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外国教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外国教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受到财力和研究力量的限制,各高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立各自的外国教材中心。只在少数重点学校成立分工明确又面向全国的“中心”,是目前唯一可取的决策。几年来国家教委先后在13所高校设立了“中心”,但是,名副其实的外国教材中心的建设并非易事,它必须完成如下几项基础性建设。建立国家教委系统的各外国教材中心的检索网络体系。在设置“中心”时,又充分考虑了各大区域的布点合理性。

我国外国教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外国教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1]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新秩序,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内部改革)和逐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协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教材建设无疑是提高质量的一个基本环节,而外国教材是我国教材建设的重要资源库,其开发利用是我国教育界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开发利用外国教材的基本环节

开发利用好外国教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靠一个单位或少数几个人是不行的。多年来,国家教委一直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已积极组织和指导十几家重点高校开展这项工作。开发利用好外国教材的基本环节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外国教材中心的建设

由于受到财力和研究力量的限制,各高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立各自的外国教材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只在少数重点学校成立分工明确又面向全国的“中心”,是目前唯一可取的决策。几年来国家教委先后在13所高校设立了“中心”,但是,名副其实的外国教材中心的建设并非易事,它必须完成如下几项基础性建设。

(1)建立起一支较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里不仅需要一般的教材管理员,而且要配备外语水平高且较为精通相应专业的专门人才。这样的队伍组成,才不至于使“中心”停留在一般教材管理工作水平上,才能有效地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利用极为有限的外汇引进系统而有价值的外国教材。

(2)要有稳定且较充足的经费来源。按照国家教委的分工,每个“中心”负责引进一个或几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的外国教材,并要求引进的教材大体上能反映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类型以便比较研究,这必然要求引进的教材有一定的数量,而教委拨给每个“中心”每年度仅数万元人民币及相应的外汇额度,约相当于美国一个博士研究生全年奖学金,只够买百余本教材。这个数量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因此国家教委应逐年增加拨款以及学校本身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看来,各“中心”所在学校按政策应给予“中心”的匹配经费都未完全落实,因此,经费严重不足已明显制约了“中心”的正常发展。

(3)利用有限经费引进配套教材。一门学科的完整教材不仅是师生共用的基本教材,发达国家的成熟教材都是配套教材,而配套教材一般包括:①基本教材;②教师参考书;③学生学习指导;④习题集;⑤实验指导;⑥相应的磁带或软盘;⑦挂图、幻灯、投影图片或电教片等。为了比较研究,有时还需要同时引进几个主要国家的同一科目的教材,或者引进一本教材的几个版本,这样就更需精细研究后再确定引进的教材,以免经费使用不当。

(4)具备较为现代化的管理、服务设施。电脑、影印设备和复印设备是每个“中心”应当必备的,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5)建立国家教委系统的各外国教材中心的检索网络体系。每个“中心”只是这个网络体系中的一环,其功能是十分有限的,还要面向全国而同时要利用其他“中心”为本校各院系师生服务,只有通过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才能做到,书本式检索工具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中心”的建设质量是用引进教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读者服务的能力来评价的,因此,建设“中心”的各项措施要服从于此。

2.外国教材引进后的研究

这是开发利用好外国教材的一个关键。研究质量主要取决于:

(1)有一支以活跃在讲台上的教师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一般说来,最关注外国教材开发利用的是以从事教学为主的教师,尤其是讲授基础课的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只考虑知名度而凑合起来的研究队伍往往工作效率很低,而由教学中的骨干教师组织起来的队伍才会有研究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制订较系统的研究课题规划。实际上,研究外国教材并加以利用者早已有之,不过这种研究是零星而无组织的。因此,较系统的研究课题规划对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3)评价引进的外国教材并提出今后引进的建议及开发利用的具体意见。

(4)出版一批研究后获得的理论成果,尤其要出版对编写我国自己的教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

3.外国教材的开发利用

引进和研究教材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前期工作的效益大小只能通过这一环节才会体现出来。开发利用应包括:

(1)向老师推荐有关的教学用书。目前看来,尤其应向研究生导师推荐研究生用的外国原版教材,向本科生高年级学生推荐重要参考书,向正在编写教材的教师推荐相应外国教材和评价性论文

(2)影印可直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外国教材。原版书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而有价值的外国教材影印后可供师生直接采用,包括作专业外语教材。不久的将来,我国有可能参加有关版权法的国际组织,根据相应法规,只有通过高校影印原版书才能对之加以利用,相应措施也应随之跟上。

(3)翻译有国际影响的外国优秀教材以扩大利用面。在国内,能直接利用外国教材的人毕竟是少数,这里有语言障碍的问题,非英语的外文教材更是如此。何况教材的读者不仅是高等院校的师生,而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各界人士会阅读这类教材。因此,应挑选少数教材,组织力量翻译,这是较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4)为编写我国教材而借鉴外国教材。我国教材建设已有长足的进步,也不乏有自己特色的优秀教材,但总体上说,无论在教材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科学技术类教材更是如此。因此,认真借鉴各国教材,对提高我国教材的编写水平会有很大帮助。

二、开发利用外国教材的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发利用外国教材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国家教委成立了13个“中心”,除了清华大学的“中心”承担全面引进任务之外,其他12个“中心”分工明确,分别承担一个学科或几个相关学科教材的引进和研究,而承担的学科往往是该“中心”所在学校的强项。这样的分工既能节省经费,又使每个“中心”有很好的依托。在设置“中心”时,又充分考虑了各大区域的布点合理性。

(2)初步建立起外国教材的专业管理队伍和研究队伍。尽管每个“中心”一般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但都相对独立,直接受国家教委教材和图书情报管理办公室领导,在学校则受教务长或教务处直接领导或指导,管理队伍比较稳定。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教材研究组,由所在学校有关专业的优秀骨干老师所组成。这两支队伍配合默契,因有共同目的又分工明确而极少扯皮。

(3)引进的外国教材数量每年均有明显增加,各种检索工具相应跟上,有的配以计算机加以管理。

(4)发表了一批评价外国教材的论文,有的论文已是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从开初的一书一评逐步发展到较系统的比较研究,并注意到理论研究。

(5)定期召开“中心”工作经验交流会,以及专业性评价教材研讨会,以强化管理和研究工作,这已基本上成为一种制度,并已有实效。

但是,开发利用外国教材工作仅仅是开了个头,尚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

(1)一头热,即各“中心”比校、院、系来得积极和主动。有一种怪现象,“中心”负责同志向校领导汇报排不上队,请老师来开会研究与会者甚少。这里有个体制问题,“中心”究竟该由学校哪个部门来管?校图书馆常视“中心”为负担,在编制、经费和设备上不给予应有的支持,教务处又无法管。因此,目前“中心”主要靠自己上下呼吁,力争一席之地。

(2)管理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素质较差。“中心”工作人员大多从图书馆抽调出来,除少数同志较为优秀外,大多数外文基础甚差,专业知识更为缺乏。换句话说,各学校没有给“中心”配备精兵强将。由于职称及其他问题难以落实,“中心”的现有同志也难以稳定。

(3)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引进最低限度数量的教材。由于国家教委拨款以人民币计,几年来一直没有增加经费,由于物价上涨因素,购买力已大大下降。各学校经费都十分紧张,无法给予补贴。如果这种局面不加改变,“中心”将有其名而无其实。

(4)引进外国教材还存在质量问题。引进依据是个别教师照单定购的,这些教师只熟悉或只考虑自己教授的课程,因此,引进的教材难免失当。甚至还有相当部分非教材的图书当作教材引进。

(5)引进与研究存在脱节现象,研究与编写教材也有脱节现象。

(6)教材研究工作还比较零星,层次相对较低。

总而言之,上述问题主要由于在高校中存在一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材编写以及相应的外国教材的研究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办学思想不端正终究会影响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今后开发利用好外国教材的对策

教材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教材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借鉴各国编写教材的经验,因此,开发利用好外国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应当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宜采取以下对策:

(1)改革领导体制。国家教委应明确每个“中心”应由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管理,具体说应由教务长领导。因为教务处与图书馆平级,而图书馆一般由教务长领导,这样教务长便能统一领导而不至于互相扯皮或推诿。

(2)应逐年增加经费,尤其要开辟各种渠道的财源。目前,国家教委应追加人民币以抵偿物价上涨因素,在国家财力允许情况下,应逐年增加经费。同时,各学校要落实匹配的经费,各“中心”要发挥积极性,通过对外的有偿服务,收取费用,以补部分不足。

(3)“中心”应尽快配备一些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如电脑、影印设备和高级复印机,以提高对外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4)开展区域性服务。各“中心”应主动积极为所在地区的高校同类专业的院系服务,在条件具备后,再逐步面向全国高校和社会各界。

(5)“中心”应配备精兵强将,尤其要增加懂专业且有较好外文基础的骨干,并用政策杠杆来发挥这些骨干的积极性。研究队伍应以本校教师为主,在条件许可时,要逐步吸收外校优秀教师作兼职研究人员。

(6)坚持引进、研究与利用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依靠骨干教师提高引进质量、研究水平和利用深度。

(7)在经费十分困难情况下,每个“中心”引进教材要有所侧重,尤其要与本校的重点学科、博士点建设结合起来,与主干课程的建设结合起来,还要十分注重引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教材。

(8)组织专家提出引进教材的中、长期规划,尽快克服重复引进和盲目引进的弊端。

(9)开发利用外国教材与我国教材建设协调起来。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应让各“中心”与相应学科的教材编委会进行横向联系,共同参与我国的教材建设。

作者后记

教材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而又很基础性工作。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准甚至可从该国教材的水准来评估。从我国大学教材的编写现状来看,实在没有对我国大学教育持乐观态度的理由。以生物学科为例,像郑国锠先生编写的《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显微技术》这样优秀的教材少之又少,而即使这两本教材与欧美著名大学的同类教材相比差距还很大。原国家教委为此在13所大学设立了“外国教材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中心设在武汉大学。1987年我出任系副主任,还主管系资料室,武汉大学的“中心”为此聘我为研究人员,我也表示出极大热情。这篇文章是根据我在全国外国教材工作会议上的一次发言整理而成的。后来由于工作变动,再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外国教材利用问题。

【注释】

[1]刊于来新夏主编的《外国教材中心工作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