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述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战略规划理论的动态调整,随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相应修改,就产生了成熟的战略规划理论,即战略管理理论。这种成熟的战略规划理论一般称为战略管理理论,它包括战略规划制定、实施与控制、评价等3个阶段。波特的研究重在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所以称为行为结构学派。信息技术贯穿于战略管理全过程,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需要与信息技术战略紧密结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取得业绩。

2.2.3 国外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述评

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为主体的一批学者如安德鲁斯、钱德勒、波特等以及学者安索夫、明茨伯格、奎因等创建并发展了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理论。

表2.1是根据刘夏清编著的战略管理技术与方法一书中的观点整理的国外主要战略理论[27]

表2.1 国外主要战略理论

img3

续表2.1

img4

1.早期战略规划理论的形成(20世纪初期—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之前,财务预算是企业未来业务收支活动的控制方法。后来一些项目从投资到回收效益超过一年至多年,这样又出现了长期计划等控制方法。但是长期计划是基于人们过去对市场和外部环境的认识,它过于强调完成旧的业务目标,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者们创立了现代战略规划理论。他们注重研究在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后,应密切捕捉新信息,把握新商机,将其与组织内部资源重新匹配,以求得组织的长期生存与发展。1962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分析了美国大企业的管理结构是如何随企业成长方向的改变而变化的[28]。1965年,美国国际大学教授安索夫出版了名为《公司战略》一书,他在该书中用寻找使奶牛多产奶的最佳方法为例,说明其战略主张:“我们必须能够买到最好的牛。……将企业的资源配置到具有最大潜在投资回报的产品市场中去。这就是企业的战略问题。”[29]

同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也出版了著作《商业政策:原理与案例》。安德鲁斯被称为战略管理的极富创造力的一位学者,他吸收了钱德勒的战略思想,也发扬了塞尔兹尼克的独特竞争力概念。他认为,环境不断变化给组织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组织应不断调整其优劣势,应确定其独特竞争力,这样才能利用环境机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这时,学者伦德(Learned)总结提出了战略规划的经典分析工具:SWOT分析矩阵。这样,早期的战略规划理论就已形成,它主要包括如下四步:①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②将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机会与威胁、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独特能力;③分析、寻找组织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最佳匹配;④进行战略选择。

早期战略规划理论的动态调整,随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相应修改,就产生了成熟的战略规划理论,即战略管理理论。

2.成熟的战略规划理论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

197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根据战略规划理论,结合实际,首创性地编出该公司的战略规划,他们下决心停产了无前途的部分产品与业务,重点支持有发展前途的业务,使公司有限资源集中到最能获利的产品业务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其他公司就仿效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始注重战略规划。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导致美欧等国经济危机发生,加之日本丰田等公司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公司感到外部环境变化太大。如何在外部环境剧变情况下求得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呢?战略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他们认为早期的战略规划过于重视规划制定,而成熟的战略规划应重视规划的实施,以及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战略规划实施动态调整。这种成熟的战略规划理论一般称为战略管理理论,它包括战略规划制定、实施与控制、评价等3个阶段。

3.竞争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三大主要战略学派:行为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

20世纪80年代初期,波特开始对比研究了美国、日本与欧洲的企业竞争问题,他先后写下了《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的技巧》(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等论著,奠定了竞争战略理论的基础,也使他成为享誉全球的战略管理理论大师。波特的研究重在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所以称为行为结构学派。

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如何制定竞争战略和取得竞争优势,但由于他着眼于从企业外部环境出发,对企业的内在因素未做深入研究,给人以存在不少欠缺之感。到了80年代中后期,以汉默尔、普拉哈拉德、斯多克等人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能力观受到理论界的青睐。其思想为通过内部环境分析,了解企业自身的能力结构,制定竞争战略,通过实施战略建立并保持企业的核心能力,藉此赢得竞争优势。

战略资源学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综合了上面两种学派的观点,认为战略管理的思想是分析产业环境,内部环境,比较与竞争对手的资源优势,通过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来建立与产业环境相匹配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的积累,只有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4.各流派融合期的战略管理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

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等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环境与组织结构,战略管理思想流派趋向融合,主要产生了战略联盟观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思想两大流派。

战略联盟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奈格尔提出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观的思想可归结为: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实现竞争合作,赢得竞争优势,取得经营业绩。

基于信息技术的战略管理思想,主张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或建立战略信息系统来实现企业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使命或目标。信息技术贯穿于战略管理全过程,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需要与信息技术战略紧密结合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取得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