职毕业后,直接对口升读高一级职业教育的机会降低到5%以内,对口升学的学校水平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山东P县第三职业高中教师:现在我们的对口升学都是专科,没有本科,这两年我们在地方高职考试中对口升学都超过青岛20多分,但是由于是升专科,而且专科只有那么一两所,所以考第一和倒数第一,哪怕高300多分,都进了一所学校去,所以学生考大学的欲望不强烈。我们对口升学只能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少部分去了济南技术学院,这些都不是学生理想中的学校,如果能给我们一个山师大的名额,哪怕只有一个,也能带动一大片。我们每年也有文化课和专业课特别好的学生,因为专科大学级别不高,吸引不了他们,他们就直接工作了,非常可惜。我们特别希望像山师大、华东师大,哪怕给我们一个名额也好。

河南X县职业高中教师:目前,职高生的主要去向是升学,这与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一致。即使是升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河南省范围内专科类别的学校,而没有其他省的高校。能否全国统招?

贵州P县职高校长:今年我校推荐了2名学生升入高一级的职业技术学院,没想到这两名学生都没去,她们说上个职业学院,还是专科,没啥意思。

职业学校以对口升学作为办学定位,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影响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

吉林F县职高校长:近几年来,我们主要是依据吉林省对口升学计划和学生的要求,学校设置了医学、计算机、财经、旅游管理、种植5个专业,根据省颁纲要,选定教材,学习和考核上与普高班一样,重视文化学习,是地道的应试教育,没必要开展实践教学。

2)影响实训基地的建设

吉林F县四中校长:我们曾建有四个示范性实训基地,最近几年基地建设下滑,主要原因是我校职高班的对口升学率很高,对口升学招生上有一个弊端,就是很少考察学生的实际技能,总分750分,其中语数外三科就占450分,因此直接影响了我们建设实习基地的投入和热情。

(二)普职流动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的流动。作为高中阶段的两种主要类型,普通高中主要承担为上一级学校输送生源的功能,而职业高中则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两者的合理流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发展需要。但在现实中普职流动却大多是一种单向流动。

1.普职之间的流动政策分析

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建立联系的方式有这样几种:第一种,允许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并为他们参加高考提供必要的方便;第二种,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基本相同的课程,以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横向流动;第三种,办综合高中,前两年学习普通文化课程,第三学年初开始分流,一部分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由其自愿或学校劝说分流到职业班,进行一年职业培训,高中毕业后就业,其余则主要准备升学。

第一种情况可以不予考虑,第三种情况是综合中学的最一般做法。第二种情况最复杂,第一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是第二种情况的两种极端的简单做法,这里我们只讨论第二种做法。国家没有做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能否相互流动的明确规定,而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之间学生的流动各地也是没有明文禁止的。

调查发现,大多数地区允许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流动(见表2-5)。但流动的向度往往是单向的,即普通高中向职业高中流动。

表2-5 吉林S县等9县高中阶段普职间流动状况(37)

img17

2.普职流动的倾向性分析

普通高中学生绝大多数定位于升学,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也都不愿转入职业高中。无论是县城、乡镇还是农村,75%以上的普通高中学生都不愿转入职业高中;县城达到90%以上,他们希望通过普通高中考上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学(虽然有些地区职业高中也可以升入一些大学,但都是些不够理想的学校)(见表2-6)。

表2-6 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是否愿意转入职业高中的状况调查(38)

img18

东北师大农村所的调查显示,普通高中学生即使当年考不上大学,多数学生仍会选择复读(见表2-7)。他们认为普通高中课程是升学取向的,考不上大学,就再复习,而且普通高中课程是以为升学服务为特点的,职业因素在这里并不受学生欢迎,更不用谈他们是否愿意转入职业高中了。

表2-7 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认为如果自己读了普通高中后也没有考上大学对他们意味着会继续考大学的状况调查统计(39)

img19

即使有少数几个普通高中学生愿意转入职业高中,他们的目标也与职业高中的“直接就业”的功能定位不一致。普通高中学生转入职业高中其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的人数也是极少数的,他们对职业高中能找一份好工作并不抱有任何信心。这里从普通高中的侧面反映了职业高中学生个体目标与职业高中目标的不一致(见表2-8)。

表2-8 普通高中一级学生愿意转入职业高中原因是读职业高中可以早就业的状况调查统计(40)

img20

调研发现,职业高中学生没有上普通高中,多数都是由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在这一点上符合我们的经验假设。但比例却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高(见表2-9)。

表2-9 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同伴没读普通高中是因为没考上普通高中的状况调查统计(41)

img21

大部分职业高中学生考虑到自己的前期成绩等自身因素和自己上了普高以后上学的经济问题等外部原因还是没有选择流向普通高中。但这仍可以说明,普通高中对学生吸引力很大,而职业高中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职业高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如果有机会仍想进普通高中就读。

另外,职业高中在功能实现上做得也不够。职业高中学生并没有把职业高中看做是他们职业准备的场所。调查发现,县镇、县镇外的乡镇和农村学生选择职业高中的目的有很大差异。县城上职业高中的学生86%以上不是为就业,乡镇上职业高中的学生64%不是为就业,农村上职业高中的学生56%不是为就业。职业高中学生对上职业高中的就业可能性怀疑,使职业高中的自身功能定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大部分职业高中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兼顾就业和升学,而是主要以就业为主,但在就业这方面做得也不十分令学生满意。东北师大农村所的调查也反映了同样情况,即只有少数职业高中学生认为,他们的课程与普通高中相差不大(见表2-10)。就可能性而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转入普通高中可能性不大。而且事实上转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也往往很少,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另外,加之教师质量和学生前期成绩等方面的原因,职业高中学生转入普通高中往往是不可能的。

表2-10 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普通高中区别不大的状况调查(42)

img22

由于职业高中的就业不理想,对口升学的数量和水平又不令人满意,加之与普通高中的横向流动不畅,使许多农民家庭看不到确切的前景,因而,即使一部分农村的初中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而获得职业高中教育的机会,也会因为目的理性的驱使和家庭教育投资选择而主动放弃这样的机会。

【注释】

(1)李强:《21世纪的中国社会结构》,载《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118-119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吴鹏森:《进城农民:中国社会特殊的身份集团》,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162-177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1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载《人民日报》,2004年4月27日。

(5)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2003)》,4,1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27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总序)》,1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8)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问题调查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0》,193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9)汝信,陆学艺,单天伦:《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37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陈吉元:《21世纪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215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323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2)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4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朱镕基:《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载《人民日报》,2003年3月5日。

(14)郑昱:《江苏城乡收入拉大》,载《现代快报》,2003年4月10日。

(15)陈婴婴:《职业结构与流动》,85-87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16)汝信,陆学艺,单天伦:《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8)汝信,陆学艺,单天伦:《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37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18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0)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18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1)Lipset,Seymour Martin and Bendix Reinhaard.Social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9.

(2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100-10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3)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载《社会学研究》,1996(1): 64-73页。

(24)Thurow,L..The Future of Capitalism.New York:Penguin Books.1996;Schultz,T..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1.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1;Spencer,M..Job market signal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Aug.)355-374.

(25)陈冰:《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转移的初步考察》,载《中国农村经济》,1989(7):3-7页。

(2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7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7)李建勇:《当代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载《探索争鸣》,1992(4):18-21页。

(28)郭凡:《当前广州社会的代际流动》,载《社会学研究》,1995(6):59-66页。

(29)[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曹雷雨,姜丽,张跣译:《狱中札记》,1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0)Collins,Randall.The Credential Society: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9.

(31)苏扬:《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敏感问题刍议》,载《中国发展观察》,2006(8):4-8页。

(32)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教育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整理.

(33)庄西真对高级技工地位问题有如下看法:有媒体的消息称某地高薪聘请高级技工而不得,如果说现在高级技工走俏,收入很高,这可能是个事实,但这一个消息不具有代表意义,也改变不了高级技工是操作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其劳动强度也比较大这样的事实,这不足以促使人们改变对职业教育的看法。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些人,以此来批评职业教育发展不力,说职业教育没有培养出大量的高级技工。我认为,这是对高级技工成长的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的一种误解,高级技工的成长是需要一定的天赋、一定长度时间和实际工作岗位的磨练的,他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不是在职业学校里能培养出来的,正如学校里出不了科学家一样。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职业教育只能培养出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在岗位上再经过若干年的实践,才能成为高级技工。详见庄西真:《社会分层和流动与职业教育发展》,载《职教通讯》,2005(2):9-11页。

(34)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21-25页。

(35)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4日。

(36)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109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7)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之二: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农村教师现状调查·农村高中现状调查》,53-62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38)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之三:农村高中发展问题及对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建议》,41-4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3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之三:农村高中发展问题及对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建议》,41-4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40)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之三:农村高中发展问题及对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建议》,41-4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41)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之三:农村高中发展问题及对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建议》,41-4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4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之三:农村高中发展问题及对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建议》,41-45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