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可让学生有固定时间、场所,并以制度形式保障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扩大指导的范围、培养良好的读书风气,不仅有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而且有法律与实践推广的可行性。教育部2003年3月25日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是一部关于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它既有明确的指导性,又有法规的约束性,是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指南和准则。这样,在中小学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就有了法规规定。

第一节 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可让学生有固定时间、场所,并以制度形式保障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扩大指导的范围、培养良好的读书风气,不仅有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而且有法律与实践推广的可行性。

一、开设阅读指导课的条件

开设阅读指导课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

①要得到主管教学的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学校领导应帮助教师一起制订、落实阅读课的教学计划、纳入教学课程表;组织阅读课的观摩、评比、检查;尊重指导教师的劳动,保障他们的备课时间和应享受的待遇。

②要有一批合格的阅读课教师。担负阅读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应具备阅读指导的科学知识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修养,懂得阅读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应全面掌握图书馆学、图书分类学、目录学、文献检索和工具书使用知识。

③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开设阅读课,要有教室、实习场所、实习用工具书,还要有阅读指导课教学大纲和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

二、开设阅读指导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在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文献数量的爆炸膨胀,知识信息更新周期相应在缩短。这种新信息环境的冲击,对人们的阅读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无限增长的文献对人们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爆炸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更新的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因此,提高阅读素养、优化阅读活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学生来说更是非常迫切的时代课题。现代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人的智能发展离不开信息,要成才就要掌握和利用足够的信息;人才的成长与他充分感知、有效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切切相关。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现代信息和信息管理将全面地改造人才,不具备驾驭现代信息和信息管理本领的人将被时代所抛弃。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图书馆开设阅读指导课,就是对学生实施图书馆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检索技能和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利用工具书、利用图书资源解决学习疑难,印证与扩展课堂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独立主动去获取文献、处理和积累知识信息,掌握有效的学习、自学和读书的技能,学会识别、评价和选择信息资源,主动地自我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特长。

(二)《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颁布为开设图书馆知识课提供了依据

教育部2003年3月25日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是一部关于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它既有明确的指导性,又有法规的约束性,是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指南和准则。《规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图书馆的基本任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内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规程》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图书馆要配合学科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并开展图书情报教育课、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电子阅览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读系统。”以上两条,明确地规定了中小学图书馆开展阅读指导工作的任务,并指明阅读指导工作的总任务和具体内容,还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这样,在中小学开设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就有了法规规定。

(三)在中小学开设阅读指导课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课程改革之风渐盛,课程决策的权利分配走出了重要的一步: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明确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教育部规划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三级课程”结构,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地方与学校的课程决策权。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学校的现实需求相适应,一个崭新的课题浮出了水面: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实质是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指学校根据自己育人目标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补救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开发决策的缺失,使课程体制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力。这样,教师的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会大大提高,学校特色将在校本课程中得以凸现,学生的特长也将在校本课程中得以发展。

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因此,进行校本课程建设首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设计校本课程之前曾设计了6套问卷,采用其中的2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中学生的课程选择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热门课程是“交往与礼仪”、“心理辅导”、“学法指导”。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就是一种学法指导形式,它通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技能,学会学习。因此,作为“学法指导”的一部分,将“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列入校本课程进行合理性、科学性探索和实践,将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日趋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为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个性特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于是在高一起开设阅读技能课,学校按每种60册配足中外名著,规定每个省锡中的学生都必须阅读这些人类的精神精华。《人民教育》刊发照片,介绍了这一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型;“贾平凹散文作品研究”课,一改过去讲读范文的做法,把学生领进图书馆,请管理员介绍图书分类、检索的基本方法及馆藏图书分布,教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制作卡片。几天以后,当学生们将收集的资料交给老师时,老师大为感动。学生收集了三类资料:一是贾平凹生平;二是贾平凹著作目录;三是贾平凹各种散文集的序言。表现了学生很强的研究意识,并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形成论文。一些学生对这种自主研究性学习入了迷,他们“被一种成功的喜悦所冲动,体验着从未有过的快乐。”

早在1985年上海市南市区教育局就组织了中小学图书馆知识教育研究课题组,开展教学试点研究工作,并在1990年组织编写了《中学生图书情报知识教育》教材,至1991年该课试点就扩大到11所中学,成功的课程设计经验得到了推广。1990年长沙市亦成立了中学图书情报知识教育实验协作组,在市教科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验活动,并制定了实验方案,起草了教学大纲,成立了教材编写组,编写出版了《青少年图书情报知识》教材,从参加实验的11所学校发展到50多所。华南师大附中从1994年起先后开展“图书馆技能”、“微言堂”读书社选修课的试验,自编教材《中学生图书馆技能与自学方法》《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由新世纪出版社正式出版,也引起了同行的关注。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为开设图书馆知识教育课开辟了新的舞台,创新了新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从各地情况可知,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课在各地已逐渐展开,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也有了一些教学大纲和教材。可以预料,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指导课随着中学教育的发展,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