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态生成,重在激活

动态生成,重在激活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设是指预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生成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为基础,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激活与创新。动态生成教学重在激活学生思维、激活教学进程。下面对小学一年级语文《司马光》一课四则教学案例进行比较与反思,以探寻动态生成的教学路子。在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动态生成,重在激活——对《司马光》四则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怀集县实验小学 丘红慧

动态生成,是根据课文内容和课程标准,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师生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随机、灵活、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成性教学形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指预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生成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为基础,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激活与创新。动态生成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师生双方的能动性,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开放的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的即时处理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动态生成教学重在激活学生思维、激活教学进程。下面对小学一年级语文《司马光》一课四则教学案例进行比较与反思,以探寻动态生成的教学路子。

【案例1】

师:司马光是用什么办法救出缸里小朋友的?

生:司马光是用大石头救出缸里的小朋友的。

师: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是个——

生: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师:这是因为——

生:司马光遇到困难的事情,能想办法解决。

反思:重预设、轻生成,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难以激活课堂教学。

在本案例中,教师高度控制着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课堂提问,“牵”着学生鼻子走,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感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对文本缺少个性化的解读,谈不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从关注智力素质的高度去关注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师重预设、轻生成的教学形式,实际上仍然是“教师唱主角,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它无法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教学,从而也无法在教学中生成问题。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认识能力、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迪学生用心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中有什么想法,什么疑难,什么体会,什么感悟,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随时表达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精预设、重生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

【案例2】

师:同学们,司马光为什么要砸那口缸?

生1:老师,什么是缸?

师:缸是一种常用的容器。

生2:老师,哪里买的缸?多少钱一个?

师:这个问题不重要!

生2:老师,这很重要!如果那个缸很贵,就好像我总不会把自家里最贵的东西砸了吧!

生3:老师,那缸是不是司马光家的?

师: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

生2:不是自家的东西就可以随便砸吗?

师:不能。

……

反思:放任自流,教师跟着学生转,难以形成激活、生成的主题。

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总喜欢问个为什么,遇到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学生不可能按教师的设计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茫无头绪的问题不给予必要的、恰当的引导,被动地跟着学生的问题转,就会偏离教学内容,难以形成激活生成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案例中学生的发言与课程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任课教师也未能深入解读文本,担任好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及时加以引导。表面上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是放任自流,偏离了教学内容,自然引发不出激活思维的主题。同时,教师也未能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新的教学生成点。

在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哪些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如何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课前学习讨论?生成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在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需要提供何种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推荐学生阅读哪些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预设和教学活动中加以认真考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留给学生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免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也不要介入过晚,以免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以致陷入茫无头绪的问题之中。在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案例3】

师: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你喜欢他吗?

生1:喜欢。第一,他勇敢,别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跑呀,司马光一点都不慌;第二,他聪明,懂得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来救出小伙伴。

生2:喜欢。司马光足智多谋,是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好孩子,所以我喜欢他。

……

师: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喜欢司马光。假如有一天在上学路上,有一位同学突然间鼻子出血不止。这时,你刚好在场,请问该怎么办呢?

生1:我赶快把这位同学扶住,让她把头抬高,拿出干净的纸巾帮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生2:可这么做鼻血还会流出来吧?噢,让她把头抬高再用中指用力按住鼻梁……

反思: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激活教堂教学,促进动态生成。

案例3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激活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的动态生成,“生成”了更多、更有爱心、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绝大多数的课堂生成都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真诚对话中产生的。动态生成中,如果没有对话者的真正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知识与认识出发,对教学内容与形式予以创新与发展。围绕着“你喜欢司马光吗?”这一话题,与学生互相对话,彼此回应。教师既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话的活跃参与者和睿智的引导者,运用自己的声音和知识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理解,同时又把自己作为一个积极的听众,耐心地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形成了学生言无不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活了课堂教学。

【案例4】

师: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小朋友,你会用什么方法救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

生1:我是司马光,就叫小朋友过来,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捞月亮那样,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

生2:我是司马光,就叫来另外两个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

师:好呀!同学们,你们与司马光一样肯动脑筋,一样聪明。你们看,课文图画中有人、有石头、有水缸,看着这幅图画,每人编个故事好不好?

学生们议论开了,编织着各自的故事。

反思:因势利导,挖掘拓展,引发新的动态生成。

这是我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扩展教学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小学生好胜心强,为了证明自己比司马光更聪明,都踊跃发言。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看见学生思维如此活跃,我利用动态生成教学的环境资源,突来灵感,给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扩展教学:“看着这幅图画,每人编个故事好不好?”这一问好似投入学生思维长河中的石块,激起阵阵涟漪,小朋友们兴味盎然,积极讨论,自编故事。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了鼓励。课堂的换位说话练习,营造了活跃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以上四个教学案例的成功与失败,说明了一个基本教学原理:动态生成教学,应重在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