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师生互动途径与方法研究

《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师生互动途径与方法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试图在一般的互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组成员多年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既符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特点,又符合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的师生互动途径与方法,旨在为提高我国大学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参考。墨家把教学视为师生相应、相助的互动活动过程。墨家已经明显地意识到师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师生互动途径与方法研究

尚宇红 谷永芬

摘 要:师生互动在理论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把师生互动的途径归为:讲解课、随堂练习课、复习总结课、案例分析课及课后答疑五条,并就每种课型中具体的师生互动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阐明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常用的五种比较成熟的方法:讲解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互动方法、随堂练习课中的即问即答互动方法、复习总结课中的探究体验式互动方法、案例分析课中的案例分析互动方法及课后答疑课中的网络教学平台互动方法。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师生互动方法

作者简介:尚宇红,男,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主要承担课程有:《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谷永芬,女,硕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主要承担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

The Method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Abstract: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teaching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We summarize the method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to five categories,that is:lecture class method,exercise class method,reviewing class method,case study method and after class A&Q method.For every type of class,detailed interaction method is researched,and the five mature methods frequently used by our members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inspiring interaction method in lecturing;instant A&Q method in exercising class;exploring and experiencing method in reviewing class;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in after class interaction.

Key words:theoretical economics;method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一、引言

在我国大学本科阶段的理论经济学主要是指《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也合称为《西方经济学》或简称为《经济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原理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对学生的理论性要求与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理论性要求高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内容繁杂,包含了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与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有详尽了解,另一方面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表述方法主要采用了数理分析与数量模型的方法,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数理分析能力。在实践性方面则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或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

但各专业学时有限,面对体系庞大的经济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但要求高校教师自身具备非常高的经济学素养,还要求教师具备多种高超的教学技能,在这些技能中,我们认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师生互动”的技能,因为本质上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的行为互动过程,师生互动效果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积极有效的互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与探究问题。

如何进行师生互动是教师与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古往今来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不重视教学互动的,但就具体的互动途径与方法来讲却不尽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因为互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方法的有效性与互动对象及内容密不可分,而后者则随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就现有教学互动的文献看,在20世纪前的相关文献主要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的重要性,及对一般经典互动方法的传承,而在20世纪后则出现了系统的一般行为互动理论与教学互动理论。在我国,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研究既包括了教学互动的意义、概念、本质、分类、冲突、影响因素等一般性的理论研究,也包括了具体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方法的具体应用研究。不过在应用研究中大多是对中小学课程互动教学的研究,鲜有对大学课程互动教学的研究,这或许与大学教师更关注科学研究有关,相信随着大学教育的改革,这方面的研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一般的互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组成员多年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既符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特点,又符合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的师生互动途径与方法,旨在为提高我国大学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参考。

二、文献述评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的思想自古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就采用提问、座谈和讨论的互动教学方式,对后世的教学影响极为深远。墨家把教学视为师生相应、相助的互动活动过程。《墨经》提出教学需要教者的积极引领和学习者的主动呼应,不能有教无学,也不能有学无教,应使“教者唱而学者和”贯通始终。墨家已经明显地意识到师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西方,关于互动教学可追溯至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它强调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用现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认为真理的东西提示出来,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孙泽文,2008)。在现代教育中,对师生互动的研究依旧是一个热点问题,可以说关于师生互动的文献皓若繁星,很难做出全面的梳理。本节的目的在于对现代国内外师生互动的文献作一大致的归类评述,以说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西方,比较系统的互动教学理论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最早提出的符号互动理论,随后美国社会学者布鲁在他的著作《人与社会》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符号互动的新理论,后来的学者把这一理论引入教学领域,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逐渐形成了师生互动的专门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里呈现出多学科、多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研究内容涵盖了师生互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师生互动模式与类型、师生互动行为与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的研究。在这些文献中,关于师生互动的分类研究占据了绝对多数。以下重点就这方面的文献作一梳理。

不同的划分标准构成了不同的分类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研究有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标准,凡·利尔(Van Lier,1988)从第二语言环境的角度把师生互动划分为话题和活动都较少、话题较多活动较少、话题和活动都较多及话题较少活动较多四种类型;(2)主体关系标准,江(Jiang,2000)根据互动主体间的关系把课堂互动划分为:教师—全体学生、教师—某学生、教师—某学生—某学生、某学生—教师、某学生—全体学生、某些学生—某些学生、某学生—某学生、学生独自活动等八个类型;利比特与怀特(R.Lippitt&R.K.White)等人把教师使用权威的方式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互动类型。D.哈格里夫斯提出了师生互动的三种类型,分别是“驯狮型”互动、“娱乐型”互动、“浪漫型”互动,三种互动方式以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美国学者中村(R.M.Nakamura)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三种领导方式,一是独裁、专制—严肃、对抗型;二是放任、纵容—冷漠、消极型;三是接纳、民主—信赖、合作型(亢晓梅,2001)。(3)目的标准,埃尔斯(ElhS,1984)按互动目的把师生互动划分为:以方法、信息、活动、系统框架及社会为目的的五种互动类型;(4)互动主体地位标准,艾雪黎(B.J.Ashley)把师生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傅维利、张恬恬,2007)。(5)相互影响及情感标准,西尔伯曼(Siberman)把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冷漠型、关怀型和拒绝型。豪斯(C.Howes)和她的同事根据依恋理论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回避型、安全型和抵制、矛盾型。格策尔和西伦(Getzel&Thelen)将教师行为分为团体规范型、个人情感型和动态平衡型三种;皮安塔(R.C.Pianta)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不同的特点:亲密、冲突和依赖(王耘、王晓华、张红川,2001)。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我国,比较系统的互动教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包含了师生互动一般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前者多为教育研究专职人员,而后者则多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从各学科教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且多以中小学生课堂教学为背景。相关的课题与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师生互动的一般理论研究。其中,关于师生互动的概念、本质、内涵与特征等研究有代表性的如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1994),叶子、庞丽娟(2001),袁维新(2002),王伟伟、杨秀丽(2005),赵广平、章竞思(2005),裴跃进、宋五好(2006),熊匡汉(2009)等;关于师生互动的价值、意义、影响因素的研究有代表性的包括沈贵鹏(2005)、王文良(2005)、王拙(2006)等。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师生互动类型与模式的研究,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出了多种分类体系,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吴康宁(2001),亢晓梅(2005),傅维利、张恬恬(2007)等人的研究。在互动模式方面代表性的文献有李虹(1998),周斐芳(2004),魏海波(2007),徐文萍(2005)等人的研究。第三个是关于师生互动策略与效果的研究,师生互动策略研究有代表性的有文萍(2003),王献伟(2004),林年冬(2005),裴嵘军(2007)等。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有代表性的有岳欣云(2004),王德勋(2005),霍慧玲(2006),王扶盛(2007)等人的研究。第四个方面是关于英语、语文、数学等具体课程师生互动问题与方法的研究,这类型的文献不胜枚举,不过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的课程上,大学课程的师生互动研究相对较少。

(三)述评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特点,学者们分别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理论。国外学者侧重实证研究,研究多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入手,主要涉及师生关系、课堂行为、课堂管理、课堂环境、教师课堂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近20年来对于师生互动的研究则侧重于从师生互动的本质、特征、类型、模式、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辨性的研究,其中也有少数的课堂实证研究以及经验的描述。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师生互动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我们认为当代互动教学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研究大都是国外互动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思辨性研究多于实证性研究,且研究的问题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第二个是外在国内师生互动研究中,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较少。有关具体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方面的研究涉及细微行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很少,尤其是对大学课程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研究缺乏系统性。

三、按经济学课型划分的师生互动途径

通过对互动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强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优于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前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师生互动的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得出不同的互动途径与方法。例如按地理可分为课堂互动与课外互动;按空间可划分为面对面互动与介质互动;而根据介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电话、短信、电子邮件、视频、网络教学平台、一般对话平台等等互动类型;按交流方式可分为语言互动与肢体语言互动等等;(3)有效的师生互动要求“因地制宜”:视对象、环境与内容等互动属性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互动教学方法。据此,我们认为对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途径的探究,不能简单地参照师生互动一般理论文献中所列举的分类方法,这些研究都是根据师生互动一般属性而做的分类,并不专门针对经济学课程教学。对经济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研究应首先以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其教学特色为基础。

总的来讲,在大学阶段教授的理论经济学课程特色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体系庞大。仅要求大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理论就包含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市场理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国民收入度量理论、金融及货币市场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13个。(2)理论严密。随着数理分析与数量模型在经济学中逐步引入,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严谨、深刻、逻辑结构缜密的理论体系。(3)交叉性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经济问题几乎涉及人类的所有事务,经济学一开始就是在数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而且还在不断与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等新的学科产生交融。(4)实用性强。首先,经济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以解决经济问题为己任;其次,经济学原理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也总能在现实中找到具体的事例;最后,经济学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长久。(5)前沿性强。现代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要求能在理论上指导当前经济的运行,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现实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以上经济学课程特点说明,其有效的教学成果不是哪一种教学模式能单独胜任的,必须组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教学模式及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课型为载体。这些课型按经济学教学的一般时间顺序可概括为:讲解课、随堂练习课、复习总结课、案例分析课和课后答疑等五种课型。前四类课型中的每一类不必占满45分钟或90分钟的“一节”课,更多的情况是一节课中采用1—3种课型。这五类课型共同承载了经济学课程的各种教学方法及互动途径,据此可把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途径归纳为五条:讲解课互动、随堂练习课互动、复习总结课互动、案例分析课互动及课后答疑互动。这样划分的师生互动类型既充分体现了理论经济学课程特色,又构成了一般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途径的一个完整分类。当然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能同时具备这五种课型或其中一部分,我们的研究将更具一般性。

四、五类课型中的师生互动方法及其应用效果

(一)讲解课中的师生互动方法

讲解课即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是传统的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教师会根据自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还会辅以板书或电子板书如PPT等,用于突出重点、梳理思路及展示结构等。教师的讲解弥补了书本表述的不足,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使学生抓住理论的要点,把握问题的关键,可谓“提纲挈领”,因而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面对面的课堂讲解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的便利性,使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这一点是网络电视教学很难做到的。

在这种课型中,最佳也是最有效的师生互动方法是启发、诱导。教师并不直接讲解经济概念与理论,而是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出发,采用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新知识、新理论,也称为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源远流长,是一种优良的教学理念,它不但能启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而这又是新思想与新理论的源泉。因而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古往今来一直倍受教师的关注与推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利用好启发式互动方法重在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问题设计。要诱导学生得出新的理论,首先必须巧妙地设计出一系列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是学生既比较熟悉又得通过思考才能回答上来的问题,而且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一个问题的结果构成下一个问题的开始,一环紧扣一环,最终通过层层推问得出想要的结果。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长期有意识地思考与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

第二个环节是激励倡导。启发式教学重在互动,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是不会有效果的。单凭问题本身的兴趣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时地鼓励、赞扬与激发,甚至建立回答问题与考评相关联的激励制度,从而形成一个积极互动的良好课堂气氛。除此之外,这一环节还应及时控制引导学生的思路,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回答,容易形成思维的分散,而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必须集中在关键问题上才会取得计划中的教学目的。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和培养者。在课堂中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后,要进一步保持学生的这一学习劲头。可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如目前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我们的影响如何,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等,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并定时与学生交流讨论,从而通过启发教育与学生探索性的学习,达到增进学生经济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的目标。

除此之外,讲解课中有效的师生互动离不开语言技巧的使用,一项教学效果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标准、语音抑扬顿挫、语调有起伏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学生认为,这样的课堂更能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更可以和老师形成互动。相反,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声音又较小的课堂,81%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都会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干脆做别的事。”(何苗,2008)同时也要注意肢体语言的利用,教师在讲台上的一言一行学生都会有所反应,教师的讲解既要有“演员”气质———紧紧吸引“观众”,又要有“警察”气质———能自如地控制、调整课堂气氛,形成活泼有序的师生互动局面。

(二)随堂练习课中的互动方法

随堂练习课就是在课堂上即学、即问与即时练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对讲解模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及时发现、纠正学生在新知识上的理解偏差,也有助于新知识的巩固与进一步的深化。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表明一般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因而一节45分钟的课堂连续讲解的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在剩余的时间可以通过小问题的形式及时地复习讲解过的知识点,也可以问题的形式进一步导出新的知识点。

即时提问的互动方法既可在讲解阶段完成之后进行,也可穿插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这种即时互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又有助于调节学生的听觉疲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种互动方法重在巧妙地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趣问题,并要包含刚刚讲过的经济知识,或刚学的经济原理构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介绍过“沉没成本”(俗称“覆水难收”)的概念后,可问学生:“如果你觉得到电影院观看一场3D电影的价值大于其票价,先买了一张票,然后到电影院时发现丢失了这张票,那么,如果有钱你还会再买一张票吗?”这个问题也可在讲“沉没成本”的概念之前就问并统计回答结果,然后讲过这一概念后再次让学生回答一次。通常没介绍这一概念前,选择“不再买”的同学数量远远多于学习“沉没成本”后的同学。那些在学完“沉没成本”后而改变自己选择的同学显然是受到了这一知识的影响。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教师通常会有三种点评:(1)鼓励没有学“沉没成本”前就选择“再买”的同学具有足够的理性,符合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虽然还不知道“沉没成本”的概念但已经会运用了;(2)对于选择“不再买”而学完后变为“买”的同学,说明经济学的知识会让我们的行为更理性,因为丢失的票属于“沉没成本”,看不看电影都收不回来,所以理性的选择应不再考虑它,看电影的收益依然大于再次买票的成本,所以理性的选择是“再买”;(3)对于选择“不再买票”同学,我们会说明他们的选择也许是理性的:这时可结合之前的“消费者理论”中的效应理论予以解释,如果丢票这一事件改变了消费者对这场电影的偏好,从而认为看电影的收益不如其票价时,“不再买票”的选择当然就是理性的。最后可把这一问题的完美答案归纳为:“‘买’与‘不买’是否理性的选择取决于丢票事件有没有改变消费者对电影的偏好。”实践教学中的情况会更复杂些,有的学生会依然想不明白,还有的学生会坚持认为买与不买的选择行为应与看电影的价值大小有关,等等。但课题时间有限对于更多类型的情况,可在课下给予更详细的解释。类似这样的互动例子不胜枚举,因为经济学本来就来自于生活,自可回归于生活,只要平时注意收集积累,每个经济学的知识点都会有很多生活中的“巧问题”、好例子供学生练习。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师生互动非常有效。

(三)复习总结课中的师生互动方法

复习总结课的必要性是基于以下三点:一是“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规律;二是经济学思想的数理表述方法与其实践性特征要求学生只有通过做习题进而深入思考后才能真正领悟其原理;三是对零散理论的梳理汇集,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多个相对独立的理论间有紧密的联系,由于在平时讲解时被拆分开来,及时的整合会起到“恍然大悟”的作用。一般一个月一次的复习、整合课是必要的。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平时可要求学生提交每一章的课后习题,然后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再在复习课上讲解。

在复习课上教师单纯地用讲述法将经济理论“复现”给学生是比较机械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具体的互动方法可采用“探究—体验”式的师生互动方法:首先,教师针对需复习总结的经济理论,列出该理论的关键前提假设与核心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回忆、思考与讨论,补充出从假设到理论结果的推演过程,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理论“发现”的快感,甚至产生对理论的“顿悟”并产生新的灵感;再次,启发学生发现该理论体系所隐含的假设或教师有意事先“漏掉”的假设,并通过辩论的方式说明这些假设的必要性,从而让学生体会经济理论的局限性或其适用范围;最后,鼓励学生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即根据核心的经济理论发现“新”的推论,虽说这些“新”的推论一般早已被研究过,但对学生来讲却是一个新理论的发现,这足以建立学生的学术信心与探究兴趣,对激励其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是非常关键的。

(四)案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法

根据经济学的实践特性及国际经验,案例教学是理论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就是利用特定的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该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还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主动而学生过于被动的地位,不仅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教学模式本身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模式: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说案例教学法同时也是一种师生互动方法,互动的有效性与否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是:首先在课前将书面形式的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而且,课堂上的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最后,要在案例教学中做到有效的互动,必须做好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经济学案例,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素材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对已有的案例不断筛选、提炼与更新,使得教学案例能真正反映时代的特征及现实的经济世界,这样既可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不断提炼与更新的案例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的现实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分析和讨论经济学案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去思考,将经济学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经济学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然后组织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讨论、辨明案例中包含的经济规律,进而揭示经济学案例与经济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并最终获得某种感悟。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根据案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并不是主角,其职责重在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真正主角,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仅凭兴趣是不够的,必须设计一种奖励制度,比如把参与度与成绩挂钩等。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在课前仔细阅读指定的案例材料,并认真分析思考;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并与他人展开争辩,他们才能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从所犯的错误中学习,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案例教学才能取得其应有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总结和评价经济学案例。这是对上一个阶段的总结与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既可以对经济学案例讨论情况给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经济学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经济学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升华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更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张元鹏、刘文忻,2005)。

(五)课后答疑中的师生互动方法

课后教学包括答疑、讨论与思想的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师利用课后同学生的交流与信息反馈,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堂讲解的不足之处,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由于理论经济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单靠课堂学习时间远远不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是自己的想法,都需要通过课外教学环节与教师进行交流。为了加强课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既可以每周按固定的时间安排在教研室进行答疑,等待学生上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沟通,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总是寥寥无几;而在后一种情况中,学生一般用的是虚拟姓名,可以畅所欲言,沟通效果明显提高,有时甚至超过了课堂教学。

网络平台的互动方法能够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跨时空沟通。这在大学教学普遍拥有网络教学平台的背景下,意义尤为重要。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一般包含教师专页、课程资源、网上答疑、讨论区和作业区等栏目,学生除了能够和教师单独交流外,还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要点,利用网络调用信息资料,自由浏览,或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教师也可调用某一学生的资料进行点评。师生间有效的网络互动要求:(1)教师及时更新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课程资料,这些资料既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2)教师要及时地批改学生在网上提交的作业,回答学生的疑难,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探索性问题;(3)根据课堂学习的经济学理论在讨论区提出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自己也必须在这一板块中定期参与讨论或回应学生的讨论;(4)不断激励学生参与课程讨论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除及时的点评表扬外,还可建立学生网上互动平台参与度与其考核成绩挂钩的制度。

(六)五种师生互动方法的应用效果

当前,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理论经济学课程的主要难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初期,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新的经济学概念、理论与分析方法,这些都是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完善形成的,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几乎全新的东西,因而,学生难免会对刚接触到的“新”概念理解不透,对于“新”理论和“新”的经济学分析方面总是感觉太抽象,与以前的经验和现实联系不起来;(2)在学习中期,学生会学习到大量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既独立形成一个分析系统,又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完整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体系,在这些体系中难免会有大量相似的概念和分析方法,而大多数学生由于复习不及时,往往把学过的一些比较接近的基本经济理论和概念搞混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很难使学生把相对立的几个经济学板块联系起来,这样在学习的中期,大多数学生会感觉不到理论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所在;(3)在学习的后期,一般理论经济学的教学都会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把学过的基本经济理论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但是,大多数学生一方面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地把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几乎很难正确地用到课堂中学过的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即使可以,也是片面的应用,很难全面准确地分析一个现实的案例。

在理论经济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如果能恰当地应用好以上提到的五种师生互动方法,将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这三个难点问题。首先,在教学的初期,课堂讲解中师生互动方法,例如启发式的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积极地诱导学生从现实出发逐步抽象出经济概念,从一般生活中的理性逻辑出发逐步总结出经济学理论,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解决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现实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切实体悟到新学到的经济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真实含义,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把具体的现实问题上升到一般理论的理论研究能力。此外,随堂练习课中的师生互动还可以及时地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使学生做到对新学到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彻悟”。其次,及时复习总结课中的师生互动,可以有效地对以前教过的相近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加以比较和区分,也可以有效地把相对独立的几个经济学板块加以联系和对比。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连贯起来,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系统化思维的能力。此外,及时的课后师生互动,可以有效地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弥补课堂无法逐一沟通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班级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保证解答每一个学生的疑点。最后,案例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以致用的难题,案例教学一般是放在学期末,或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讲解完成之后,当然也可以是直接借助案例完成新的教学内容,什么时候用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案例教学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问题的多种例子和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以上师生互动方法的应用效果也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在多年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多种师生方法的恰当应用,不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经济学学习成绩,促进了师生关系;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经济问题、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能成功开展师生互动的班级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经济学的兴趣,以及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热情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在学期末,能和老师形成良好互动的学生成绩也明显好于其他学生。据此,可以认为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五种事实互动途径及其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

五、结论

理论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理论性要求与实践性要求都很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充分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丰富的师生互动教学理论对多种师生互动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参考这些研究成果,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师生互动方法才能有效。

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把大学阶段的理论经济学的课程特色概括为:体系庞大、理论严密、交叉性强、实用性强及前沿性强等五个方面。据此,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途径可被归纳为:讲解课互动、随堂练习课互动、复习总结课互动、案例分析课互动以及课后答疑互动等五条,并就每种课型中适用的师生互动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讲解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互动方法、随堂练习课中的即问即答互动方法、复习总结课中的探究体验式互动方法、案例分析课中的案例分析互动方法以及课后答疑课中的网络教学平台互动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理论经济学实践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总结,文中重点阐述的方法是我们平时用的比较成熟的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涉及但未论述的互动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同时,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还需不断探索学习一些新的师生互动方法。

参考文献

孙泽文.互动教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78—82.

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2—46.

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特点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5(4):49—54.

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1994(2):37—41.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33.

叶子、庞丽娟.试论师生互动模式形成的基本过程[J].教育研究,2009(2):20—23.

李保强.师生互动的本质特点与外部表征[J].教育评论,2001(2):27—29.

袁维新.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2—3.

王伟伟、杨秀丽.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新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65—66.

赵广平、章竞思.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43—44.

裴跃进、宋五好.师生互动行为概念与范围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6(4):55—56.

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128—131.

王文良.论师生互动关系的时代意义[J].林区教学,2005(4):1—2.

王拙.高中英语教学中制约师生互动的若干因素及对策[J].考试教研,2006(12):50—5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6—199.

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29—32.

李虹.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8(6):53—56.

周斐芳.QESC理论与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133—136.

魏海波.英语课堂师生的互动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7(4):35—38.

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16—20.

王献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4(2):31—32.

林年冬.促进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9):28—29.

裴嵘军.提高我国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水平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

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90—95.

岳欣云.师生互动:从形式走向实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24—27.

王德勋.试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05(9):39—40.

霍慧玲.试论导学群模式下师生互动的有效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76—77.

王扶盛.浅谈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J].甘肃教育,2007(8):8—11.

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24—28.

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203—209.

熊匡汉.论师生互动与教学价值观[J].中国大学教学,2009(4):21—23.

Baruch Offir,Ingrid Barth,Yoseph Lev et al..“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a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3(6):65—75.

Birch,S.H.,G.W.Ladd.“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7):61—79.

Ramsden,P.“Studying learning:improving teaching”[J].In P.Ramsden(ed.),Improving Learning:New Perspectives.London:Kogan Page,1988.

Vella,J.Taking Learning to Task[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0.

Zimamerman,B.J.“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n overview”[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0,25(1).

Robert E.Slavin.“A model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The Educational Forum,Volume59,Winter 1995.

Willing.K.“Learning styles in adult migrant education”[J].Adelaide,National Curriculum Resource Center,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