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所谓学习不好、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身体存在着各种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反对快速的教学方式和高强度的学习,认为这会损伤大脑。而帕夫雷什中学的做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学校提出了实施自我教育的要求,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做好儿童的教育鉴定,是教师素养的基本功。

四、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我们真是太熟悉了。我们经常自己在说,听到别人在说,这说明我们在这个方面都有了比较一致的意识。但是这四个字怎么理解,怎么做,做到什么份上,都是相当有难度的事情。我们可以来感受一下帕夫雷什中学是怎么做的。

(一)切实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深入细致地关心着学生的身体健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所谓学习不好、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身体存在着各种问题。

学校会对本乡4岁的儿童进行登记,由将来教他们的教师和校医一起走访这些孩子的家庭,并借此和家长建立起联系。校医经常在校务委员会上作有关儿童健康状况的汇报,并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每年有对学校课桌椅是否适合孩子身高的总结汇报与调整,连每个年龄段公益劳动的劳动量和时间安排,都要通过校务会议来讨论,而一旦决定,那么即使外来的行政力量也不能改变。

学校所有的课都在自然光线照射下进行,学生的课桌椅都量身定做。校医非常重视对学生视力的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就加强营养和调整作息时间。对个别身体情况特殊的孩子另外制定作息时间,为了让学生呼吸到饱含氧气而又没有细菌的清洁而新鲜的空气,校园里还科学地种植绿化屏障,选种葡萄、柑橘类植物。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反对快速的教学方式和高强度的学习,认为这会损伤大脑。“学校决不让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三个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也不让孩子们在就寝前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以保证睡眠质量。上午两节课后,学校食堂会提供给学生一杯牛奶和一块面包,“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孩子有‘饥肠辘辘’的感觉”。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活、良好的营养、优美的学校环境,校长也很高兴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无法辨认了,红光满面,生气勃勃”。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都没有这样的安排,像初中生早上六点多出门,中午近十二点吃饭,晚上六点左右才到家,的确是“饥肠辘辘”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校门口的小吃摊生意很好,也不能责怪孩子去吃这种不卫生的东西,真的是学校里没地方可找吃的呀。回到家又是连续几小时的作业,然后匆忙睡觉。如果苏霍姆林斯基在世,看到这些,真不知会说些什么!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可如果吃不饱睡不好,体力就首先跟不上了,哪来的力量去学习呢?所以像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的确有恶性循环的迹象,表面上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比苏霍姆林斯基那个时代不知好上多少,可惜身体素质却更差!

身体健康很重要,还要关心心理健康,这更是帕夫雷什中学的重头戏。如何对待那些因心理创伤而越出常规的孩子们,怎样去帮助显出抑郁心情和脱离生活的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带动和组织教师全面地研究儿童,成立了“心理学研究会”,并开展了心理讲习活动。

学校成立了“心理学小组”,除了安排给教师讲习班讲课,还协助教师针对学生特点,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曾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存在学习问题,心理学小组一起来为教师出谋划策,并通过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不断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终于使这孩子焕发了活力。

当我们谈到学校管理,我们经常有一句口头禅——“以人为本”。而事实上,对有的人而言,这仅仅就是一句时髦话,只表明自己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并不包含其他意思。而帕夫雷什中学的做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仿佛就是一个主治医生,带着一个全科的专业团队,对患者进行着全方位的检查。虽然把学生比作病人,是非常不妥当的比喻,但是如果教师和医生一样,用这样专业和专注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一个人作全面深入的分析与引导,学生怎能不受影响,不被改变?!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虽然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一点的认识很明确: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当学校多角度、全方位地渗透对学生的教育时,绝不能忘记主观能动性之于个体发展的意义。

“离开自我教育,心灵的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提出了实施自我教育的要求,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进行自我教育。“要使自己的学生提高到道德发展的这个高度,教师就应当懂得和实施教育上一条简单而明智的真理,这就是: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5]

这就是要求学校管理处理好封堵与疏导的关系,这一点的确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现在的校长学习的。我们现在学校的管理非常规范与严密,学校有很多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不许学生做什么的同时,我们真该体味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关上一道“门”的时候,能否为学生打开另外一条“通道”?很多事禁止做,搞一刀切是非常简便的,也非常有利于管理,但是我们说“不许这”的时候,有没有“允许那”呢?

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按照他的说法,“假若你没有事先单独跟同学谈过他的缺点,没有想方设法使他相信他不对,就不要当着集体批评他。如果你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进行批评,批评就会变成无用的空话。”

学校有对每个学生的教育鉴定,而这个鉴定不是如我们常见的“学期评语”,诸如该生成绩良好,希望今后怎样怎样,而是非常精细:他的言语特点是什么,他如何识记?他说话的情感色彩如何?等等。“教师要全面地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每个儿童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做好儿童的教育鉴定,是教师素养的基本功。关于这一点,我们现在是做得比较好了,就是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教师的评语往往写得富于激励和鼓舞人心。

(三)教育的人道主义

面对难教儿童,即使发现了问题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告诫教师不要贸然闯进孩子的心灵,奋力去“清除里面的邪恶”,因为这会遭到儿童的反抗。因为,“邪恶的根扎在他那受了伤害的人格之中,突然的拔除反而会使儿童遭受更大的痛苦”。

的确,我们听到的师生发生冲突甚至发生伤害事故的案例,有一些的确是因为教师的贸然从事所导致,譬如向家长告状、对学生劈头盖脸的批评、动用体罚等等。虽然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也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学生快点改正错误,可惜效果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能细细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切实去体验孩子的心路历程,也许我们的工作会多一些耐心和细腻。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个词语——教育道德。他指出,让一个完全正常的、健康而一门成绩不合格的孩子留级,为了不至留级而加点分数,这两种做法都不能算是关心学生,“不管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多么困难,不管他接受知识多么吃力,都不能让学生时代在他的心灵上留下痛苦的痕迹”。这是“对儿童的命运淡漠无情的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打比方说,“如同医生仔细地检查病人的身体,寻找和探究病源,以便着手治疗一样。教师也应深思熟虑地、细致耐心地调查并研究儿童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发展情况,探索和研究难教儿童形成的原因。”他认为,这才是教育上的人道主义。“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什么时候进行得最鲜明、最积极、最深刻呢?这就是在教师的情感接触了学生的情感的时候”。

不仅仅是关注“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还提醒大家关注另一类儿童,这类儿童我们想必也非常熟悉:就是那些什么都不突出、也不表露、不让人操心,但也没有什么让人开心的孩子,他们往往成为师生们忽视的对象,而他们也在忽视中失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带领教师们共同研究这些孩子的特点,找出相应方法,对症下药。譬如把孩子引入某种环境,创造各种机会,让他担负起责任来,体会成功,找到自豪感。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人道主义!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的确显得有些粗糙了。四五十人的大班额,每天密集的课程,课外密集的作业,教师不断的催促,家长不停的催问。我们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很多都是靠自我排解,我们何曾停下脚步,去聆听孩子的倾诉?体会他们遭遇的不安、痛苦乃至绝望?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我们能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所开展的学生管理,从来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追根究底,理清其发展的脉络,找到问题的源头,而这才是标本兼治的一步。譬如教师训斥“难教儿童”,他并不是简单地说不可以,而是建议大家作一番自我回顾,详细分析几个问题,譬如这样做的后果、效果等等,使教师切实认识到简单训斥的无效和不良影响,从而在内心自觉摈弃这样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